300 123456
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85后杨太太的成长日记——愿在每天的祷告中记念他们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https://mp.weixin.qq.com/s/LYgt4tsT_RezotvAtAPghg
杨太太 | 停用了信用卡以后……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昨天




今年上半年疫情的时候,一度很为家里的经济发愁。

一方面,家庭的总账连续几个月大幅赤字,因为疫情几个月收入急剧下降,而家里开支并没有显著减少。

另一方面,因为各种原因囤了不少东西,然而囤东西也是要花钱的,春节的时候收到了近两年最大的一笔信用卡账单,我吓了一跳,才知道自己短期内竟然花了那么多钱。




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反省自己的开销。

我发现我这人从小就有一个毛病,就是我想买什么,我就买了。我也不管我有没有钱,我也不管收支预算,因为我喜欢,就买了——大不了买了以后我再缩衣节食嘛。

杨先生偶尔会反对我买东西,但是理由就是一条,家里东西太多了,很占地方。如果这样东西不占地方,他也是随我开心。

我的照相机是德国制造的某品牌,我记得我买它的时候,杨先生听到价钱也没反对,他就问了一句:我们有那么多钱吗?

其实是没有。但是我们有信用卡,后面可以慢慢还。
  



除了上面这种大件以外,各种不算很大的开销,零零碎碎积攒起来,也是不得了的数字,最后收到信用卡账单的时候也会让人吓一跳。

现在的商家都很会打心理战术,买个什么东西,1299元,给人感觉是1200元,但实际上实打实是1300元。

还有一些时候,这里400,那里800,收到信用卡账单的时候就发现竟然比预想的要多两三千——但是看账单,又确确实实是自己花掉的,银行并没有多收我的钱。




如果是遇见旅游,那更加毫无顾忌了。

旅游本来就是为了让自己轻松,感受上就是犒劳自己,所以花钱特别没压力。又因为刷的都是当地币,刷了多少钱真的是毫无概念,大部分时候还是秉持那个“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就买”的信条,想买啥就买了。

除非我去查询,不然信用卡也不会告诉我我的额度还有多少——而且就算超过了额度也没关系啊,我还可以申请临时额度。我的信用卡的固定额度加上临时额度竟然有15万元。

但是我的月收入有没有15万元呢?真没有。别说15万了,之前旅游之后,曾经收到过一张5万多的信用卡账单,也就很够我们受的了。

所以之前很多年,每到还信用卡的日子我们就很忧愁。因为信用卡的逾期利息很高,即便是分期,也是很不划算——但不划算又能怎么办呢?钱都已经花出去了。

对了,信用卡的账单时间还特别长,这个月5号买的东西,要到下个月21号才会收到账单。收到账单还不出也没关系,24号之前还都不算逾期。就算是完全还不出,那就还一个1/10的最低还款额,然后申请账单分期就行。

曾经还出现过,因为还不出信用卡,我们这个月已经把账单分期,然而下个月又有了新的巨额账单出现,然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其实我还不是那种申请了几张信用卡的朋友,我只有一张信用卡。因为知道自己的自制能力不行,所以都不敢使用第二张信用卡,生怕自己两张卡搞不清楚,胡乱花销,最后就还不出信用卡账单了。

但即便如此,就这一张信用卡,也还是对我的消费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想买就买,再配合信用卡,就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
为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所以看到东西还是想买就买。
我的思维模式从来不是“这个东西会不会超预算”,而是“我下个月还得出账单吗?”

所以在过去很多年,我们家都没有存款。




痛定思痛之下,我就决定不用信用卡了。

这个说起来容易,心理上花了很久建设。因为想到我的某信支付,某付宝,某宝,都是捆绑了我这张信用卡的。如果不用信用卡的话,我这些支付岂不是也要产生很大的问题。

实际操作发现,解绑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无非就是解绑,解绑,解绑。

重新捆绑一张储蓄卡。就行了。




如此操作以后,我意识到了,储蓄卡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设置预算。

我用了几张储蓄卡。一张是存款,另外一张是绑定了各种电子支付用来消费。

用来消费的那张储蓄卡,我每个月往里面固定存一笔钱

——这就等于是预算了。


随后,每次花钱,都有短信提示我的余额还有多少

——这样至少每次花钱的时候还有一点心痛的感觉。


遇见大的开销,因为超过了这个设置预算,我就必须重新转一笔钱进去

——这时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提醒:这个钱真的是必须要花的嘛?

  



为什么要反复反省?因为生活中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在写《为什么我们家没有买保险》一文以后,我遭到了轰炸式的攻击,其实我的核心观念很清楚:我不反对买保险,也不反对卖保险。但我认为保险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期待品”甚至对很多家庭来说是“奢侈品”,所以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购买就好了。

如果一样东西是必需品,你不买,那就是试探神啊。“必需品”比如家里的水电煤,坐地铁的钱,基本的通话费等等。但是如果是“期待品”,那就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处理——这有什么问题?

生活中把“期待品”偷换概念成“必需品”的销售太多啦!
孩子学英语学思维学某而思;
孩子学乐器买乐器的各种费用;
学区房;
健身房的年费和教练费;
各种葡萄籽蓝莓蛋白粉的补品;
理发美容的充值卡;
新手机新电脑新照相机;
看起来很划算的投资或保险;
……

反正每样东西,都感觉“必须”要买。但实际上,很可能买了就超预算了。




圣经说:
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
——提前6:8


但我过去很受一种奇怪的观念的影响,我觉得我赚钱努力,我就配得花钱,我如果不花得开心,我就是亏待自己了——这显然不是来自于圣经的观念。

还有一点,也是我现在在教育我家3岁的老三的。她现在在逆反期,一有不顺心就大喊大叫大哭大闹。我和她说: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顺你的意,不是所有你想要的东西都会买给你。”

想想也是惭愧,这个道理我到现在还在挣扎。因为过去那种奇怪的观念,以前几乎没有觉得“喜欢就买”有什么问题,相反还会抱怨老公赚钱不够多,没有办法让我花得更爽一点(关于这个问题反省得比较早,可见《为啥非得要求男人有上进心呢?》一文)。




这种心态当然是有问题的。

我之前曾经接到过一个弟兄的咨询,他年龄和我也差不多。他因为信用卡完全还不出,很快就要被银行以“信用卡诈骗”为由作为刑事案件移交。他问我应该怎么办,我说那当然是借钱也要还上啊!也就几万块的事情,不然不但要还钱,还要留下案底。

过了一会,他又给我打电话了,他又问了我相同的问题。我也是奇了怪了,他解释,他妈妈就在旁边,希望我把刚才的话讲给他妈妈听。然后就听到他妈妈在旁边插嘴:“我已经帮他还过几次加起来要几十万了!我也没钱了。他要坐牢就让他去坐吧!不然永远都不知道吸取教训!”
  

十一

我知道这篇文章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看起来是很幼稚的——一个人35岁了,在花钱的问题上,竟然还如此没有“自觉”。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我爸妈从小很宠我,我小时候没有缺钱花,过去我妈妈还给我申请了一张信用卡的母子卡,我更加是肆无忌惮。

所以当我和我妈妈说:“我信用卡不用了,现在设置预算,有多少花多少”的时候,我妈妈说,那你这个进步真的是太大了!——感慨我老母亲快70的人了,总算是等到这一天了。


十二

生活的真相有时候就是这样朴素,不需要搞很多复杂的事。

35岁,终于不再为还信用卡账单忧虑。

——不是因为钱多到“财务自由”,而是因为没有再用信用卡了。


林姐妹的读后感

其实我结婚前也是这样的,但遇到了一个非常节俭的弟兄,被改造了。蜜桔在这方面的教导也非常明确,改变了我以前全凭自己意思购物的习惯。

我现在每天带孩子晨跑,傍晚到公园运动,我觉得其实有很多简朴的方式一样可以让生活很不错,就是需要每个家庭去摸索适合的方式。还有就是,我们善用钱财的目的是可以在周围有更迫切的需要时,帮助需要的人。

我爸妈也是那种,只要孩子要,只要他们有,就尽量满足孩子的逻辑。我觉得神也很祝福,他们确实也有能力这样来生活。

但自从认识到这些都来自神的时候,就不管是吃还是用,都会想想是不是可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或人身上了。比如我老公确实是会借钱给真的有困难的弟兄,且借的时候是不期待还的。他有这样的准则,也会让我在他节俭得不可理喻时,仍然选择顺服。

很奇特的是,我家两个孩子非常认可爸爸的教导,每次去逛商场让他们挑礼物,最后的结果都是:我们没什么需要买的。他们几乎从不跟我要求任何东西,出去买水也会用自己平时劳动赚的零花钱,还会看价格,非常节约。

TOP

https://mp.weixin.qq.com/s/DeMbSJ_nadfhP0_hQjh1qw

杨太太 | 蜜桔观察日记﹒第九篇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昨天



蜜桔观察日记﹒第九篇

蜜桔教会的成员面谈









最近听闻有一位姐妹没有通过成员面谈,第一感受是非常惊讶。



她信主多年,原本在其他教会聚会,受洗。大概从去年开始就在蜜桔聚会,几乎没有缺勤,而且她对讲道也很有感触,也很为蜜桔的诗歌敬拜而感动。在考察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她决定加入教会,随后每周日上午起个大早,上完了六七周的成员课程,长老和牧师和她约了成员面谈。



如果成员面谈通过,牧师和长老会把她提名到成员大会,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并投票。投票通过就加入成员了(关于成员制的介绍,还可以参考《蜜桔观察日记﹒成员关怀》一文)。



说到这,让我插一句嘴,其实我在加入蜜桔以前,对上面这一套做法是很有意见的:

你怎么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基督徒呢?我觉得一个人是不是基督徒只有自己和神知道。

教会为什么要搞这一套,搞得比很多机构还复杂?



当然后来我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翻转。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观念,也希望你继续往下看,因为这篇日记也包含了我现在对上面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回到那个姐妹的故事。



因为听说她没有通过面谈,我很惊讶。因为我觉得如果看行为,她比我老公好多啦!所以我去问长老,她哪里不好了?她不是信主很多年了吗?



长老说,虽然她觉得她信主很多年,但是她对福音的理解还是存在偏差。她的好行为并不是出自于福音的重生得救,而是出于“因为律法如此说,我就如此去做了”,所以内心也积攒了很多因为“强迫自己行律法”而生出的苦毒。



所以教会会:

给她安排一位姐妹,一对一地对她就福音的基要真道进行辅导。

在一段时间以后,再重新安排下一次的成员面谈。



“那那个姐妹自己对这件事怎么看呢?”我关心那个姐妹,我怕她感到受伤害,毕竟如果是我自认信主很多年,忽然人家和我说我根本不信,我肯定是难以接受的。



长老说:“她表达她会继续参加聚会,也很乐意接受一对一的辅导。而且她还说,知道了自己还不算是基督徒以后,反而感觉很释放。因为过去多年,一直觉得做基督徒太辛苦了……现在因为知道是自己的信仰偏差引起的,就感觉重新找到了出路。”



我忽然就很感动。因为看到真理是使人得释放的。









但我总还是觉得有点困惑。



因为去年牧师给我和杨先生进行成员面谈的时候,几乎没花多少时间,以至于我觉得成员面谈就是个“走过场”的东西,结果没想到竟然还有人不通过的啊?



而且我一直很困惑,是不是牧师问得太简单了,所以就把杨先生给归类错误了——我一直对杨先生是不是一个真的基督徒很是困惑(这事发生在我写《身边的“神迹奇事”》一文之前),很担心是不是牧师搞错了。



很多人或许会以为,成员面谈就是“挑刺”,那有谁能通过呢?谁的行为在神面前都站立不住的。但是成员面谈实际上是“努力寻找这个人得救的标记”——牧师不是在审判人和论断人,而是努力去确认加入教会的是一个真基督徒。



我回忆我成员面谈的内容,我记得牧师就问了我几个问题:

花1分钟左右的时间,简略说一下你对福音的理解。

谈谈信主前和信主后的不同。

有没有现在正在陷在的罪中,或是有什么其他重要问题想要告诉教会的。



夫妻是一起面谈的,所以我也记得杨先生的回答。



首先,他对福音的理解是正确的,在此不再赘述。随后,他谈到了信主前他觉得他这人没什么不好,而且看我很多地方都很看不惯。他忍着我的毛病服侍我,最后满肚子都是苦毒。信主了以后发现他自己没有他过去以为的那么好,因为神对他的接纳,他开始接纳他自己,对我也开始接纳。



——或许这就是牧师说的那些“小标记”?



就这样,杨先生通过了成员面谈,也通过了成员大会的投票。



我当时是很诧异的。啊?真的吗?他在家都不读经好吗?他还有很多很多的毛病。



但牧师觉得,这是他过去缺乏教导的问题所导致的,所以在他加入成员不久,牧师就带我们一起上了基要真道的新生命课程(见《今天是杨先生决志祷告十周年》一文)。在上完了这些课程以后,杨先生开始在家读经,直到今日(当然偶尔还是因为太累会有不读的时候)。









我后来才知道,原来“没有一次性就通过成员面谈”是很常见的事。



有好一些从大教堂出来的弟兄姐妹,秉持着“要靠着耶稣做好事就能进天国”的“福音观”,这样的观点当然是没有办法通过面谈的。



所以回答我刚开始提到的第一个问题:“你怎么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基督徒呢?我觉得一个人是不是基督徒只有自己和神知道。”



确实很多时候可能有点难以判断,但很多时候确实是可以知道,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基督徒的。



那遇见难以判断的时候怎么办呢?



长老说,就刚才文首的那个姐妹,他们其实对她进行了两次面谈。他们很努力地想要找到那些“得救的记号”,但是确实是没有找到——所以等一等,等她把福音搞得更明白一些,再重新考虑到底要不要相信这个福音,这又何妨呢?



并不是说,不通过成员面谈就永远不能加入教会了呀。









和一个原来教会的姐妹聊起了我们的成员面谈。她笑着说:“好想把我们这里的一些人送来你们蜜桔鉴定一下,比如那个谁谁谁,那个谁谁谁。”



我说,那几个人不需要面谈啊,在我们看来,他们就是慕道友啊!他们对福音真义也不清楚,他们也根本不怎么来参加聚会。他们只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基督徒而已。



我想,我持有这样的观点,并不是出于论断的目的——而是出于“因为他们还是慕道友,所以我们要着重给他们传福音,要预备时间预备自己告诉他们福音的真义”的想法。



但对于这些人,如果教会真的就认为他们已经是基督徒,和他们说“你们既然已经是基督徒,就应该要把基督的生命给活出来”,或者干脆选择什么都不说,实际上对他们自己,对教会,都是亏损。









所以,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教会为什么要搞这一套,搞得比很多机构还复杂?”(我这么自问自答,也是蛮给自己找麻烦的,哈哈哈)



我现在的看法是:这是蜜桔教会对我们所信仰的福音真义的实践。



我今天刚好看到一篇文章《保罗·华许:警惕缩水的福音》,保罗华许牧师的观点,相信很多教会都赞同。然而,教会如何实践,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的教会虽然也持这样的观点,但实际上,

只要一个人做了“决志祷告”,教会就看他是基督徒;

要他在洗礼的时候回答三个问题,他都说是是是,就可以给他施洗。



随后,这些人自以为自己是基督徒生活在教会中,他们的行为也反过来给教会造成了很多混乱。



我想,正因为蜜桔教会不愿意弟兄姐妹只是了解那个“缩水的福音”,所以牧师不但有教导,我们也会有成员面谈,成员大会投票则是圣灵在我们弟兄姐妹之间的印证,让我们能够共同来确认那个人是“基督徒”的身份。

TOP

https://mp.weixin.qq.com/s/AixndWNFO7g3gcdJ4AQ7Fw
杨太太 | 用管家心态来花钱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和钱有关的事
6个




最近我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

因为刚写了《停用了信用卡以后……》一文,很多朋友问我,是不是又刷信用卡了——当然不是啦!信用卡已经不用了嘛,我是用储蓄卡买的,哼哼哼。

其实也没有冲动消费,因为我想买一台天文望远镜已经想了好多年了,牛反施反各种理论知识也储备了不少,现在入手的价格也完全在我承受范围之内;何况天文望远镜又不是自动麻将桌,人畜无害,没什么可指摘的。



但今天我们最后一次婚姻辅导刚好聊到了金钱的话题,我忽然发现了一个过去的盲区。




我在《停用了信用卡以后……》一文里也介绍过,我过去花钱的手法,基本就是想买就买,喜欢就买。后来因为《太太的技能》一文的一些反思,以及《记老三出生以后的经济危机》和《我家的经济史》的一些痛苦经历,我开始区分我想买的东西到底是属于:
必需品
期待品
奢侈品

以及我常常在心里叨叨一句经文:

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
——提前6:8

这句经文和这个分类对我已经很有帮助了:天文望远镜属于期待品甚至是奢侈品,所以我也挑着口袋里有钱叮当响的时候来买嘛。

——但今天发现,这样的反思还是初级。




今天我听到了一个见证,特别简单,但让我震撼。

说有一个弟兄,是一个知名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他长草了一台昂贵的主机游戏机。说是说昂贵,但以这位弟兄的收入,入手这台主机游戏机完全没有负担。但他却去和神祷告了很久。最终的结果是他决定不买。虽然买得起,也喜欢玩,但是他想到这个主机游戏机可能会绊倒常来他家里做客的几位年轻弟兄,所以他就没买。

这个见证感动我的高光亮点是在于:他居然会为了买一台游戏机去和上帝祷告??!

如果换成是我,我会觉得只要钱够,也有盈余,这是多么细小的一件事,想买就买咯。

给我婚姻辅导的长老随即就谈到了“管家心态”。




其实道理么我早就懂了,所谓的“管家心态”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基督徒的钱其实是上帝给我们管理的一种资源。这些钱并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属于神的。我应该用智慧来善用这些钱。

但今天这个例子让我更深刻地体会了这种“管家心态”。

假设,有一个有钱人老板聘请我做他的管家,他非常信任我,给我一大笔钱随我花——那我会不会忠心使用这些钱,还是会把这些钱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呢?

我想,大家都知道,前者才是对头的态度。

而且以我的处事风格:
就算老板不要求,我也会记账——万一老板想要知道我是怎么花的,我就可以拿出账目和他来解释;
除此以外,我还会经常向老板汇报、请教;
如果我想要花老板的钱给我自己买房子,这也不是不可以,有钱人的管家住得也不差,那我就会去和老板去申请。




对比我自己平时真实的花钱状态,我觉得我的问题就出在了“心态”。

我没有用“管家心态”来看待金钱。我确实也觉得钱是“上帝给我的”,而且这些收入也有很多上帝的恩典,但在我的潜意识里:

“既然上帝给我了,我的钱就是我的了。”

因为我是这些钱的主人,所以当然是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所以我也不常记账,所以我也不怎么就花钱的问题和神去“汇报”和“请示”,大部分时候为了花销和神去祷告,基本上都是怀着“害怕自己吃亏”的心态,诸如这样:

“现在到底能不能买房啊?如果不能买上帝你告诉我啊,不要买了房价就跌了,那我要哭的啊……”

这样的金钱观带来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花钱,和永恒好像没啥关系。

——细细想来,每个月除了十一奉献以及一些其他的事工奉献,我们花的大部分钱,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和圣经里,耶稣的教导显然也是相悖的。




细细想来,在新约里,耶稣对金钱的教导多得不得了!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偷换了很多重要而又正确的观念。

比如,耶稣表扬了那个把自己所有养生的钱都投入奉献箱的寡妇——今天,如果遇见相同的寡妇,你我会为她为永恒投资的信心感谢神,还是会暗暗觉得她的举动并不明智?

又比如,那个为自己盖新粮仓的财主,没有经文说他行为不敬虔,他就好像是今天追求“财富自由”的弟兄姐妹——今天,如果遇见相同的有钱人,你我会为他的灵魂担忧,还是会认同甚至赞许他为今生的未来之事好好谋划的聪明?
  



今天晚上,姐姐囡和我说,她准备列一个“愿望清单”,上面是她想要买的东西。

我想起了《停用了信用卡以后……》一文的留言中,很多读者朋友都说他们的金钱观受父母的影响很大。有的人过于节约,有人又过于浪费——

可见,金钱观是很容易传递给下一代的。

于是我就把我今天的得着告诉她,姐姐囡很受教,她说她如果是那个管家,也一定不会把钱花在自己的私欲上。

我也和她分享了一句经文: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倘若你们在不义的钱财上不忠心,谁还把那真实的钱财托付你们呢?倘若你们在别人的东西上不忠心,谁还把你们自己的东西给你们呢?
——路加福音 16:10-12

最后,我和姐姐囡说:

“我觉得你的愿望清单还是可以列,你也可以为此去和上帝爸爸祷告。妈妈也鼓励你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我使用的金钱与永恒是不是有关系’。”

——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的反思。毕竟像我这么会花钱的人,如果花钱的时候能祷告,光祷告的次数大概也要比现在增加一百倍吧……

TOP

https://mp.weixin.qq.com/s/NcV1uPNsdRgStgHByNxTCw
杨太太 | 蜜桔观察日记﹒第十篇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蜜桔观察日记
15个

蜜桔观察日记・第十篇
蜜桔教会的信仰告白
  
教会兴起-蜜桔.mp3
来自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00:0002:43



受一些看法的影响,我过去对“教义”、“神学”、“教会史”这类东西很忽视,有时甚至有点反感的情绪。因为我觉得:“看圣经就够了”。又刚好写了这个公号,受到了一些改革宗神学生特别的关心,他们给我写邮件留言,以至于当时改革宗的反感达到了某一种程度,我更加坚定了我绝对不要碰神学的想法:

“因为学了神学,就没有办法捋直舌头说人话了。”




后来有几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上面的这种想法。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发现了信仰告白的重要性。

——细想,信仰告白不就是综合了“教义”、“神学”、“教会史”吗?

我过去很不喜欢神学,是因为我觉得谈到神学,大家就争不清楚,感觉这些争论也没有什么意义——有时间争论还不如好好去读圣经。

但通过信仰告白的神学的论述,我发现,信仰告白最主要的功能恰恰是:
抵御异端
让教会合一
教育作用

这几个角度都是我过去所没有思考过的。




首先说说信仰告白的作用之一是抵御异端。

在疫情期间,我看了一部动画片电影,叫《天路历程》。这部电影老少咸宜,而且对书籍晦涩的开头作了巧妙的修改,我和孩子们一起看,孩子们也有很多得着。但我看完以后内心震撼,我又找来了《天路历程》的书来看。

我震撼的点在于,我发现我原来教会的神学观,和《天路历程》的作者约翰﹒班扬的神学观是有明显不同的(但特此声明原来教会不是异端)。如果按照我过去的神学观,那个天路客一路上遇见的很多人,应该都是可以去天国的——但是约翰﹒班扬显然不这样觉得。

所以我发现,只看圣经带来的问题是,每个人对圣经的理解是不同的,所有的异端都有他们所坚持持守的圣经依据,也有一套对反对的话的说辞。如果没有基础的神学装备,是不容易分辨这些差异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会或许可以鼓励弟兄姐妹了解一下古旧的福音,默想初代教会的一些做法和信心,阅读一些更广泛类别的书籍,了解一下教会史中抵御异端的部分——这些内容不一定晦涩乏味,往往还会对我们的生命和信心有促进作用。

如今,我很高兴地看到,我所持守的信仰,是和约翰﹒班扬是一致的,是和司布真是一致的——

在一个“古旧的福音”,和一个“革新的福音”之间,我选择了前者。




然后再说说,信仰告白的作用是为了教会合一。

如果一间教会,几乎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基督徒,但他们对福音的阐述却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多么诡异的画面呢?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的福音观:
“福音就是,只要你相信神,他就会原谅你一切的罪。”
“好消息就是神爱你,他对你的生命有一个奇妙的计划。”
“你是神的儿女,而神希望他的儿女在方方面面都大获成功,以战胜魔鬼的权势。”
……

如果在同一间教会里,弟兄姐妹彼此之间也不知道对方的神学观是什么,很显然大家是不会就属灵问题进行深刻讨论,而且就算讨论也是讨论不清楚的。但如果是这样,弟兄姐妹彼此讨论的都是世俗的事,也会很怪异,很难讲这样的教会是非常合一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当发生神学观念不同的时候(一定会有啊),如何来解决。

在蜜桔教会,因为有信仰告白,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非常清楚:

如果我们之间的分歧是在乎信仰告白,那不同意信仰告白的那一方可能要去和牧师聊聊。
如果我们之间的分歧无关信仰告白,那这就是一个次要的问题,我们彼此保留意见,虽然我觉得你的论点多么不可思议,但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告白的看见,我们就仍然保留差异也彼此合一。

——你看,神学并不一定是坏事。




除此以外,“信仰告白”对我还起到了教育作用。

在我原来的观念里,我很注重认罪,因为: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
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
必要赦免我们的罪,
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约翰一书 1:9

但是,我对“悔改”这一部分很忽视。我总是觉得一个人信主了以后,“自然而然就是会越活越像基督的”——这个话看着好像也不错,但是“自然而然”的观念,很多时候成为了我不立即悔改的借口。

所以当我看到信仰告白上,关于第八条“悔改”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相信悔改与信心是神圣的责任,也是彼此不可分的恩赐……”

这句话对我是有很大触动的。而且因着这句话,我忽然就理解了圣经里的其他很多经文:

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
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
——雅各书 2:22

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
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罗马书 13:14

有很多人会和我说,你看你这么律法,还好主耶稣不是这样的(想起在《好文推荐:基督徒能不能入党?》一文中也有读者朋友这样和我说)。

但就好像耶稣在约翰福音里对那个妇人说的:
“我也不定你的罪。
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约翰福音8:11

显然,为我们钉十字架的耶稣,不应该成为我们不悔改的借口。




在加入蜜桔教会之前在上成员课时,我花了很长时间,很认真地把信仰告白一条条地过了一遍。因为加入教会要签署信仰告白,这也意味着我对这些信仰告白是没有异议的。

这个宣告很严肃啊,所以我特别认真地看了好几遍。

我向牧师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我确实没有异议。

我觉得这些信仰告白都是非常基础的问题,也确实是我信仰的基础和根基。


附:
蜜桔教会・信仰告白

自从使徒时代直至如今,基督徒都写下教义、信条和定义性的宣告。作为认识神的人,我们认为很有必要为教会基于圣经定下一个简明的真理标准作为教会的房角石。我们的信仰告白总结了核心的基督徒信仰,展示了基督里的合一,且保护教会免于错谬。

所有加入本教会的基督徒都需要确认基于1833年新罕布什尔信条(本信仰告白被各浸信会教会广泛采用,它简明扼要的阐述了改革宗浸信会的信仰立场与主要观点,又与更古老的1689浸信会公认信条保持一致。本信仰告白的另一翻译可见《历代基督教信条》,中国基督教协会(2001),585页)的教会信仰告白。这个信仰告白宣告了我们的信仰连结于历史的基督教与改革宗信仰,信而受洗的观念,以及会众制教会体制。一旦接受了这个信仰告白,我们就有责任相信它和根据它而生活。

I. 圣经:我们相信圣经是由受神的灵所感的人写下的,又是属天教诲的完美宝藏。它以神为其作者,救赎为其目的,无误真理为其内容。它把神审判世人的原则启示出来,因此,无论现在或至将来,它必永存至世界的末了,也是基督徒合一的真正中心,并人类行为、信条和意念所竭力符合的最高标准。

II. 真神:我们相信永活和真实的神是独一的。祂是自有永有的、智慧的灵,祂的名为耶和华。祂是这个宇宙的创造主、救赎主、护理者和统治者。神在其自己的圣洁和各种完美上是无限的。祂配得一切的尊荣、信靠和爱戴。这位永恒的上主,虽然在本性、本质及存在上无分别,却以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不同的位格在合一中同存,在伟大的救赎工作中以不同的职分合一地启示自己。

III. 堕落:我们相信人是造物主本于自己形像的创造。起初,人是清白无罪的,他运用其自由抉择从最初的圣洁与喜乐中堕落,并为人类带来了罪恶。自此以后,所有人都成为罪人,并不是被迫乃是自愿,在本性上拒绝和抵挡神的律法所要求的圣洁,积极主动地倾向犯罪。因此,人将在神公义的审判中得着永远的毁灭。

IV. 基督:我们相信罪人得拯救是全然的恩典,这拯救是透过神儿子作为中保而完成的。神的儿子因圣父的差遣,成为我们的样式,但却没有犯罪,因着顺服而遵从神圣的律法,并透过受死成为我们罪完全的赎价。祂已经从死里复活,祂升至天上的宝座,现在被高举在神的右边,在那裡成为世人的中保。在祂里面有对人性温柔的同理心和神性的完美。因此,祂是我们最合适的、充满怜悯的且是完全足够的救主。

V. 称义:我们相信基督所确保的福音带来最大的祝福就是一切愿意接受耶稣基督作为主和救主的人都得以被称为义。称义包括罪得赦免和得着按着神公义原则的永生应许。称义是神所赐予的,不是因为我们曾经做下的任何善行,而是单单透过对救主宝血的信心。也正是透过这种纯全的信心,神白白的算我们为义。称义把信徒带进人与神之间和平与喜乐的关系,也确保我们接受其他与今生永恒有关的祝福。

VI. 救恩:我们相信救恩的福分是透过福音白白赐下的,我们相信所有人都有透过诚恳、悔过和顺服的信心回应福音的责任,并且没有什么能拦阻一个罪人得着救恩,除非是他自己的堕落本性和因此对福音的自发弃绝。而这种对福音的弃绝使他更是被定罪。

VII. 重生:我们相信若要得救,罪人必须重生,或称得着新生。重生给我们的性情带来对圣洁的渴慕,是圣灵的能力与神的真理联合作成的,使我们自发地服从福音。重生是会在悔改、信心和新生命的善果中表现出来的。

VIII. 悔改:我们相信悔改与信心是神圣的责任,也是彼此不可分的恩赐,因着从神而来重生的灵而写在我们的心上。因着对我们的罪、面临的危机和无助的深刻认识,也因着基督的救赎之道,我们藉着真实的悔悟、认罪和哀求怜悯的心从罪转向神,同时发自内心地接受耶稣基督为我们的先知、祭司和君王,并单单依靠他作为我们独一和万全的救主。

IX. 拣选:我们相信拣选是神恩惠的旨意,祂藉此来重生、成圣,和拯救罪人。这拣选与人的自由是完全不相矛盾的,拣选之中也包含一切神所使用的达至祂目的的手段。拣选是神最高善的荣耀展示,又是无限的智慧、神圣和不变的。拣选消除我们的矜夸,促使我们谦卑、爱心、祷告、赞美、信靠和效法祂的怜悯。这激励我们在各样事上尽最大的努力,使神拣选的果效在一切真心相信福音的人身上显明出来而得着确据。我们相信拣选是基督徒救恩确据的基础,但也需要和配得我们尽力摆上最大的勤勉。

X. 成圣:我们相信成圣是因着神的旨意,我们在祂的圣洁中有份的过程。成圣是一个渐进性的工作,自重生开始,并且藉着圣灵——我们的印证者和保惠师——内住于信徒中的同在与能力,透过神所预备的方式而进行的。这些方式包括神的话语、自我省察、钉死老我、警醒和祷告。

XI. 圣徒蒙保守:我们相信真信徒都会忍耐到底。他们对基督至死的忠心是将他们与虚浮的假信者区别开来的重要标记。我们相信神有特别的保守看顾他们的福祉,他们必会为神的大能所保守,藉着信进入拯救中。

XII. 福音与律法:我们相信神的律法是祂道德律永恒不变的旨意,律法是圣洁的、公义的,也是良善的。我们也相信圣经所说,堕落的人因着对罪的迷恋而不能行出律法的要求,圣经也同样告诉我们福音的伟大目的就是将人从这种罪的捆绑中释放出来,并透过中保,也透过与有形教会的连结所带来的恩典途径,恢复我们对神圣律法的真诚顺服。

XIII. 教会:我们相信一间属于主耶稣基督的有形教会,是一群已接受洗礼的信徒。他们是在信仰上彼此立约、在福音里彼此团契的一个群体。他们遵行基督所设立的圣礼,委身于基督的教训,并行使他们藉着基督圣言所获赐的恩赐和权柄。教会按圣经设立的职事是长老(原版本为“主教或牧师”,此版本改为“长老”,因“长老”、“牧师”和“监督”系新约中三个互换使用的同义词。本款所引用的经文亦表明了三者的本质相同)和执事,他们的资格、权利和职责都在写给提摩太和提多的使徒书信中。

XIV. 圣礼:我们相信基督徒的浸礼是为信徒而施行的,是奉父、子、圣灵的名把全身浸入水裡面的礼仪。这是一个顺服的行动,象徵着信徒信仰那位受难、被埋葬和复活的救主,也表明了信徒向罪死,旧我的生命已被埋葬,并在基督耶稣裡复活,行在新生命中。洗礼作为教会的圣礼,是信徒得以加入教会成为成员,并与教会中其他信徒同守主餐的一个先决条件。在主餐中,众信徒可以透过分享饼和杯,自我省察,记念救主因着爱而为我们死,也在里面凭着信心,真实地、属灵地领受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及其受死的一切益处,以此为灵粮(原版本中无此句,添加自1689浸信会公认信条三十章七款,以示与 “纪念说”相区别)。

XV. 主日:我们相信每个星期的头一日被定为主日,或称为基督徒的安息日。这日应当为着信仰的目的被分别为圣,离弃属世的劳作与罪中的享受,敬虔地来到神所设立的蒙恩之道前,应参与个人的和公众的崇拜与灵修的实践,并准备进入那为神子民所存留的安息。

XVI. 政府:我们相信民事政府是神所设立的,为的是人类社会的益处和秩序。我们应当为民事官员祷告,尊敬他们,并且顺服他们。唯有当政府的法令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意旨相违背时,我们无需顺服。基督是良知的主,并是万王之王。

XVII. 审判:我们相信义人与罪人有根本和本质的区别。我们相信唯有因主耶稣的名透过信心而称义、被圣灵所成圣的人才是神眼中的义人,而那些继续顽梗不信的人是神眼中的恶人,且是被咒诅的。这种区别在生前和死后都存在。

XVIII. 末世:我们相信世界的结局近了。我们相信在末后的日子,基督将从天降临,并复活坟墓中的死人以带来最终的审判。彻底的区分将要发生:恶人将被定罪要受永远的刑罚,义人将接受赏赐得享永远的福乐。这样的审判是基于公义的原则,且对天堂和地狱中的人而言是存到永远的状态。


水果姐妹的读后感

看完了~再次想到上周超级激励我的讲道:

''我们的信仰告白不是为了框死教义。虽然我们的信仰告白没有涵盖每一条教义,但是涵盖了最重要的基要真理的明确定义,因为我们不希望带来混乱和不清,而是希望给大家稳固的根基。教会的信仰告白的意义是确定我们相信和跟随的耶稣是「圣经中启示的」耶稣,而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耶稣。同时,教义与生命是不可分割的,你认信的教义是什么你活出来的生命也当如何。

在这样一个轻看教会/教会权柄被滥用的时代,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信仰告白是什么,说清楚并且直面我们所相信的基督。我们不单正确认识基督,更是通过教会来宣告和守护我们的认信。彼得从他能宣告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那天开始不再是西门,保罗从在大马士革路上见到耶稣那一天开始他不再是扫罗,我们因为神的恩典也不再是原来的自己。我们必须为此感恩也必须为此珍惜。''

TOP

https://mp.weixin.qq.com/s/p5r4Mgn7nPtBvAHrwrLWBQ
杨太太 | 关于“全职妈妈”和“出去工作”的一些思考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杨太太牌鸡汤
18个


前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太辛苦,身体也吃不消,我很想做全职妈妈,可家里条件却不允许,我感觉自己快要抑郁了。

直到最近看了朋友圈的讨论,我哭笑不得,还挺治愈:原来我所向往的生活,是人家嗤之以鼻的。我所拥有的,才是人家努力在追求的。

于是就有了一些思考:


一、难过的不过是因为“没得选”

我知道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妈妈是“被迫在家”,由此带来了很多苦毒。但不知道她们能不能理解我这种“被迫上班”的痛苦。

我自己最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我过去总是觉得,杨先生赚得不多,所以我被迫要工作,东奔西走,身体也难受。明明我向往的全职妈妈的生活是再简单不过,但是就是不能得到满足,想想就很自怜自艾。

可是转念一想,如果杨先生赚得很多,明里暗里迫使我不能去工作,我肯定也会很难受。

——所以说来说去,难过的并不是全职或者在职,而是那个“没得选”。

但是人生拿到的牌,都是上帝发的,大部分人不过是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又有几个人能说自己“有得选”。何况选了这个就有那个缺憾,选了那个就有这个失落——哪有什么十全十美的选择。

觉得事事都有得选,自己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才是有问题的(境界杂志最近的一篇《欺骗女性的16个谎言》写得挺好的)。

最终能在朋友圈欣然分享的妈妈,都是那些愿意主动接受自己当下状态的。

如此想来,最好的解决困境的办法,并不是“回家全职”,或者“出去上班”,而是为当下所拥有的而用力感恩。


二、在各种环境里的忠心

我知道这样说起来,很多人会觉得我很阿Q,毕竟困难来的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生活难过得要命。

很多人会说人生不公平,有的人叼着金调羹来到世界上,一辈子不愁吃穿;有的人上来拿的就是一手烂牌,家庭破碎,也没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但这种对“公平”和“不公平”的评判标准,是建立在人生要“追求成功”的价值观上所作出的判断。

有人觉得事业成功才有人格独立;有人觉得若没有家庭幸福那事业成功无人分享也是枉然,诸如此类。虽然每个人的“成功”的判断标准不同,但大部分也逃脱不出“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孩子出息”还有“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满足了其中两三个,就会被称为是“人生赢家”。

但是我相信,上帝在末了那一日,看的并不是我们在世上有多成功,这些成功原本也都在祂的手里——祂看的,是我们在自己的处境里是否忠心。

这样看来,很有钱未必是很好的环境,因为有钱人往往会倚靠金钱就忘记了神。所以诗人才会有感慨:

求你使虚假和谎言远离我;
使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
赐给我需用的饮食,
恐怕我饱足不认你,说:
耶和华是谁呢?
又恐怕我贫穷就偷窃,
以致亵渎我神的名。
——箴言 30:8-9

大部分人,不穷不富,其实就是最好的实践人生的处境了。


三、工作是无法带来安全感的

关于安全感的问题,在《从“要不要把家里的钱捏手里”说起》一文中曾经有聊过。

我好像从来都没有担心过如果我全职在家以后我会结局凄惨,会和社会脱节,最后老公找小三婚姻法还不保护我。你可以说是因为我从小家境良好,我老公百里挑一——但是安全感这个东西,真的不是靠工作,靠有钱就可以有的。

我觉得这个应该没啥好争论的,不然每个打工人应该都是内心最平安的了,出生豪门的就不会再有焦虑了。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所以全职妈妈也千万不要迷信“出去工作”就能够改善自己的“焦虑”,这两者本来就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焦虑的人,在什么处境里,都是焦虑的。

如果没有十足的安全感,这些也都是白搭。


最后,如果你问我,我肯定会说,信主才是通向平安喜乐的唯一出路。

但是人家还是会和我说:“我不需要信仰,因为信仰是给那些穷苦人的麻醉剂。”

——可是这不是很矛盾嘛?明明你知道我就是人家眼里的“人生赢家”,我要什么麻醉剂?

然后人家又会和我说:“正因为你是‘人生赢家’,所以你就自然平安喜乐了。”

我也只能笑笑啊,“人生赢家”就一定能平安喜乐吗?

反正拒绝福音的人总归能找出各种理由的。

TOP

https://mp.weixin.qq.com/s/OwGhL1X_T3RB13GX6nqR0w
杨太太 | 蜜桔观察日记・第十一篇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蜜桔观察日记
16个

蜜桔观察日记・第十一篇
蜜桔教会的惩戒
  


我想我过去不太会考虑加入一间成员制的教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不喜欢面临“被惩戒的可能性”。

在我过去朴素的观念里,惩戒给我的感受就是:
如果一间教会有惩戒,那我不去教会我就要请假,不请假就要受惩戒了。
如果我被逐出教会,全上海的成员制教会肯定都不接纳我了。
惩戒就是律法主义,而且还带着论断——因为你怎么判断人家是不是真的悔改了呢?
耶稣都赦免我了,你凭什么惩戒我?
……

如果你也赞同我过去的这些观点,那我也想和你分享一下我现在的观点。我现在会认为:

一家没有惩戒的教会,很可能是大灵不灵的。




我在蜜桔亲历了一个姐妹被惩戒的过程。

她经历了一些挫折回到老家以后,蜜桔有给她介绍当地的教会,但是她没有继续去聚会。蜜桔有各种弟兄姐妹都关怀她,但是她还是不愿意去聚会。

因为我加入教会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了,我第一次听说她的时候,是因为她被列在成员名单的“关怀名单”上,牧师鼓励大家都要为她祷告——那个时候,她已经有差不多一年没有去教会了。

又过了几个月,各种关怀劝说无果以后,大家投票,她被逐出了成员名单。

有人问我,如果她去了老家的教会会怎样?如果她去了,牧师也会跟进一段时间,确定她在那里一切都好,她也会从成员名单上去掉,但是这就是正常的“转会”,而不是“惩戒”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惩戒”的例子。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

惩戒是针对那些“犯罪得罪神而不愿意悔改”的成员。
虽然最后的结果令人惋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弟兄姐妹对这个成员并不是冷漠或是排挤,相反,大家是真诚关怀,持续祷告。
其实对这个成员来说,她大概也是不在乎这个惩戒了,因为她其实也已经不去聚会了。但是“惩戒”就像是拿高音喇叭在这个成员的耳边最后再喊一次,希望她可以苏醒过来,就愿意为罪而悔改。
  



那惩戒以后会怎样呢?是不是这个人就不能来教会了?惩戒是不是就是把这个人赶出去,以后大家都和他绝交了?

不是的。并不是这样。

惩戒的意思是说,我们看她,是一个慕道友,而不是一个基督徒。我们会认为她不能领圣餐,但是我们还是很欢迎她继续来教会聚会。我想如果我认识这个姐妹,我也还是会继续关心她,但聊的话题可能更多是和她“传福音”,聊聊福音的真义。

因为犯罪不愿意悔改,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只是表象,里面更深的问题,还是因为她/他不认识神。




我听牧师讲过一个例子。他在实习的时候,见过一个弟兄因为婚外情不愿意悔改,因此被惩戒。他去那个教会实习的时候,刚好经历了那个教会在惩戒以后,仍然持续关怀这个弟兄的过程。

最终这个故事有一个美好的大结局。在五个月以后,那个弟兄公开悔改,也和大家表白了他自己的心路历程。在大家重新投票接纳他回到教会的时候,他的妻子挽着他,一起走向大家,所有人开始鼓掌。

那是一个妻子赢回了丈夫,一个教会赢回了弟兄——这是一个在不信主的世界里,几乎不可能看到的画面。




回到开头,为什么我现在会觉得,一家没有惩戒的教会,很可能是大灵不灵的。

1、因为如果没有惩戒,那些罪没有处理,这些罪就会在教会里发酵起来。

我想到的一个例子,是我知道有教会,弟兄姐妹嫁娶不信主的人,教会虽然也觉得不妥,但基本是没有什么作为的。对于未婚的姐妹来说,看着这些弟兄姐妹在朋友圈秀恩爱,好像嫁娶不信主的人,对信仰也没什么影响嘛——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试探。(关于这个问题,推荐一篇文章我觉得写得很好很清楚,见《与非基督徒结婚:为什么是一个需被惩诫的罪?》一文)

2、因为没有惩戒的教会,关怀通常也做的不咋的。

我知道在一些教会,弟兄姐妹如果不去聚会了,大家也不会继续跟进。看上去好像比“惩戒”要温和一些,也保留了人与人的面子,但实际上这样的“温和”对这些弟兄姐妹的生命、对教会的健康、对真理的实践都并无益处。

也有一些教会,会有个别弟兄姐妹凭着自己的爱心会继续去关怀这些不再来聚会的人。这样的爱心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但是这些零星的弟兄姐妹的关怀很难改变教会整体的冷漠,也确实是事实。




在蜜桔呆了一年以后,我在文首写的原来的那些感受,到底对不对,我觉得我可以一一来回应一下。

感受一:如果一间教会有惩戒,那我不去教会我就要请假,不请假就要受惩戒了。

这个感受不符合事实。

其实偶尔不去教会,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因为弟兄姐妹平时的关系就很亲密,所以一定会有一些弟兄姐妹知道为什么我这个礼拜没有去教会,他们也会为我祷告。

所以我很少为不去礼拜而特意请假(当然我也很少不去礼拜),也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会因为不请假而受惩戒。

实际上我觉得蜜桔教会是非常有恩典的一间教会。

感受二:如果我被逐出教会,全上海的成员制教会肯定都不接纳我了。

我现在会为我过去的“未雨绸缪”的想法而感到好笑。哈哈哈。为什么我有事没事老是想着自己被惩戒呢?事实上,一般正常的情况下,一个成员还蛮难被惩戒的。

但如果我真的被惩戒了,确实可能一时半会很难加入其它教会。因为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基督徒,其它教会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判断。

感受三:惩戒就是律法主义,而且还带着论断——因为你怎么判断人家是不是真的悔改了呢?

我现在会认为,惩戒并不是律法主义,而是教会为了持守真理而作出的决断。我也不认为惩戒是论断,因为我们是一间会众制的教会,神把良心放在我们每个人里面,我们一同讨论,一同投票,也有圣灵的印证。

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悔改,有时确实不容易判断,所以对于有一些罪,教会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观察。但根据马太福音18章的经文,教会虽然会犯错,但教会确实是有这样的权柄的。
我实在告诉你们,
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
在天上也要捆绑;
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
在天上也要释放。
——马太福音 18:18

感受四:耶稣都赦免我了,你凭什么惩戒我?

怕就怕,我其实还不真的认识耶稣。


最后,如果读者朋友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教会惩戒的问题,还可以参考《教会的管教》一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cAhKdrFZ39_pcqOUNErdkQ
杨太太 | 关于“认罪”的一些思考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昨天
收录于话题
#信仰杂文系列
10个

在神高天宝座前-蜜桔.mp3
来自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00:0002:13
一、引子

作为一个职业是刑事律师的基督徒,“认罪”是我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高频词汇。

在教会,大家说得罪了神就要祷告,要“认罪悔改”;

基督徒相信: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
神是信实的,
是公义的,
必要赦免我们的罪,
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约翰一书 1:9

在刑事案件中,如果确实是犯罪,越早认罪,在量刑上获得的从宽余地就越大。死犟着头,通常也是不理智的。如果签下“认罪认罚”具结书,量刑上还有从宽政策。


二、认罪通常跟着行为

“认罪悔改”也好,“认罪认罚”也罢。认罪的人,后面通常跟着会有一个行为。或道歉,或更正,或赔偿,或认罚等等。

如果一个基督徒嘴上说我认罪了,实际上却没有悔改,那牧师通常是不会放过他的——好比那些婚外情被戳破的出轨方,嘴上说这样是得罪神,实际上还继续和情人约会的——这肯定不叫认罪。

在刑事案件中也是一样。一个人嘴巴上说我拿了公司500万,我错了我认罪,但是呢,这钱我买了个十克拉的戒指,戒指我死活就不肯拿出来——这种情况下,检察官不会放过他,是不是可以算他有认罪态度,也是要打很大的一个问号的。


三、真正的认罪会带来生命的改变

在约翰福音第8章,记载了一个正行淫之时被拿下的妇人,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被抓奸在床了。照当时的律法,她是要被石头打死的。但是耶稣把她救下了。耶稣很温柔地对她说了一句:

“我也不定你的罪。
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约翰福音 8:11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假如续写这个故事,这个妇人当时痛悔万分,痛哭流涕,决心要跟随主耶稣。但是生活回归平淡之后,她仍然忍不住又回去找她的姘头继续行淫。

——我想,如果这个故事后面发展成了这样,那至少说明了这个妇人在那个当下,仍然并不真认识主耶稣。

有一些虚假的福音会歪曲“信心”和“行为”的关系。确实我们获得耶稣的救恩并不是靠着我们的好行为,那个救恩是白白得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获得救恩以后,也不需要有行为上的改变。

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
鬼魔也信,却是战惊。
虚浮的人哪,
你愿意知道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吗?
——雅各书 2:19-20

推荐一本书,叫做《我真是基督徒吗?》——这本书给我很多帮助。对了,看了这本书的目录,就感觉看不下去的朋友,可以直接从本书的第八章开始。哈哈哈。


四、真正的认罪不会给自己找借口

在圣经的撒母耳记中,扫罗和大卫的认罪有一个有趣的对比。

先说扫罗自己献祭的故事。

当时的以色列人打仗前都要献祭,献祭只能由祭司来献。但是按照祭司撒母耳说的日子等了七天,撒母耳还没有来,眼看着敌人马上要打来了,大家吓得也开始四散了,扫罗就自己去献祭了。结果就是这么巧,他刚献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

扫罗出去迎接他,要问他好。撒母耳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扫罗说:“因为我见百姓离开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所以我心里说:恐怕我没有祷告耶和华。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击我,我就勉强献上燔祭。”
——撒母耳记上 13:10-12

扫罗就是这样子,他清楚知道神的命令,但是他就是会去违反。并且每次撒母耳事后问他,他都有一大堆借口。

反观大卫王的例子。

一日,太阳平西,大卫从床上起来,在王宫的平顶上游行,看见一个妇人沐浴,容貌甚美,大卫就差人打听那妇人是谁。有人说:“她是以连的女儿,赫人乌利亚的妻拔示巴。”大卫差人去,将妇人接来;那时她的月经才得洁净。她来了,大卫与她同房,她就回家去了。于是她怀了孕,打发人去告诉大卫说:“我怀了孕。”
——撒母耳记下 11:2-5

后来大卫为了遮掩他的罪,把拔示巴的老公乌利亚杀了。先知拿单来带着诅咒,恶狠狠地训斥了大卫一番。大卫完全可以说很多理由,比如拔示巴洗澡也不拉个窗帘,他只是犯了所有男人都犯的错误;而且他也没有想到拔示巴明明是安全期怎么就怀孕了,他也没想到会这样等等。

但是大卫什么借口都没找,大卫只说了一句话。

大卫对拿单说:“我得罪耶和华了!”
——撒母耳记下 12:13

对比之下,我个人的结论是:真正认罪的人,因为犯罪而悲伤痛悔,这样的人是不会给自己的犯罪找理由的。


五、真正的认罪不会轻视罪

我认识杨先生的时候,在一个不好的属灵景况里。我决定嫁给杨先生的时候,他也不信主。那时候我也知道基督徒最好嫁个基督徒,因为教会都不同意为我证婚——但是这些都抵不过,我觉得教会里的弟兄条件不够好,我觉得地上几十年比那个看不见的永恒要重要得多,我觉得杨先生除了不信主哪里都挺好的。

“如果我因为要守那个呆板的律法,就孤老终身了,那我还是先结婚——反正我若认自己的罪,上帝还是会原谅我的。”

很明确地说,现在回头看起来,这样的态度,真的不是认罪。现在回头看,我甚至可以说,我当时根本就还不是一个基督徒。


六、有辩护人真好

其实不单单是上帝,就是刑事案件里的法官也很不喜欢被告人找理由。

在法庭的庭审中,辩论环节是由被告人先自行辩护。如果被告人是自愿认罪的,我通常会让被告人说:“我想由我的辩护人为我辩护”——这是我们的标准套路。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以下两个例子大家体会一样。

例一:

被告人自我辩护:“我的邻居一直找我的麻烦,他是一个非常坏的人,有几次骂我还威胁我小孩。所以我找准机会我就打了他一顿。如果他不是那么坏,我也不会打他的。现在打了他,我也很后悔。”

法官:“所以敢情你现在后悔就是因为要吃官司所以才后悔咯?照你的逻辑,你邻居那么坏,你打他也是他活该咯。”

例二:

被告人:“我很后悔,我认罪认罚,我请我的辩护人为我辩护。”

辩护人:“在本案中,被害人在之前是有一定过错的。他除了多次骚扰被告人以外,甚至对被告人的孩子也有威胁言语。被告人在精神压力极大的情况下,作出了不理智的行为——他的行为确实是触犯了法律,被告人当庭也主动认罪了——但这件事也是事发有因,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被告人也是情有可原,你我在相同情况下,未必做得比他更好……”

从法官的角度来说,后者给法官留下的观感要好得多。(所以刑事案件请律师当然是很重要的。)

作为基督徒,我常常有感动,觉得耶稣就是我在天上的辩护人。

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
——罗马书 8:33-34

有耶稣真好。

TOP

https://mp.weixin.qq.com/s/oaBKZBUXJYgcl5O6Xxj4pQ
蜜桔观察日记﹒第十二篇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昨天
收录于话题
#蜜桔观察日记
17个

蜜桔观察日记﹒第十二篇
蜜桔教会的牧师与长老

启示录5-蜜桔.mp3
来自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00:0003:24
蜜桔教会的牧师和长老在《教会里的星期一到星期六》一文里有提过一些。

在圣经里,牧师和长老两个词是通用的,而且每每说到长老,都是复数。所以在浸信会,至少会有两位负责牧养教会的弟兄。我觉得这样很棒,一来避免一言堂,二来他们也可以一起分担一些工作——毕竟牧养教会不是一件很容易的工作。

每个教会的牧师和长老的含义都不太一样,在浸信会的语境下,牧师和长老的差异在于,牧师是全职服侍的,而长老是带职服侍的。

说到蜜桔的牧师和长老,我觉得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默默无闻。不要和我打听他们是谁,他们真的是那种,我说出来,你也不会知道他们是谁的。


牧师

我们牧师没有写书,没有写公众号,也很少发朋友圈。他每周会花两三天准备主日的讲道。我非常非常爱我的牧师,因为我看到他很忠心地在牧养神托付给他的这个小小的教会。

我举几个例子。


例子一:

疫情的时候,教会的牧养,大家的信心都遭受挑战。我们牧师每周有一天晚上,会给我们安排一次线上的“神学夜宵”:

他在他家那个阴冷的小阳台上,给我们读钟马田的讲道,读完以后是答疑时间。他背后的背景是一台放在阳台上的洗衣机。为什么要在阳台上读?因为他家很小,他的孩子们也都小,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睡觉,所以他就躲在阳台上。

我有几次上线听他读那本书的时候,我都特别感动。我觉得我自己都不一定有耐心给我的孩子读这本书,由此特别体会到了牧师的慈父心肠。


例子二:

疫情的时候,大家都在网上敬拜。我们也不例外。

但是每周日,我看到牧师并不是在他家那个阴冷的阳台上讲道,而仍然还是在讲台前。我到后来才知道,因为教会里有一位很老的姐妹,不会用电子产品,她80多岁,就是习惯每周日去教会听讲道。所以牧师就每周日都去,对着她一个人讲,也同时在线上转播给我们。

我很为那位老姐妹单纯的信心感动。也很被牧师的爱而激励。想起以前听过一个问题,问说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耶稣还会不会为我上十字架?答案是,会。——我从牧师的身上,就看到了同样的光。


例子三:

我的牧师不是那种很天才很有效率的牧师,我知道有的牧师的讲道是提前三个月全部都准备好的,但我的牧师礼拜五还在赶稿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

但他是那种很会“抓大放小”的人。在你很需要的时候他真的会出手。但是零零碎碎的小事,他也不太会面面俱到地进行辅导。又比如很多教会执事的工作他一无所知,但是教会的福音查经团契,他是自己亲自来带领的。

我有时候和牧师聊起杨先生的属灵状况,就会感受到他那种不徐不慢的节奏——作为急性子的我,我承认我有时候真的很着急。但每次和他聊完,我还是会感觉好很多,因为我发现他真的有计划……虽然很慢……


例子四:

说说牧师的太太。

牧师让我们对他的太太就像对普通姐妹那样。在蜜桔教会没有什么“师母”的概念,大家也尽量不把聚光灯照在他的太太和孩子们身上。

他的妻子很低调,很温柔,很少说话,偶尔孩子们扎堆生病的时候她也会来不了教会,也没有什么特别高大上,就像是你我身边最普通的那个姐妹一般。但是她偶尔会撒出来一些狗粮,让人看到婚姻真是很美好。

在我遭遇艰难的时候,她送了一大束花给我。上面有一句看着有点莫名其妙的经文,但真的有深深安慰到当时还在苦难中的我。



(咦,明明在写牧师,怎么忽然夸到了牧师太太的身上……可能是在夸牧师挑老婆眼光好……)


长老

如前所述,长老是带职的,也不领薪水。

说到这,先扯一桩题外话——

我们长老的本职工作遭遇了一些困难,最近在失业状态。他的太太是全职妈妈,也没有收入。尽管如此,他还是很忠心,很喜乐——我觉得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见证了。

但考虑到他家的经济状况,在成员会上,我提出,我们教会有关怀那么多其他教会的传道人,为什么不能给我们教会自己的长老一份收入——明明他也在教会付出了那么多。不管是出于公义,还是出于鼓励更多弟兄起来做长老的角度,我觉得这个提案都挺好的。

同工会后来一本正经地讨论了我的建议,并给出了如下正式的公开的回复:

提案没有通过,归纳理由如下:

1、带职长老一般情况下在世界上有一份工作并且通过这份工作获取生活所需的收入。所以从目前各教会的普遍情况来说,在带职长老是不从教会领取薪水的。原因:

(1)从圣经层面,在旧约当中各族都分到了土地,有自己的出产,各族从这样的出产当中取 1/10奉献给神,而神将此作为神做工的无地土的利未人的供养收入。这样的画面是现在教会很好的图景和注解:即我们分别从世界中工作获取收入奉献给神,让专心为神做工的仆人和工人从我们的供物当中取得生存的供养。

(2)从教会层面来说,受薪长老是全职,被教会确认呼召。带职就是有世俗工作。如果教会从财务上支持带职长老,那就是等于确认长老呼召改为全职侍奉。这个需要带职长老本人及教会的确认。

另外由于还有其他有工作的在教会服侍的弟兄姐妹,如需予以报酬,那范围和标准是很难具体衡量的,从实操层面也是不大现实的。

所以,目前无法从通用层面制定出对于带职长老的薪酬制度,也更无法解决专门对于带职长老本人的报酬问题。

2,虽然长老反复强调他现在的收入,现在的家庭储蓄是足够用的,但据弟兄和他聊下来,如果现在的状态维持下去,他的储蓄状况大概也仅能够维持2-3年。

从长老的个人层面来说,对于他和他们家人的缺乏,弟兄姐妹和教会,可以通过成员关怀或个人支持给予他们帮补。

如果他的家庭提出需要的话,教会也可以从成员关怀的预算当中给他们支持。

虽然扯得有点远,但我觉得这是蜜桔教会的一个很好的文化。我们很公开很透明地在谈一些事情,同工们的解答也让我心服口服。


长老的忠心

说起来,其实长老辅导杨先生和我的时间比牧师多得多。

长老和他太太在负责我们的婚姻辅导。他们每次都会带两个孩子一起来我家,老大3岁,老二1岁。我自己有三个孩子,深知带这个年纪的孩子出门是最麻烦的。每次他们一来就要来大半天,呆到孩子实在是闹得呆不住了才回家。

说到长老太太,我们也不叫她师母。她也好像是一个很普通的姐妹那样,但是和牧师太太文静的性格不一样,她非常非常乐观开朗爱讲笑话(还是冷面笑话的那种),再难过的时候也会被她逗得笑出来……

长老一个月讲道一次,如果有慕道友朋友,我通常会推荐他们在那天来。因为我第一次来蜜桔教会的时候,也是恰逢长老讲道。那天一听我就不准备走了,因为实在是太过瘾了……

说起来,我讲话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在法庭上说得起劲起来,法官都要提醒我要慢一点。长老讲话的速度,也就比我再快一倍吧……每次听他讲道,就像用三倍速连看了三集连续剧,菁华得不能再菁华。


协同工作

上周牧师讲道的时候,说起了一件事。他和长老认识很多年,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工。但是他们共同植堂的时候,在“教会是不是有权柄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基督徒”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分歧。

牧师花了很多时间来和长老解释这个问题背后的神学,长老也有花很多时间来查考圣经,提出问题……这个过程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最终长老接受了牧师的观点。(具体牧师的观点是怎样,可以看上一篇《蜜桔教会的惩戒》)

我听到了这件事的时候是很感动的。一来,大家观点的分歧可以公开谈论,这点就已经很棒。二来,成年人要改变一个已经形成的神学观是多么不容易,何况长老家还是几代信主。但他仍然会很谦虚地去查考圣经,这点我也很佩服。

我过去经历的,好像都是“我觉得同工之间有分歧,但是不知道他们到底分歧在哪里”。到如今,反而是“我觉得牧师和长老之间根本没有分歧,但是他们却主动告诉我他们的分歧在哪里”。


呼应一下文首,说到蜜桔的牧师和长老,我觉得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默默无闻。

你可以知道我内心的惊讶,为什么这样好的两个弟兄,竟然是这样默默无闻。

但是想到中国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无名传道人,默默地在为主做工,就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TOP

https://mp.weixin.qq.com/s/oKUWf2aFon-ZLxVKaZ2KFw

杨太太 | 体验日式整理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家事实务专辑
7个
事先声明:
我自掏腰包花了不少钱体验了日式整理,
没有从任何人那里拿钱。

前言
怎么会起意找整理师?
关于整理方式
关于取舍
关于分类
关于收纳
整理对我的教育
整理之于孩子
结语


前言

开门见山,今年11月我请了个日式整理师来整理家里。到现在为止,她一共来了12次,谈谈感受。

其实我自认为自己对整理房间还是很有心得的。之前也对家里进行过彻底的大扫除,也写过《理房记》一文。

之前也看过日本整理师写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书,但当时总觉得这个丢丢丢的方法一点也不适合中国人。所以那本书虽然给了我很多收纳的主意,但看过也就丢在一旁了。
  

怎么会起意找整理师?

今年下半年,工作忽然非常忙碌,尤其是9-10月,我几乎一直在出差。杨先生不是特别擅长收纳,所以每次出差回家,就看到家里越发乱了一点。我也没时间整理,那个混乱的状况就一直在发酵——家庭主妇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意思。

10月底,我请了病假。虽然病假本身并不愉快,但感谢神,我有时间安静思考当下的生活,踩一脚刹车,也梳理一下自己的各种情绪。对了,病假的前一天,我的笔记本电脑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坏了。电脑最后被寄去深圳维修,和我一起休了一段时间的假。

在这段安静的时间里,我觉得我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整理房间——哈哈哈,是不是好奇怪,明明有那么多重要的事要操办,我竟然要把宝贵的时间拿来整理房间?

因为病假的时候我天天在家里,我觉得家里整洁的话,可以大大提高我的生活质量。

之前上班的时候,每天回来看到家里乱哄哄的样子我心里就很焦虑——更何况我病假的时候每天都在家里。家里不干净,感觉透气都不舒服:
当我想给孩子讲作业的时候,我要在混乱的桌面上拨开杂物找出一点点空地;
我几乎每天都有想要找的东西,但是不知道放在哪里的情况;
很多时候眼睁睁看着孩子乱丢乱放,想给他们养成好习惯,然而家里本身的收纳就不科学,也不知习惯从何养成。
甚至我买东西,都不知道要买什么东西,有时候还会囤了重复的东西都不自知。

但是因为我在病假,一方面觉得自己的体力很有限,另外一方面我面对家里杂乱的状态,根本就没有勇气来整理全部的房间……所以我和杨先生商量,能不能我们花一笔钱,请人来整理一下房间。杨先生是很体恤我的软弱的,他觉得只要我感觉好一点,花点钱也没啥问题。

刚好别人介绍了一位主内的姐妹是日式整理师,于是就加了微信。第一次听这个姐妹在微信上报价,老实说,比我想象中要贵,但是价格还是在可接受的范围里。为了尽快摆脱家里乌烟瘴气的状态,她第二个礼拜就上门来了。


关于整理方式

整理师叫晓英姐妹。

她第一次过来,我是希望她可以帮我整理家里最乱的书房。但是她和我说,要从衣服开始整理。因为这样我可以体会“取舍”。

其实在那时候,我内心是很抗拒这个主意的。我觉得我们家衣帽间分类很清晰,就算整理了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观。但是想想,既然想要体会日式整理,也希望家里彻底改观,那么就按照人家的方式来吧。

她当时和我解释,日式整理的顺序是:衣服,书,杂物,纪念品。

然后我眼睁睁看着整理师把我们所有挂着的衣服,所有的抽屉,所有的箱子,所有的东西,全部搬了出来。

我原来整理房间,一般是会把混乱的地方的东西拿出来整理一下,或者重新规划一下定位,尽少地来处理,减少工作量。所以我看着她这样大张旗鼓地整理,我内心是震惊的。

但是衣服全部堆成了小山以后,我内心就更震惊了……我知道我家里衣服多,但是真的从来不知道我们家里有这么多衣服……当时我全副精神都花在取舍衣服上了,所以没有拍下那个震撼的照片……



不得不承认,日式竖式收纳衣物的方式确实是很好用……



除了衣服好收好取以外,整理师姐妹帮我把家里的被单被套也都按照格子竖起来放了,被单拿起来真的也方便很多。


关于取舍

随着她整理进度的推进,我慢慢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摊出来了。

整理师姐妹非常尊重我,绝对不会强迫我丢任何东西。如果我说这样东西要,她一定会兢兢业业地找地方收纳起来。

我原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东西要舍弃,但是看到十件棉毛衫,二十条裙子,几十双袜子堆在一起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我真的需要这么多衣服吗?

以及

我到底是哪里来的这么多衣服?

我发现我过去买东西的模式是这样的:袜子买3连双,2包。用了一段时间,袜子已经旧了,于是我就买了新的袜子,继续3连双,2包。可是旧的袜子呢,感觉还是可以穿,丢了也很浪费,于是就继续囤着。日复一日以后,袜子真的就有几十双这么多。

在这个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过去没有体会到的道理:

舍去并不是浪费。
囤着不用才是浪费。

把东西舍去,至少家里干净,心里没负担,真的想买新的也可以再买。而且再买新的时候还会考虑一个问题:上次刚丢过,这次是不是还要再买?

然而把东西囤着,可是却不用它,这其实是一种浪费。不但浪费家里的空间,还浪费自己整理物品的时间。更有甚者,我在整理的时候还发现了几件有点发霉的衣服,然而因为一直“好好地放着”,所以也没有发现……

恰好在朋友圈有几个捐赠旧衣服的活动。于是我们就把衣服打包,把这些衣服捐给了更需要的人。



关于分类

为什么没有勇气理房间,是因为家里的餐边柜,餐桌,茶几,书桌,甚至地上,都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

一眼看过去,有一些东西是知道放在哪里的。然而就算把这些东西都放掉,家里也并不会就此干净起来。所以就没有动力去开始整理。

还有一些东西不知道怎么放,可能是因为定位不清,可能是因为没有收纳空间,还有的情况更复杂一些。我们家有一个玩具房,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分类变得混乱,如果把外面的玩具放回这间房间,可能就再也找不到那些常用的玩具了……

所以我很好奇地想看看,这个姐妹到底是怎么整理这些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的物品的。

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她还是老老实实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摊开,花很多时间去分类,同时把柜子里的东西也全部拿出来,再和我一起商量,重新规划收纳空间。



因为所有的收纳空间都重新规划,整理完毕以后,不但增加了好几个柜子的收纳量,还意外地修改了很多过去不合理的动线。



举个例子:

我们家原来没有特别的放野营物品的地方。因为野营的帐篷收起来也挺大的,几个野营垫也挺大的,我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地方去收纳它们。

现在,野营帐篷收在了餐厅上方的橱柜里,尺寸竟然好像是定做的那样好。

原本这几个柜子是放了很多装修的时候的建材、瓷砖什么。后来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家里的杂物处,我平时也不会去打开。但是这次在整理师的帮助下,这四个柜子里的东西全部集中在了右上角的一个柜子里,下面两个柜子则变身成为了收纳实用度非常高的空间,解放了家里不少储物空间。



(除了右边放了野营帐篷以外,左边的柜子里现在统一堆放了家里囤着的湿纸巾、干纸巾、厨房纸巾等等。)


关于收纳

虽然家里乱得实在不像样,但是晓英姐妹还是给我很多鼓励,她说我们家已经属于分类很清晰的了。

但我的感受是,对于那些分类很清晰的柜子、抽屉,她的整理还是比我要高明很多。

连每天帮我们家打扫的钟点工阿姨都和我们一起感慨,专业的确实不一样。

我举两个例子:

1、调味品柜

在《理房记》一文中曾经有一个调味品的柜子,当时拍了一张图。我们家调味品几乎全都放在这里面,虽然有点挤,但好像也没什么不方便。



当时看着也还行,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越来越多,这个调味柜几乎要放不下了。

现在整理完以后,这个调味品柜子终于又恢复了比较正常的模样:



一方面,整理师姐妹给我们配套了很多小篮筐,不但可以分类,也增加了这个调味柜的利率用。

另一方面,她把这个调味品的柜子里的“干货”、“杂粮”、“面条”等放在了另外一个抽屉里。所以原本的调味品的柜子就自然有了空间。

大家可能会问,那那个抽屉本来是干嘛的?为什么本来不放这些干货面条啥的呢?是这样,那个抽屉本来是放烘焙用品的,但是烘焙用品的使用频率并没有很高,所以整理师就把它们重新调整了收纳位置,放在了厨房的高柜上。而高柜上原本的东西也做了一些调整,让它们在更合适的地方。



总之,对各种物品一番搬家调整以后,整个厨房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大大增强了。


2、进门的抽屉

家门口的抽屉原来是放进出门要使用的各种杂物:鞋套、口红、口罩、零钱、钥匙圈、扇子、纸巾、防晒霜……

当时虽然打开抽屉看上去一团乱,但是其实完全不影响我使用。

比如鞋套,我们家鞋套就是放在那里,进门给人家一对,感觉也很顺。虽然有时候要硬塞才能把那包鞋套塞回去,但是我感觉也没啥嘛。

但是经过整理师整理的抽屉是这样的:



她用各种小格子,把门口的物品重新分类。虽然还是放在一样的抽屉里,但是打开抽屉的感观完全不同……

对了,整理师上门是大包小包东西,各种收纳篮、各种小格子、各种小柜子,应有尽有……反正每次她都能很神奇地拿出配套的器具,我也是很佩服。


整理对我的教育

整理师姐妹很为我们着想,她每次整理的时候,哪怕加班到晚上,也尽量把当天整理的部分全部整理完毕,以最大程度地减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着一间间的房间变干净,享受着各种窗明几净的感觉。最大的感受是,经过彻底的整理,维持干净也变得很容易。

之前很多时候,一闲下来,我就会去收收弄弄这个那个,不知不觉也花了不少时间。而这次是少有的:在家也有度假的感觉。



因为家里全部收纳干净,舒服得不得了,一点心事也没有,就可以安安静静地躺下看看书。

所以当她一共来了10次以后,家里就只有玩具房没有整理了。



但是随后,她开始整理玩具房。玩具房东西太多,她把东西要摊在客厅里理,家里好像一夜又回到了过去。



当时心情一下子就变差了很多。看着这么多玩具,要一点点分类整理回去……



我真的体会到:

物质太多,是一种诅咒。

因为东西太多了,每次都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整理,对大人孩子来说,也都是一种折磨。
因为东西太多了,小朋友反而不珍惜。反而是简简单单家里就几样东西,孩子可能玩得反而尽兴。
还有,因为东西太多了,家里乱哄哄的,连最基本的整洁的体验都没有。

如果你打开卖房的APP,看看上海滩几千万的豪宅。你会发现不少豪宅,虽然装修考究,可是家里就和我们家过去一样乱。客厅的地上堆着不明的塑料袋,儿童房的东西更是多得眼花缭乱。虽然是豪宅,但也并没有享受。

这个画面想想就很讽刺:有钱人花钱买东西,再花更多的钱买房子为了放这些东西,让家里不要看起来太拥挤——所以到最后几乎就是为了追求和穷人类似“家徒四壁”的那种感觉。(这让我想到了路加福音12:16-21的财主的故事,还有《用管家心态来花钱》一文)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也没时间陪我,就总是买点新东西哄我开心。至今长大了,很多时候我还是通过买买买来取悦自己。但是物质的东西,哪里能带来长久的喜乐。有时候买了很好看的鞋子,不管多贵,最多也就是开心一个礼拜;可整理物品、丢东西的时候,痛苦好像还更大一些。


虽然最后是整理干净了,但我觉得这次整理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提醒:

不要把快乐建立在这些短暂的东西之上。


整理之于孩子

这次整理对我们家三个孩子意义重大。

老三三岁

先从老三说起。老三有一套很喜欢的小厨房,是以前哥哥姐姐玩剩下的。她每次都会在小厨房里烧好“饭菜”,拿来给我们吃。时间长了,客厅的茶几上、卧室的床边柜上,沙发的地底下,全是小厨房的各种配件。

因为老三才三岁,她暂时还无法收纳。也为了收纳方便,也为了让她学会分享,所以我和她说,我们要把小厨房放在教会的儿童看护教室里去。

老三非常喜欢小厨房,大哭说小厨房不要送人。我们和她解释,没有送人,我们是让更多人可以一起玩这套很好玩的玩具。

等到小厨房放在了教会的儿童看护房的时候,成为了当天最受欢迎的玩具。妹妹和大家一起玩小厨房,也玩出了不同的体验,她也很高兴。

我也趁机教育她说:所谓分享,就是要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

老二六岁

老二是个特别念旧的人,原来是什么东西都不愿意扔。吃麦当劳送的玩具,他也都当宝贝一样的全部留着。但是这次收纳了以后,他和我们一起学习取舍,竟然可以放弃很多他原本不愿意放弃的东西。

我发现让孩子一起参与这个整理过程很有意义。他们看到了我们家物质丰富的一面,也看到了物质丰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面。老二在这个过程里,慢慢明白了:

他可以保留的是这样物品当时带来的美好回忆,但未必非要保留这样物品本身。

因为人生中美好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轻装上阵,实在好过于负重前行。

(不过老二真的很念旧,最后他坚持要留下的东西还是有一大堆,我也很尊重他的选择——以后等他大了,我们再整理嘛!)
  
老大九岁

老大在整个整理过程里,是改变最大的一个。

首先,她跟着整理师姐妹学习了包括叠衣服在内的各种收纳技能;
其次,她从完全不会丢东西,到能够很清晰地知道她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第三,她原来没有看完书就放回去的习惯,现在看到整理师的辛苦,就愿意努力在维持整洁上持续改进。

我们家一共整理了12次,最后一次整理完毕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她忽然和整理师姐妹说,她的小箱子乱得像垃圾桶一样。

在她很小的时候,我给她和弟弟一人一个小箱子,用来放那些他们不愿意和人家分享的东西。她的小箱子里堆积了好几年的各种小宝贝,也从来没有整理过。

最后,她在整理师姐妹的帮助和指导下,自己一点一点就把小箱子理好了——我完全没有参与。最后整理完毕的时候,她那个欢欣雀跃啊,成就感爆棚!

我相信她在这个过程里所学习到的收纳和整理技能,会对她终身都有益处。


结语

我已经和不少朋友安利了日式整理——体验了以后,确实是有一种令人怦然心动的魔法。

我个人建议,大家如果要尝试,就要全屋一起整理。整理师来的前几次,我还觉得“虽然有点新鲜,但是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等到家里所有的柜子所有的橱全部干净了以后,感受就变成“如果没有整理师姐妹的帮助,我自己是没有勇气去整理一些区域的”。

总之家里现在很干净,非常感恩。下个礼拜准备元气十足地回去上班啰~~吼吼!


阅读 1.8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OjX5T_rX0zoW6zbolGVXLQ
杨太太 | 基督徒能不能走法律程序维权?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时常有基督徒来找我咨询,其中大部分除了离婚,就是维权(想离婚的可参考《如果你想要离婚》一文)。



其中又有一部分基督徒对“基督徒走法律程序是否不蒙主喜悦”、“基督徒是不是要有吃亏的心态”等等问题有所疑惑。



开门见山,我觉得基督徒走法律程序维权并无不可,但这个过程和结果可能和想象中不同,以及对于一些特别的情况要区别对待。



本文概要:

一、基督徒走法律程序维权并无不可。

二、走法律程序维权的过程和结果可能和想得不同。

走法律程序不一定能出口气

走法律程序有时间和金钱成本

大部分时候走法律程序也不解决眼前的问题

维权秘诀

个人反省

三、一些特别的情况要区别对待

如果民事纠纷的双方都是基督徒

如果双方的纠纷是一个刑事案件





一、基督徒走法律程序维权并无不可。



我个人认为,在发生纠纷以后,基督徒正正经经走法律程序维权并无不可。



走法律程序并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不然律师也就成了一个不正经的工作了)。



如果一定要给“走法律程序”这个做法来挑挑刺的话,或许“找中间人和解”、“请居委会调解”的做法,会更有助于关系的修复——毕竟寻常人忽然收到一封律师函、一张法院传票,就不会感觉心情特别愉快。



如果是邻居之间打官司,不管官司结果怎样,可能以后都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是亲属之间打官司,爱之深恨之切,也很可能会从亲戚变仇家。



所以,我个人会把“走法律程序”当成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底线手段。如果能协商,那就尽量协商。协商不成,还可以试着找中间人再协商——咱们中国人有时候都讲究一个“给面子”。比如如果你得罪了我,但是你找我老板来说情,算了算了,我肯定当即就没事了。哈哈哈哈。



但是如果反反复复协商都不成,那走法律程序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毕竟走法律程序,比起谩骂、威胁、走关系、塞红包、泼油漆、送花圈、贴大字报这些种种“解决事情的办法”相比,要强得多——上面这些事,就真的是“不蒙主喜悦”,基督徒确实也应该要远离的了。



而且真的基督徒不管在哪里也都有机会荣耀神。基督徒在法庭上那种与世人明显不同的平和、宽容的态度,我相信对于法官和对方来说,也会是一种见证。





二、走法律程序维权的过程和结果可能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



走法律程序不一定能出口气



有很多人对走法律程序维权的期待,就好像小学时候和班主任告状:“老师,我什么也没动,他就打我了”,然后期待老师马上把对方叫过来,恶狠狠地批评他一顿,随后对方同学涨红着脸,和自己说道歉。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走法律程序的过程和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我和大家举几个例子:



最常见的,债务纠纷,债务人不肯给钱。债权人咽不下这口气,遂去法院起诉,法院要先调解,对方继续磨磨唧唧,随后经过了蛮长的过程,打赢了官司,终于拿到了判决书。对方上诉了。二审又磨磨唧唧了一段时间,终于拿到了二审判决书。然而对方还是不愿意还钱,那就要进入执行阶段了。执行阶段的时候,发现对方没有什么可执行的财产——就这样,闹了这么大一圈,还是没拿回钱。



孩子被同学打伤,想要打官司,要求对方赔钱。但是虽然妈妈心肝疼,可孩子医疗费并没有多少,也很难要求对方赔偿精神损失费。对方也是小孩子,也没法让对方承担什么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所以妈妈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花了很多钱请律师,花了很多精力耗费在这个事情上,最后只是为了出这口气,是不是值得?等打官司胜诉了,对方丢了几百块给你,阴阳怪气地和你“道歉”,是不是真的能让你出这口气?



你看,走法律程序有时候是能出一口恶气,但更多时候也出不了。



还有一点,很多人想象中的法官是微笑待人,让人如沐春风(所以我要怎么接着说才能不得罪法官们……),但是实际上的法官说话还是很直接的,他们会直接打断你,可能会论断你,对看不惯的地方说话扎心是扎心得来,对了,他们还很可能为对方说话,让你误以为他们收了对方钱(但其实就是法官的三观和对方更接近而已)……



此外,法官工作很忙,你啰啰嗦嗦,法官很可能会极不耐烦——总之,你开完庭以后,很可能原本的郁闷没消,还又增加了一份郁闷。

  

  

走法律程序有时间和金钱成本



再说个真事。之前有个弟兄来问我,他说他家买的房子隔音效果特别糟糕,所以想要去起诉邻居,要求邻居重新铺设地板。邻居因为不觉得自己家里很吵,也并不愿意和他沟通,而且建议他找专业检测机构检测,拿事实说话。但是市面上好像又找不到这样的机构。



能不能走法律程序?当然可以。

但是他这个案子是不是真的能打赢官司,真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毕竟法官要看证据,不能只凭一面之词;

就算是官司打赢了,是不是能够真的执行他的诉求,又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有点难以想象执行庭的法官可以强迫邻居完全按照他的标准铺地板……

而且,就算是真的邻居的地板也重新铺了,是不是隔音效果就变好了——我觉得也很难说。毕竟隔音不好,房子肯定也有关系,所以下一步是不是要考虑起诉开发商?



很多人觉得,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意识较强,最不好欺负,遇见事情就要维权。但事实上,我自己作为律师,我在生活中很少维权。因为如上所见,维权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车子被一辆摩托剐蹭,报警后警察蜀黍让我把车停路边。问题前后10分钟就解决了,对方全责——但是半小时后,我收到了电子警察的罚单,说我路边乱停车,要扣200块。我气坏了,明明是警察蜀黍让我停的。我遂打电话要求撤销这个罚单,被告知我要跑去很遥远的一个交警支队去处理。



然后我就放弃了。是很不爽,但算了一下时间成本和油费,又实在觉得得不偿失。





大部分时候走法律程序也不解决眼前的问题



还是以上面这个弟兄的事情举例子。他想要解决的是“安静的居家环境”的问题。最容易的解决办法是:

置换房子。
把这套房子租出去自己再租一套。
对自己家天花板墙面加增隔音板。
尝试习惯。


看着很简单,但是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一点:为什么明明是人家的问题,凭什么要我来改变,这样我不就更吃亏了吗?



如果这样想的话,确实是没有什么好办法。那你就可以找个律师,花点钱(当然不怕麻烦不怕跑法院的话也可以DIY自己起诉),打官司,调解不成,一审,二审,再执行。这样,幸运的话,或许事情也可以在三两年后有个解决。





维权秘诀



所以法律人士到底是怎么维权的?我个人觉得维权的秘诀在于:

“事先预防”+“事后沟通”。



先说事先预防。



因为学法律,觉得打官司太麻烦,所以大部分法律人士生活中都是“预先做好调查”、“尽量避免踩坑”。我身边的法律人士,买房子都好像特工做任务一样,反复踩点,不买不保本的理财产品(所以也就没啥好买了)——这就是律师啊,发不了财,也亏不了钱。



再说事后沟通。



其实维权的沟通,可以对应到“爱人如己”:哪怕道理在我这里,我仍然愿意放低姿态来解决问题,让对方也可以安全着陆,不失尊严。



再举个真实的例子。



之前有个姐妹头脑一热买了2W的课,结果上了一节发现和自己想得不同想退费,但是对方只肯换课不肯退课,以下两种沟通方式大家体会一下:



方式一

“你们就是骗子!你们的课程顾问当时根本不是这样说的!当时都说得可好听了!现在就不能退钱了!你们不退钱我就不走了!我我我要投诉你们!投诉到你们倒闭!”

“当初谁卖你的你找谁。你找我也没用。我们公司就是这样规定的。而且你看你的合同上也写得很清楚,一旦上课就不能退费了。”



方式二

“姐姐,我也是没办法了才来找你们的,给你添麻烦我也很难过。但是你们当初的课程顾问口头也和我说试上一节不行是可以退课的,两万块对我来说实在不是小数目,这个证书是我一定要考的,我没有办法换课啊……不行就退我19000吧,1000作为你们公司的手续费,您看行吗?姐姐你能不能帮我和你老板再商量一下?”

“好吧,我帮你再问问,你等等。”



方式一最大的问题,是抱着被害人心态,觉得全世界都欠了自己,这样真的很难建立有效沟通;

方式二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了一个“自己可以接受,对方也可能会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样切实的解决方案往往比争个是非对错更有价值。



最后,维权的前提,还是要相信掌权的神是公义的,必按照各人应得的报偿各人。否则维权失败就只剩一个忍字,或者劝自己看开,那跟不信的人貌似也没有什么差别。





个人反省



写到这里,我也有所反省。



其实有时候遇见事情,我也会气得要命。虽然我的沟通方式可能比人家强,但是这只是我长年累月的“律师技巧”展现而已,我心里也并没有出于爱人如己,也没有真的原谅对方。



自己这么大个人,遇见事仍然就好像小孩子吵架,总是在争个“公平”,却没有想过“爱人如己”才是更大的。





三、一些特别的情况要区别对待



1、如果民事纠纷的双方都是基督徒,建议要先按照马太福音18章的原则来沟通: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马太福音 18:15-17



2、如果双方的纠纷是一个刑事案件,我不建议和稀泥



如果双方的纠纷并不是民事纠纷,而是刑事案件,那事情又不一样了(民事纠纷诸如侵权、借钱;刑事案件诸如杀人、强奸)。



假设一个基督徒被另外一个人性侵,哪怕对方是基督徒,甚至可能还是个牧师。或许被害人基督徒最后也会选择原谅对方(心里一直存有苦毒,难过的也是自己)——但是这样的原谅也完全可以报了警以后,在司法机关的主持下进行——这样的原谅还有个专业名字叫“刑事和解”。



我反对的是,因为双方都是基督徒,就对被害人基督徒进行道德绑架,“如果报警他工作也没了,一辈子也完了,他家也毁了”,然后就让这件事就不明不白地悄悄结束。



我反对的理由是,如果不对这样的刑事案件进行报案,纵然这个施害人当时痛哭流涕,但是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前科,会不会再犯——这样的纵容很可能是对更多人的伤害。



是啊,很可能那些假设都是真的,如果报警他工作也没了,一辈子也完了,他家也毁了,而且他的孩子也要跟着受害——但这些都是他自己犯罪的恶果,犯罪就是有恶果的。



圣经说: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约翰一书 1:9



但圣经从来没有应许我们说,犯罪信主就可以不受今生的恶果:



学习不努力会挂科;

生活不节制会生病;

性侵猥亵会坐牢。

TOP

https://mp.weixin.qq.com/s/_9q35gGbzvI2UJ4Tb0gqtA
杨太太| 家有四个孩子,住多大的房子才够?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我们最近正在考虑换房子,想换去孩子的学校附近,方便接送。我们家三个孩子,我看房子的标准是,至少三房,最好四房,厕所至少要有两个。



我觉得我的标准已经非常简约,因为我们三个孩子现在晚上共睡一间房,我们也睡一间房,另外再多一间房作书房——考虑到孩子们将来要长大,一人一间房,那四房也完全不嫌多。



所以当我看到祝平安姐妹写的《四个娃的家庭,住多大房子够用?》一文时,我的内心是震撼的。

   

祝平安是姐妹的网名。她先生姓祝,她就拿来做网名了。他们夫妻都是基督徒,有四个孩子(四次剖腹产)。三个哥哥加一个小妹妹。她那篇《四个娃的家庭,住多大房子够用?》大概是在说,他们家虽然有四个孩子,但是她选择买69平方的房子,因为小房子也有好处,而且不会给老公增添压力。



当一个妈妈在用她真实的生命实践“知足”和“跳出思维的墙”的时候,我觉得她就已经是在见证神了。





我特别喜欢祝姐妹,一方面她长得十分好看(哈哈哈,真的好看,外貌协会会长上线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和她交流很能缓解人的焦虑。



我喜欢和她聊天,她不是一个以“超人妈妈”、“人生赢家”、“成功女性”自居的人。(我没有别的意思哈,我知道有基督徒妈妈也只是用这个标签来试图吸引不信的人以传福音)。



她不会给你很多方法(有时候她还会问我我的方法)。但当我和她交谈,我会感受到她把她所得到的都归功于神的恩典;当我听到她面临的难处,我也能看见她在困境中的那种单单倚靠神的信心。



以下是我从她身上获得的一些启发和感动。





一、对丈夫真实的欣赏



前几天我和祝姐妹打了个电话,说起她的学霸老公。她老公是北京某名校的博士,美国某名校的博士后,专攻的方向是热传导(请收下学渣的膝盖)。他一辈子几乎是一路被保送,被推荐出国,回来后直接留校所以也没找过工作,随后,又被他导师推荐去大连某高校做老师,一开始工资只有6000多(现在也只有一万多)。



为什么推荐了他?因为其他人都不愿意离开北京。只有他无所谓地域,也无所谓收入,只要有实验室就好了。



我想很多妻子遇见这么一个老公大概要双脚跳骂他“榆木脑袋”,但是祝姐妹和我说,一心科研的人,都是赚不到钱的,但她觉得她老公那种钻研学术的单纯特别难得,她觉得这是要好好保护起来的。所以她会选择买小房子,她也一直努力做各种事可以补贴家用,让他不要为经济愁烦。





二、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



这些年我看着她在朋友圈卖厨房用品,看着她引进了一套教材,看着她推荐补习班——她甚至很体贴地和我说,她在做微商,让我屏蔽她的朋友圈,不要觉得尴尬。但她又和一般的微商不太一样,她很有自己的想法。她不甘于做小作坊,反而把很多公司管理体系引进了她小小的事业里。



所以她现在的收入比她老公高很多,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她要带四个孩子,还这样努力!但是她也一点没有自鸣得意,她把这也归功于神的恩典。



当她说起这些事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她完全都没有在卖弄她的聪明和才华。她说,她觉得她这样努力,是因为她希望她自己能够仿效箴言31章那个贤德的妇人,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



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

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

她丈夫心里倚靠她,

必不缺少利益;

她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

——箴言 31:10-12





三、“我们家是围着先生转的”



其实祝姐妹自己就是一个很优秀的女性。她也是海归,也是MBA,原来也在北京有很好的工作。但是当他先生读博要去美国交换生的时候,她就毅然辞职,和他一起去了两年,在美国生下了老大。



回国以后,她又回归职场,职业第二次发展得很好,又生下了老二。眼看着一切蒸蒸日上,她老公又要去美国读博士后了。所以她又辞职了,这一次是带着老大和老二一起,又去了四年。



她在美国申请了奖学金去读了神学院(为什么选那个神学院,因为那个课程和她老公读博士后的时间差不多,不会影响他的计划)。随后,开学第一个月发现怀了老三,于是一边怀孕一边把巨难的神学院读完了。毕业以后她入职了一直服侍的那家机构,但是他老公项目又到期了(他老公是不是和她的职业生涯有仇?),所以她又辞职,办了一切事项,第四次陪她老公国际搬家,回到国内。



在这次国际搬家期间,她发现她又怀了老四……她的故事真的太多了,但是重点是,她一点也没有抱怨,她非常强调并实践了她的原则“我们家是围着我先生转的”。





四、“我不是超人妈妈”



我问她,为什么没有给自己打“超人妈妈”的标签,她想了下,回答我:“因为我确实不是。”



她的小女儿两岁多,还在吃奶。因为她的时间表和三个哥哥几乎是重合的,一哭闹,她就会让她吃奶安抚,所以到现在都没断奶。对了,小女儿还在和他们一起睡,也没有睡整觉,到现在半夜还要醒过来。为什么没有进行睡眠训练?因为太忙了,家里也太闹了,实在是没时间也没精力。



儿子们也不省心。她的大儿子有一些语言发育迟缓,阅读也很慢,一直到九岁才能独立阅读,之前她就一直读书给他听。但是之前他在学校里的时候,老师还特地叫她去学校分享育儿经验,因为在他身上美好的品格闪闪发光,让老师十分惊叹。



小儿子是过敏体质,更不省心。从几个月开始湿疹,全身都是伤,整夜的挠,所以三宝和四宝都是奶睡(过敏娃的父母一定能明白),从小到大,几乎什么都不太能吃,直到最近才稍稍好些。



说起这些事的时候,她没有内疚,也没有焦虑。她说她因为工作上有很多事,所以家里就是有很多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她还是很感恩。



她的分享很安慰我,因为我自己又忙工作又忙家里,手忙脚乱,一塌糊涂的时候,心里往往很有受挫感。她坦然的分享让我看到,生活就是这样种种不如意,那种“完美妈妈”本身就是谎言,这让我很受安慰。





坦率说,我觉得她的经历很难照搬,让我现在住69平方的房子我可能也还是住不了。我这人也拉不下面子去和周围人推销(感恩神让我做刑事律师,就不太需要和周围人推销,毕竟逢年过节总不能老和人家说“被警察抓起来了可以来找我”……),我也完全没有她那种创业的大局观。



但是她对她老公的敬重,她的平和的心态,以及他们全家的知足,都是我可以直接搬回家里的,我确实也在努力地这么做了。



图片

阅读 6906

TOP

https://mp.weixin.qq.com/s/3PjJ8WzKrXldZuR5eNJ2zA
杨太太 | 老板家访记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我们团队的老大姓张,在法律界颇有名,是一代名律(具体可见《我的基督徒老板》、《得知老板要去读神学院以后……》等文)。



我爸和张律师早就认识,他一直让我邀请张律师来他家里玩,我也一直和张律师说,让他给我爸传传福音。于是乎,今天张律师就去我爸家了,我也作陪。



我们约在上午10点。我妈妈一直在张罗着午饭,我们就开始聊天。









其实我和我爸爸聊天的次数不算少,生活上、育儿上、工作上,我有事都很愿意听听他的建议。虽然他的建议我也不一定会采纳——但是他不是对孩子的事情掌控欲很强的人。如果是我自己的事,即便我不采纳他的建议,他也无所谓。



尽管如此,有时候我还是不喜欢和他聊天,一方面是因为他聊天就要抽烟,我不喜欢烟味;还有一方面是因为我常常会觉得他讲话细枝末节扯出去好多,好啰嗦。我听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打断他,直接问他我想要听的那部分答案。



但是今天的聊天特别不同,我今天就是个作陪的,主要是来听张律师和他聊天。









或许是因为我今天心态不同,所以听故事的心情不太一样;又或许是张律师是一个特别会捧哏的倾听者,我今天第一次发现我爸爸是一个思路特别清晰的人,讲话金句频出,记性特别好——我忽然就在想,若我也这些许优点,那也是遗传了他。



在吃饭的时候,我爸让张律师吃饭的时候要盯紧我。张律师问为啥。他说:“你要看着她吃什么,她吃第一口你就要跟上,吃第二口你就要抓紧。”张律师反应快,他马上哈哈大笑,说他也早就发现了,就是没有我爸对我形容得这么生动。



随后,我爸聊到了他对信仰的一些看法。他觉得信仰一定是一个抽象遥远的东西,好像我们信仰的上帝,他所信仰的共产主义,如果一个人是追求现实的钱和权,那并不是真的信仰。张律师顺着他的话说,共产主义因为虚无所以会有现实的人来作为希望的替代。我爸略加思索就反驳,那耶稣不也是上帝的替代?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爸的逻辑也很厉害。









张律师来我家大概四个多小时,这个大概是他唯一一次小小地和我爸辩论了一下,随后我爸就开始讲他插队落户的那些事,张律师就开始倾听。



整个过程里,张律师扎扎实实地听他讲了四个小时,全程在线,不停捧哏,自己说话的过程不超过20分钟吧。



我爸爸从他之前去云南插队落户的事情开始讲起,他插队落户的的一些故事我从小到大听了好多好多遍。但特别奇妙的是,我发现今天爸爸讲的故事,我居然没有一件是听过的。



这也是我今天特别惭愧的地方,我发现我好像一点也不了解我的爸爸。









因为张律师也是云南人,所以我爸爸描述的时候特别仔细地说到他在云南行走的路线和经历。他插队落户住的那个房子,村里人的那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称呼,他如何用仙人掌和火龙果把院子围起来。他是如何养鸡,他的鸡如何被人偷走也无法得到赔偿,后来又怎么抓到了小偷。他如何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可以去工厂的“上调”,最后又如何因祸得福……



随后说到了他回到上海以后,我爷爷如何生病,他又如何顶替了我爷爷的工作。其实我爷爷生病这段我听我奶奶讲过好多遍。但奶奶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她对爷爷生病的过程一笔带过,主要在说她之前在上海一直没有去教堂,后来因为爷爷病重,她因此回到了教会,后来又如何请教会的弟兄姐妹一起为我爷爷祷告的事。



但是我爸爸今天的故事里,他描述了很多爷爷生病的细节。爷爷最初是因为高烧被送医院,随后诊断是白血病,后来又说是肝癌。开始爷爷住在大病房,后来因为病重得快死了,被医院调去住了小病房。又因为病情反复,所以在大病房和小病房之间几次来回。后来他在病房里恢复了健康以后,医生又如何担心他的身体。



我说我记得奶奶曾经说过,因为大家都觉得爷爷快死了,那时候爷爷在的公安局连花圈也帮他准备好了,就等着他去世的时候帮他送过去呢。我爸说,是有这么件事。因为那时候周总理刚去世,公安局原本给周总理准备的花圈还有得多,所以改改名字就准备拿给我爷爷用。——这个细节我原来就没听过,但这种细节就让整个故事完全生动可信了起来。



(讽刺的是,我爷爷最后活了94岁,给他准备花圈的人全走了,他还没走。)









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张律师实在是太会聊天了。他会很仔细地问我爸很多细节,比如“这时候是几几年?”“那时候你的工资是多少?”通过张律师的提问和爸爸的补充,我感觉我第一次把爸爸插队落户的时间表给理顺了。



又比如,当我爸爸扯出去说到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的时候,他也不会打断,仍然是顺着他的思路在聊天。当我爸爸说到那时候通行的粮票一共有三种,上海家里给他往温州寄去的全国粮票特别不好用。因为他还有主线故事,所以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我原来从来不想听,但张律师没有放过这个点,他问他:“为什么说全国粮票不好用?”等我爸爸展开以后我才知道,那时候的粮票并不是全部都可以换米,如果用全国粮票,那里面30%是红薯干——当时的困难忽然就跃然眼前可见一斑。



再比如,当我爸说起他那条很聪明的狗的时候,这完全是扯得不知道远到什么地方的事儿了,但张律师也仍然听得津津有味。我爸说起了那条狗如何看家护院,如何偷别人家的鸡,后来它还会和另一条大狗配合打猎。还真别说,我爸描述的那些细节栩栩如生,让人好像可以置身其内。那条狗的故事特别好玩儿,也把我逗笑了。



我忽然感觉自己之前因为没耐心,错过了一万个好玩的故事。









到了两点多,张律师说:“老徐,今天还有事,先听你说到这里。之后我要再约时间来听你的下半场故事。”——确实只是“上半场故事”,因为我爸说了四个小时基本也就是从插队落户说到了他刚参与工作的一些事情(爸爸也真能说啊)。



但是在这四个小时里,在他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起伏间,我忽然就理解了我爸妈后来的很多选择。他的很多细节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在插队落户的那个时代制度对人的捆绑,我妈妈也趁机解释了,当时为什么没有办法生二胎——我听了四小时,完全能理解了:因为人在那种环境下,就不得不小心翼翼,谨言慎行,患得患失,因为当你错过了什么,可能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然后他们很高兴地握手告别。



老实说,我原来听张律师连着讲过四小时,他是多能说的一个人!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能说的人也可以连着听人家四小时。而且他的时间十分宝贵,我们和他约个饭都要提前好几周,但他愿意花这样大半天的时间,来听我爸爸说一些他的事——这是我这个做女儿的过去也没有做过的。



我当时的感受震撼,难以用文字表达。









我发现我常常想要和爸妈传福音,却没有一点耐心听他们说说他们的事情——我过去以为我已经很有耐心了,但现在发现一点没有。



我们同龄人之间聊天总是直奔主题,或许是因为我们成长的背景很相似,就不需要太多彼此了解。我的朋友们大多就是在上海读了幼儿园初中高中大学,然后各自找了工作,又结婚生子。



但父母这一辈人所经历的,和我们根本就不一样。我从各种其他渠道知道了他所经历的历史,就自以为知道了他们所经历的。但是这怎么能一样呢?——就好比你听说一个人是单亲妈妈,和你亲自听她说她如何一边工作一边养育叛逆孩子的挣扎,这根本不一样啊。



若没有那种倾听和代入,又如何和对方来传福音呢?









今天回来以后,张律师和我说:“你要珍惜,不然以后会后悔。我很后悔没有听我父亲讲他的人生,我那个时候太急躁了。”



我今天真的反思了很多。我发现其实我连我老公也不是很了解。他偶尔和我说起他小时候都是在田里跑的事,我就听一耳朵就过去了。可我和他结婚十多年,我还是完全不知道他是几岁在田里跑,几岁开始住公房的?他的童年的很多细节我都知道,但好像就是拼凑在一起,并没有一个特别连贯完整的画面。



今天我有个特别的想法:如果爸爸愿意的话,我想听他讲故事,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图片

阅读 8165

TOP

https://mp.weixin.qq.com/s/0rD7q4oQyIHkJ_ooOzS1Ww

杨太太 | 愿每日读经如呼吸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图片

(……那啥,我的圣经辅导课还没上完,工作还没理顺,房子还没开始装修,所以第十季还没开始哈……但是春节手痒,想写几篇自省的文章。本文是第一篇。)

从上几个礼拜开始,我和杨先生开始坚持每天晚上在孩子睡下以后一起读经祷告。

我们之前也尝试过晚上一起读经,但总是难以坚持,这一次竟然坚持了几个礼拜(而且马上要过年了,等过完年,四舍五入我们约等于已经坚持了两年)。


——为什么会想到每天一起读经祷告?

说来很羞愧。

之前长老夫妇来我们家给我们作婚姻辅导,那是最后一次,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长老夫妇很含蓄地说,我们是属于进展比较慢的夫妻,最后长老还说了很多“狠话”。

那些话给我很大的震撼,因为我从来没有从他说的这些角度来直面自己的问题。随后,那些狠话应该给杨先生也带来了不少震撼,长老夫妇走了以后,他主动和我说:“我知道我们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能解决……但是你可以说三件事,你觉得最紧迫最希望我改变的,我可以从这三件事开始。”

我想了一下,第一条,就是希望可以和他每天一起读经祷告。

从那一天晚上起,我们就开始坚持每天一起读经祷告。我们的关系也好像触底反弹的股票一样,仿佛嗖地一下就好转了。


——为什么是晚上孩子睡下以后?

其实那个时候是我们每天最累的时候,原来那个时间段,我们就是各自躺下,各玩各的手机,彼此也不说话,甚至起身去放个洗澡水都嫌麻烦。

但是我们两个每天固定都有空的时间,确实就只有那个时间。

有几次都觉得难以坚持,或是他实在太累,或是我下班回来太晚,但因为我们都看这件事为重要,所以很努力地在坚持。

比如有一次,我前一天晚上没睡好,第二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开了一天的庭,开到晚上六点多,八点多到家,晚饭也吃不下,检查好孩子的作业,靠在床上我感觉马上要睡着了……但是在杨先生的鼓励之下,我们还是一起看了一章圣经,然后还一起讨论了一下。

那一次我就特别能体会杨先生之前和我说他真的很累,感觉读不动的那种感受——我看到自己过去对他有很多论断。很多时候他是真的身体很累,并不是因为不敬虔所以不读经的。


——记忆深刻的一次每日读经是什么?

有一天晚上,我们在讨论家里装修的话题,开始彼此还都能耐心听一听对方的意见,讨论到后面彼此心里都不太愉快。而且一看时间,竟然已经快凌晨一点了。我们都很累,也很纠结要不要再读经了。最后决定,就读一章吧。

那一次刚好读的是以斯帖记第一章。我原来也读过以斯帖记,但是第一章往往作为一个背景故事,滋溜一下就过去了。那天只读这一章,内心很羞愧,感觉上帝好像借着这段经文在教育我一样。我对比了自己和瓦实提王后,感觉我对先生的不尊重比瓦实提王后更甚,神却没有用我当得的来报应我。

我读完就和杨先生道歉了。

还有那一次真的搞得很晚很累,所以后来我们都是空下来就先读经,随后再忙其他事。


——每日读经和祷告大概会花多久?

大部分时候,连读经带讨论带祷告,十分钟以内就结束了。但偶尔遇见我们都很有感动的经文,时间可能会在15-20分钟。

最近我们在读约伯记,每天晚上杨先生分享的内容都比我多。有几次我觉得我没话说了,不如我们一起祷告吧,结果杨先生说:“我还没分享完呢。”然后我又听他说了很多他的感想什么。

我很感恩这样的时间,因为过去我们没有每天固定深度交流的时间。


——这一次坚持下来的“秘诀”是什么?

我之前也跟过很多读经计划,读经小组什么的。很多弟兄姐妹独自一人读经很容易半途而废,但只要和一组人一起读经,就会逼迫自己每天跟上进度——无奈我这个人脸皮特别厚,即便是跟着一组人一起读经,我该掉队的也还是会掉队,毫无心理障碍。

这一次我反而没有那么多计划,也没打算在365天里完整读一遍圣经什么。我想比那些计划更重要的,是我们夫妻俩可以养成每天一起读经祷告的习惯。

所以这次我们没有很固定的读经计划:如果当天我们精力很好,或是经文是故事性的很连贯,那我们就多读几章;但如果我们今天很累,又或者开始读经的时间已经很晚了,那我们就只读一章,然后简单祷告。

——重点是我们每天都要在一起读经祷告。


——家庭敬拜还在继续吗?

是的。感谢神,还在继续。

我们最近差不多晚上7点会开始10分钟左右的家庭敬拜。

家庭敬拜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每天的家庭敬拜的固定元素是唱诗、读经、祷告。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读一篇《童心归主》一起讨论;但如果时间不够,我们只是分享一句写在诗歌本上的经文,让孩子跟读一下,也有得着。

家庭敬拜和我们每天晚上的读经祷告,都让我看到,日常敬拜、读经、祷告不一定要很华丽完美,但就像每天晚上和大家一起吃一顿白米饭那样,简简单单也很好。

愿日常读经如呼吸。

TOP

https://mp.weixin.qq.com/s/P61cqF_-mPJCt6geYuSfIw
杨太太 | “再这样子怎么办?!”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前天
收录于话题
#牛年春节反思系列
4个
图片

仅以此文祝大家新年快乐!
以及
在新的一年里大家都不要“再这样子了”!
哈哈哈





“以后再考试粗心怎么办?!”
“怎么可能!再粗心我就把我的姓倒过来写!”(这条对姓王的不适用)

“以后再迟到怎么办?!”
“再迟到我罚酒三杯所有吃饭我买单!”

“再和四眼长脚打麻将怎么办?!”
“再帮这帮人混了一道,输钱了我就拿手指头也斩特!”

在上海,很流行这种“毒誓型的决心”,当一个人浪子回头痛下决心的时候,听者就算脸上还严肃着,心里也噗嗤一下笑开了。

那么这种毒誓的实际效果是怎么样呢?

考试该粗心的,下一次也不会细心,区别是下一次在考试成绩发下来以后,自己先把倒过来写的姓练一练。

该迟到的还是继续迟到。我们有个朋友约他6点吃饭,7点电话他,他说马上出门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了,哦,他还在搞他的头发,那今天这局他起码要9点才到了。

该打麻将的,手指头肯定都还齐全。因为上一次是说“输钱了”再斩手指的,今天是四眼输钱,所以斩手指的事情还要留在下一次。




发个毒誓,糊弄糊弄别人,也就过去了。

但是当自己真的想要改变的时候,立定心志,下次再犯的时候,其实心里是很难过的。

比如最近我自己每次因为小事和小朋友发脾气,都后悔不已。

小朋友是有问题的,问题也确实是反反复复出现——但是我不也一样吗?每次遇见同样的问题,我也会爆炸。所以我怒极让小朋友保证不再犯的时候,其实自己不也一样做不到吗?

基督徒会认罪,我也会。最近看了一篇文章《“灾祸松缓”见真知》,讲的是关于认罪到底是为了罪的结果,还是单单因为得罪神而认罪,区别很大。我看了很有启发。

但即便是痛彻心扉,真心认罪,下一次再犯的时候,还是难免沮丧……
  



我原来以为,因为人就是很软弱,人就是没有办法百分百改好的,所以“下次再犯的时候下次再认罪”就好了。

我原来在心里模拟的一个模型是这样的:我不断犯罪,然后不断认罪,然后很自然地,犯罪的频率会降低,然后在圣灵的帮助下,我就慢慢改好了。比如我原来每天发脾气,以后也许会一年才发一次脾气。

但是这种模式我尝试了几年,我觉得是很失败的,根本就行不通。(具体请看明天的反思。敬请期待)

再有一种侥幸心理,是觉得自己可能是要经历个什么事情,大起大落一番,然后一下子毛病就全改了。比如之前家里火灾啊,我自己宫外孕啊,确实也对我自己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见《关于杨太太》)。

但是生活不是连续剧啊,何况连续剧也不能120集全这么拍啊,这种模式也不太具有可复制性。




我这次上的圣经辅导课中有一课叫《如何成长与改变》,里面谈到了习惯改变的问题。

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平时就要渴慕主,不要到下次再遇到事情的时候再想着胜过。平时就要改变自己内心的渴望,如果人不渴慕耶稣,心里空虚,就会转向其他东西——就是个这么简单的道理。

在后面一课的《渐进成圣》里面有一段话,也让我很感动:

圣经在成圣的道路上没有给出任何捷径,简单明了鼓励我们每天要投身旧式的、经得起时间打磨的方式:读经、灵修、祷告、敬拜、见证、基督徒团契、自我约束或自我控制。

这段话给我很大启发,我联想到了我学英语的经历。那种20天背6000个单词一下子就成英语牛人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能学好英语的人,都是每天积累,经年累月,仅此而已。

所以其实一个人真正的改变,不一定是轰轰烈烈地要经历什么神迹,做什么异梦,看到了什么大异象,其实就是每天去脚踏实地地经历神的真实。




我过去往往喜欢找什么方法技巧,却忽视日常的磨练。比起“每天读经祷告”的习惯,我更喜欢完成“30天通读全本圣经”的这种挑战。

但是人的改变哪有什么捷径和技巧?

所以回到文首那个“再这样子怎么办”的问题,我现在的看法是这样:

等到再这样子还来得及啦?
等到再这样子的时候就是很难了呀!

——所以要在“再这样子”之前,就踏踏实实地每天读经、祷告、默想、敬拜,思想到底自己心里还有什么偶像?在自己处于脑回路正常的时候,列一个详细的计划,来避免“再这样子”的情况。

TOP

https://mp.weixin.qq.com/s/UJhKQkmbonQcuE3waZI56Q
杨太太 | 改不掉就不改啦?做不到就不做啦?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昨天
收录于话题
#牛年春节反思系列
4个
图片

在昨天写的《 “再这样子怎么办?!”》一文中,谈到了我过去的生活模式就是不断犯罪不断认罪,期待“自然而然”自己就会变好了……但是如今发现这样的看法是完全错的……本文进一步阐述一下。



最近想起了一桩陈年旧事。

好几年前,有个姐妹来问我关于打胎的事。

她说她心里很不平安,一方面她和她老公还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另一方面,她在不知道怀孕的时候做了体检,就很担心当时的检测(我忘了是X光还是CT)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我和她说,我觉得打胎不妥,因为我们都是基督徒。另外,从医学角度来说,怀孕早期的这些事的影响通常对于胎儿来说是“全有”或“全无”,意思就是,要么就完全没事,要么就直接流产了,所以也不需要过于担心。

但是我的答案好像也没有给她安慰,所以我建议她去问问一个老姐妹——我当时的想法是,老姐妹应该会竭力阻止她打胎的,这样就不至于让我和她为了这个事争起来而伤了感情。

她和老姐妹电话完了以后,又电话我。她说:“老姐妹建议她‘凭信心’就行,如果没信心就打胎也没事,因为基督已经赦免了我们。并且如果不是出于信心,勉强怀着孩子也无益处,因为‘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我印象很深的是她最后和我说:“我决定把这个小孩打掉以后,感觉好多了,心里完全平安了。感谢神。”

我当时也觉得哪里不对劲,但是她有老姐妹的理论背书,所以这件事看似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这句经文,在很多时候,也成为了我不遵循律法的理由之一。

——因为我现在就是行不出来啊!我如果勉强行出来就是出于律法,也是罪啊——那还不如不行,就坦然面对,祷告认罪,求神改变我。啊,对了,我当时还挺喜乐,感觉也挺好——因为我靠自己就是改不掉嘛,我相信神会帮我改的。

我现在难以想象,我真的就在上面这种逻辑混乱的神学里和自己的罪中,转悠了十年。

昨天在看一个圣经辅导课的材料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句经文,其实是在一个很无关的场景里,但是我忽然就想起了这件陈年旧事。我忽然发现,我过去对这句经文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问:所有的恐惧都是由于罪造成的吗?
答:不是所有的恐惧都是罪。我们需要问自己:我恐惧些什么?我为什么会恐惧?是不是因为对神、对福音、对神的应许没有信心?如果是,那就是罪了。因为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就借着这段短短的文字,来批判一下我自己过去错误的神学。




1、在悔改这件事是上,神有完全的主权,人也有完全的责任

如题,我最终能够悔改,当然完全是出于神。因为若不是耶稣基督为我上了十字架,我根本没有悔改的前提。而且我最终能够行事为人与过去不同,也是出于圣灵的能力。

但这不表示我就可以就此躺在救恩上睡觉,视基督的救恩如粪土,因为回应基督的救恩,活出新造的人,也是我的完全的责任。

2、反思我是否对神、对福音、对神的应许没有信心?

所以我原来那句“我靠自己就是改不掉嘛”,如果是出于推脱和懈怠自己的责任,那这个习惯本身就需要悔改。是啊,人在罪中,靠着自己是改不掉,但基督徒并不是就止步于此,相反,是要借着这件事,来反思自己对神,对福音,对神的应许是不是没有信心?——然后,不是出于勉强,而是从信心里来正确回应这件事。

在我最近感觉自己无法顺服丈夫的时候,我开始反思,我到底为什么不能顺服。有时候是不愿意相信神的美善,有时候是不愿意相信神的主权,有时候是想要自己掌控所有事……在这种反思中,我操练自己的信心,最终把结果交在上帝手里,也学习从信心里来顺服丈夫,也在信心里耐心等候上帝的作为。

但如果在过去,我真的就是按照自己心意行,然后认罪就好了……

3、不要顺从自己的感觉,而是要顺服圣经的真理

我发现我也常常会被感觉上的“平安”蒙蔽,因为犯罪有时候可以帮我们逃避很多现实的问题,这就带来心理感受上的“平安”。但这不是真的平安。所以现在发现,如果我顺着自己的感觉来行事,是很危险的,因为感觉非常不靠谱。例如要纠正自己说的谎言,对一个人当面道歉,可能都会使人尴尬难堪——但这却很可能是神喜悦的事。所以现在发现,顺着圣经的真理而行才是靠谱的。

4、“我真的是个基督徒吗”这件事值得重新评估

众所周知,基督徒并不是嘴巴上说说信,就是真的基督徒。信心是带着悔改的行为的,这在圣经里也非常清晰,雅各书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而罗马书的那句“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在当时的背景下的意思同样带着行为。因为在当时“口里承认”自己是基督徒,是要被钉十字架的,所以这句话的分量远在我们想象之上。

如果我“信主”多年,行事为人一点都没有悔改的样式,那“我真的是个基督徒吗”这件事就很值得重新评估……

我觉得这不是坏事啊,客观的反思是好的。不瞒大家说,我这两年自我评估了好几次……但很感恩的是,每次反思这件事,并没有让我失去信心,反而让我借着自己的罪,重新经历神的恩典,也更愿意亲近神。

所以相比过去那种“不能质疑我是基督徒”的状态,我现在反而对自己是基督徒的身份更加确信了。




最后,回到文首,如果回到过去,遇见那位想要堕胎的姐妹……

其实我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和她说,因为她的处境真的是不容易的。

但我可能会纠正她所听到的那位老姐妹的神学谬误,用神的应许来鼓励她,也为她祷告,求神加添她的信心,愿她在信心中能够做正确的决定。


杨先生的读后感

我想起了周日听牧师讲道,牧师说,很多人以为“神爱罪人,但是恨恶罪”。但实际上不是的。神恨恶罪人,也恨恶罪……和你这篇文章一样,其实都是某种对圣经的话语的曲解。

你原来那种观念里,当你说你是“凭信心”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在意你做的事情是不是“犯罪”和“得罪神”。

当姐妹说她决定打胎以后,一下子平安了,她所感受到的释放其实是在罪里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基督里的自由。

在神给的自由中,我们是把事情交托出去的。但在罪里的所谓“自由”,我们仍然在按照自己的标准和心意来做决定(杨太太补充:而且如果结果不好,我们还是无法释然,所以还是被捆绑)。当我们在自己心意里决定事情的时候,也失去了与神相交的机会,所以在一次次用自己的意思做决定之后,跟神就会越来越偏离。

图片
阅读 1.3万
分享
收藏
赞187
在看125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


100
我不想复读那套文化战争的车轱辘话,(我也不赞同文化战争在堕胎上强硬立法的错误倾向)
但打胎后感到“平安与释放自由”真的太可怕了。 甚至非基督徒也不会这么感觉。
我觉得更可怕的一点是,把堕胎这件事变成“得罪神”与“凭信心”两端下的属灵摇摆议题,那么母亲原有的那种道德本能呢?那种非基督徒也有的想保护自己孩子的本能呢?
这里的语境既不是未婚先孕,更不是强奸怀孕,仅仅是“没做好准备”

难道,假如我不是基督徒,假如我“觉得”这事不得罪神,就可以堕吗?基督徒每每喜欢假设异教徒似乎在律法以外无法无天,虽然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在这件事可以确定,一个异教徒大概也不会因为随便堕胎而感觉到“自由与释放”。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34
扎心啊……惭愧啊......

TOP

https://mp.weixin.qq.com/s/XALXnHflMCvgYOpkbFoTTQ
杨太太 | 关于“上海牌作囡囡”的反思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牛年春节反思系列
4个
图片



作为一个出生长大在上海的小姑娘(现在是老阿姨),“作”这个动词,简直是刻画在骨子里的。我身边的上海小姑娘,十个姑娘九个作(也可能是我朋友圈的问题),我和大家一样,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上海牌作囡囡的“作”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我总结下来基本有两条。

第一是有点脾气。

这种脾气不一定是很大的脾气,但是眉头微蹙,基本已经可以达到对男朋友或者老公的心理震慑。因为如果当时不满足“作囡囡”的要求,后面男人有得好受了。所以上海男人好脾气的多,大概也是在耳濡目染之间被磨练出来了。

第二是要求比较高,对很多事情都是高标准严要求。

这种要求高,从穿衣服的讲究,吃东西的精致,对孩子学业的规划,对老公事业的指点,对家里理财的精打细算……总之就是方方面面,基本没有一样是可以将就的——而且在我们内心的标准里,很多事情都是“应该的”,比如:
男人吵相骂的时候让让女人就是应该的;
逢年过节男人主动给女人买礼物是应该的;
男人赚钱男人帮忙做家务男人要多带孩子都是应该的。




我觉得比较要命的是,在我们的文化里,这种“作”基本和“嗲”是划等号的。作囡囡=嗲妹妹。很多人觉得,女人有点小作,是一种有生活情调的表现,甚至还能举出很多上海男生就喜欢有点作的小姑娘的例子(上海男生命苦啊)。

更要命的是,我发现我自己小时候和爸爸作,长大了和男朋友作,现在和老公作……36岁的人,一点也没有长进,作起来的手法,和16岁的时候是一样一样的。但是16岁的作还带一点青春的可爱,36岁的作……大概就只有自己觉得自己可爱了。

再加上,各种日剧韩剧综艺,乱七八糟的三观,大家越发觉得“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甚至小姑娘在谈朋友的时候可以“作天作地”(比如我),测试男朋友的忠诚和容忍度,最终达到类似PUA的一种效果:一个眼神过去,男朋友就缴械投降,闭口不言,百依百顺。
  



但是这种“百依百顺”的后遗症往往在结婚以后显露出来。毕竟上海男性大多也是受过高等教育,也有自己的自尊和想法,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对老婆极其忍让的男性是越来越少了。

我过去对这种变化的回应就是:“你不爱我了。”

以及:“你不像过去那样爱我了。”

(如今想起来真是啼笑皆非。)

随后就是很多很多交流上的问题,因为一交流关键问题,女的就要开始“作”了,所以没法交流,先生也是憋了一口气,时间长了,先生也就懒得交流,你爱咋咋滴。

再随后,因为缺乏精神交流,女性就更作了,家庭关系也陷入了更深的恶性循环里。




我在信主以后,明白了圣经对家庭关系的教导。简单来说就是丈夫要为妻子舍己,妻子要顺服丈夫。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很努力在操练这些原则,但本质上,仍然没有解决我“作”的问题。

——因为我过去一直没觉得那是个问题。

有一个关于“上海牌作囡囡”的坊间传说:

在上海滩,凡是老婆作天作地的,男人都主动或被迫买了房子——现在日子都不差的。

这听起来好像是为“作囡囡”作的一种辩护,我也见过不少为此洋洋得意的阿姨们。上海先生呢,说起这件事,就为自己当初的短视惭愧,仿佛从此在阿姨面前就低了半个头。

但从永恒的角度来说,即便有现实的好处,这也不构成“可以作的理由”。因为钱多钱少,都在乎神;而基督徒的盼望也并不在今生。

当我们企图用某个决定来把控全局的时候,结果其实也不在我们手里。其实坊间传说的另一面,是不少阿姨瞒着家里,把存款在P2P里输得“一天世界”。




我现在开始反省。

1、发脾气使我自己和家人都深陷捆绑

因为那种“眉头微蹙”的本质,就是想要利用捷径来自我掌控,控制他人或者控制事情的走向。有时候明明母女,或者夫妻之间是可以对某个问题有一些深入的交流,但是因为我的“眉头一皱”,大家都按照我说的去办,我也错过了了解家人想法的最佳时机。

因为过去发脾气发惯了,现在要改这个习惯很困难,嗯,但是我觉得认识到这是一个坏习惯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想我要另开一篇文章来写自己的练习和挣扎。

2、高要求的本质是不知足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
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
也不能带什么去。
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
——提摩太前书 6:6-8

知足就是在所有景况下都可以安定,对神赐予我们的一切感到满足,认为是最好的。它不是被动接受现状,而是积极地确信神已经供应了我的需要,也就会从不必要的欲望中得释放。

我看到自己因为有很多“奇怪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活得一点都不知足不喜乐(这个问题有机会在日后还应该另开一篇)。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儿子最近在上一个课,还剩最后十几课,我希望他在开学前可以上完。但是离开学只有十几天了,那意思就是说,他每天都需要上课,这让我压力很大,因为春节家里会接待客人,孩子也不肯学习。

可是转念一想,我为啥非要他在开学前把课上完呢?是啊,开学后时间会紧张,那又怎样呢?开学前时间也不见得很空闲啊。




所以“作”到底有什么好?我是一点也没看出来。

我自己作了30多年,总算在36岁,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点反思。

哦,对了,有朋友说我这个反省还不够深刻,这我完全同意啊。这不才春节反省系列第四篇吗?关于和“发脾气”的斗争系列,以及在“知足”方面的操练,我这几天还会继续反省,敬请期待。

TOP

https://mp.weixin.qq.com/s/v41NtKPyspucPluaAr_Veg
杨太太 | 关于“原生家庭”的反思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昨天
图片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要先作一个声明: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对很多问题是“无知”的。这篇也不是学术争论,仅是记录了我我我自己的一些反思:



我自己过去受某些观念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把问题和责任都归咎于历史、环境和其他人,但如今我觉得这种观念并不符合圣经教导。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也不知道心理学到底是怎么定义原生家庭的。但我自己在各种媒体各种书上常常看到“原生家庭”理论和相关的分析文章,所以在过去,无意识地,我好像就把这种理论奉为真理了。



在我有限的理解里,原生家庭理论是对一个人成年后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某种解释:

因为一个孩子在襁褓时期父母没有及时抱他,所以他长大缺乏安全感;
因为一个孩子的父母非常专制,所以他情感脆弱不懂表达;
因为一个孩子的父母没有给他很多陪伴,所以他寻找替代陷入畸恋;
……
诸如此类。

显而易见地,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当然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时候这些理论或许是能够帮我们找到问题最初形成的原因。

可是最近我忽然意识到,这种理论和观念好像并不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找到了这个形成原因,就能够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去解决吗?
我发现是因为父母造成了自己现在的种种缺陷,我如今就可以得到解脱了吗?
还是在原来的问题上再多加了一个怨恨父母?

甚至是,从最最积极的角度来说,就因为我经历了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经历,如今我就可以完全避免,不在孩子身上再重复了吗?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原生家庭理论还常常被我应用在寻找我老公身上的问题症结:“就是因为他原生家庭里,他爸妈太宠他了,所以他思想不上进;就是因为他原生家庭里,他和他妈妈的关系更好,所以他性格软弱。”

现在回过头来看,咦,我这不就是赤裸裸的“论断”吗?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马太福音 7:1

我发现我若陷在这种理论里,真是觉得人生毫无出路:
因为我自己受我原生家庭的捆绑,我就是这样子了,估计这辈子也很难改了。
而老公呢,因为他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也就是那个样子了,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那为了孩子也得忍受,实在不能忍受只能放自己一条生路那只有离婚了……

哦,圣经好像还不允许基督徒离婚,感觉做基督徒好苦。

可是实际上,基督徒并不苦啊——呀,才发现在这种思想缠绕中,自己好像又中了魔鬼的诡计。




我现在决定不要被这种“理论”来捆绑,要重新从上帝的眼光来定义我的观念。

以下是我的一些反思:

1、所有的父母都是不完美的,我们的父母不完美,我们自己也不完美。但是我们所经历的事,都是神仔细考量过的。若不是神允许,这些事也不会发生。恶事不出于神,但神既然允许发生,我相信这件事就必有祂的美意。

2、当我做父母的时候,神在完全掌权,也不是我给自己找一个“推卸责任”和“消极懒惰”的借口。我还是要竭力去做一个好妈妈。但我既然已经努力了,就不必要在不能纯母乳,不能陪孩子睡觉,不能给孩子一个全然安全的环境等等事情上过于介怀,因为我知道主权还是在神。

3、因为相信神有完全的主权,所以我也就不用为丈夫不能按照书本上那样陪伴孩子就心生芥蒂,也完全没有必要为这些育儿琐事吵架甚至到离婚的地步。我相信良好的夫妻关系是比“标准化养育儿女的流程”更重要的,我也愿意在养育儿女的事上与丈夫合一。

4、我看到,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最终会形成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更直白地说就是罪),是因为我自己的罪。——不把这些问题推给其他人,是我作为基督徒和不信的人不同的地方。我看到我的问题的症结都出在我我我自己身上,而不是出在父母身上。

5、即使是当下的环境改变,也不解决我里面的问题。比如我以前老觉得杨先生打游戏太多——可是即使是他不打游戏了,我我我自己就能更爱主了吗?我最近特别喜欢一个比喻,它说环境就好像是水,我们就好像是茶包,环境不过是把我们里面的问题显露了出来而已。换了个环境,看起来自己好像好受多了,但我里面的那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6、所以我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或许是我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了偶像(看得比上帝更大的都叫偶像),就忽略了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或许是我把安逸生活当成了偶像,就不愿意在家务上训练自己舍己,使自己更像基督;或许是我不愿意饶恕,或许是我在知识上还有欠缺……总之解决这些里面的实质问题,才能使我不论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够平安喜乐。

哎,这才是真自由啊!




所以我现在会认为,自己所有的问题归结到底,其实就是两个字:“不信”——因为对上帝信不过,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有解决出路的,就是要信啊!

很感恩。因为这个世界可能没有给人出路,但是上帝有。上帝是始终都给人出路的神。


水果姐妹的读后感

看完好感慨啊~我这段时间一直听到各种''我知道啊但我就是做不到啊''的问题,确实归根结底就是【不信】。了解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确实能帮助人从时间和环境的维度去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之类的,但是总抱怨原生家庭好像就有点''推卸责任''和''忽视神''了。

如果相信神的美善和掌权,就会相信每个处境都是神为我们的益处量身定制的成长功课,同时又在祂的精心保护之下。如果相信神的全知全能,就会相信祂能超越原有的处境并且更新人的生命。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却有完美的天父——这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挺让人得释放的。


图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OssNLlJA9DHIeU1pD-RF2A
杨太太 | 不同在哪里?是“竭力”啊!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图片


写了《“再这样子怎么办?!”》一文以后,好多弟兄姐妹对我的观念进行了质疑:

问:“你现在的意思,是不是光信主还不够,必须还要添上好行为,才能得救?”
答:“不是。”

问:“你现在的意思,是不是说基督徒信主了以后,就不会犯罪了?”
答:“不是。”

问:“你现在的意思,是不是说基督徒犯罪了以后,认罪,悔改,下一次就不会再犯了?”
答:“不是。”

问:“那下一次再犯罪的时候,在你们教会就要被惩戒了?”
答:“不是。”

问:“那既然都不是,你现在也还是相信因信称义,你也知道犯罪也是难免的,犯罪了就认罪悔改,下一次犯罪也就是认罪悔改,你现在的观念和过去的观念,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答:——“希望可以用这篇文章来澄清我现在的观点。”




我现在回头看,信主的头十年,我自己所受到的大部分的教导都没什么问题,不能和不信的人结婚,不能堕胎,不能离婚,不能撒谎,不能不节制……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三观都是正的。

但主要的问题是出在,当我做不到这些教导的时候。

以下是我过去的观点。

当我做不到的时候,我会觉得果然是“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你看你看,我立志为善了呀,我也知道什么是好的呀,但是我做不出来呀。

跟着就是后面那句“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若我去作所不愿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

按照我原来所受的教导,这句经文前面那个我,是我里面那个新造的人,后面那个我,是我的肉体情欲。简单来说,真实的我现在已经是一个新造的人了,我不为我的肉体情欲犯的罪背锅,因为我的肉体就是全然败坏的。

所以我过去所受的教导是反对说我们是“蒙恩的罪人”,因为我们已经是新造的人了嘛,所以大家认为正确的说法是:“我过去是罪人,如今已蒙恩”。总之,千万不要怀疑自己就是基督徒,也不要疑虑自己已经是新造的人——通过对自己的正面强化,来鼓励自己做对的事。

照理说呢,这样犯罪就不会有内疚了。我过去很少为犯罪得罪神而内疚——因为我已经是个新造的人,那些罪都是肉体情欲做的,我何必内疚。

可是人犯罪就是有内疚嘛,因为神把天然的良心放在我们里面,那这时候约翰一书1:9就可以帮助我: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所以不要相信“感觉”,犯罪了,就认罪祷告,然后就继续过我的日子。

我还觉得果然福音是个好消息,多好啊,我犯罪了认罪就好了,我也不用勉强自己什么,(反正)我做不到的上帝会帮我的。

这里要说明一点,我写这篇文章,完全没有批判原来教会教导的意思。很可能我对原来教会的教导的理解有偏差,说不定原来教会的教导都是正确的,是我自己的理解有误。

但重点是,我过去真的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过日子的。




所以现在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区别就是两个字:竭力。

竭力与罪争战;
竭力悔改;
竭力过一个圣洁的生活。
图片
但是具体说起来,还有挺多过程:


1、不是我说我是基督徒,我就是基督徒。

我之前一直对自己是基督徒这件事信心满满,因为经上记着说: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
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
就必得救。
——罗马书 10:9

你看你看,我口里承认,心里相信,我必得救。

但是牧师告诉我说,这句话在当时有个背景。我们今天的人口里承认容易,心里相信难。但是在当时,基督徒被罗马政府逼迫,所以当时的基督徒是心里相信容易,口里承认难——因为一旦承认了自己是基督徒,就意味着要被当人肉蜡烛、送去斗兽场,被钉十字架。

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句经文的信心本身就带着行为。

啊,我当时瞬间就明白了一句原来一直不太明白的经文:

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
——雅各书 2:17

显然啊,基督徒肯定不是我说我是基督徒,我就是基督徒。真的基督徒,是会结出果子,与悔改的心相称的。(这件事当时记录在《我要重新做人了》一文中)


2、我不再看犯罪为随便了

我原来也知道圣经上说不可停止聚会(希伯来书10:25),但周日不想去教会,就不去了。新教会也没有主日出勤打卡,但是我真的几乎没有缺席。(而且很奇妙的是,每个礼拜天现在居然是我每周最期待的一天)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主要是现在知道说,不符合圣经的其实就是犯罪,而且犯罪在神眼里是很严重的。

在整本圣经里,神是多么恨恶罪啊!!

所以真的基督徒不会随随便便犯罪,真的基督徒会竭力与罪争战。

所以我不像过去那样,当犯罪也是寻常。


3、我的认罪悔改更扎心了

因为在很竭力地与罪争战,所以当自己很竭力,还是输了,还是犯罪的时候,真的是会感觉很沮丧(原来因为也没努力,所以失败也没啥大感觉)。在这种屡战屡败的过程中,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不完全,神的救恩是很宝贵。

然后认罪悔改也不是和神说:“主啊,我靠自己做不到,求你帮助我做到吧。”我认识到,悔改是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神的过程。悔改这件事是否成功,最终有神完全的主权,但也有我完全的责任。


4、我现在不怕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了

《注目羔羊》是我们很常唱的一首主餐诗歌(见《蜜桔观察日记﹒主餐》一文),最后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信心感谢因此我们站立,
来主前,我们必记住。
神圣呼召跟随基督脚踪,
如祂身体在世上。

你痛苦,我们今愿受,
我们等你国度降临。
是我们在主圣桌前,
预尝羔羊宴的凭据。

有时候竭力与罪争战、竭力悔改、竭力过一个圣洁的生活,就意味着吃苦。

而我过去是绝对不会说:耶稣你的痛苦,我今天也愿受的。

但现在我知道这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5、我不要再做那个躺在救恩上睡觉的人

过去我分不清什么是“罪”,什么是“软弱”。但对待这两者的态度实际上应该是不同的:
我对待罪,应该是要恶狠狠地认罪,而且要悔改;
而对待软弱,我自己可能无能为力,那我就要祷告,求神怜悯,也求神给我更多的力量。
(同见《我要重新做人了》一文)

但我过去,不管是犯罪,还是软弱,张口就是:“神啊,赦免我,因为我做不到。”

我过去没有什么竭力的过程,也没有悔改的行为,甚至到后面,若犯罪没有什么大的后果,我连内疚感了都不太有了。

但现在我不想再做那个躺在救恩上睡觉的人。




最后,我现在怎么看“我不为我的肉体情欲犯的罪背锅”这件事。

我现在相信,我是一个蒙恩的罪人,同时我也是一个新造的人。

我就是我,我是一个整全的人。

我犯罪了我就是该认罪悔改,我败坏也是真实的我没什么可甩锅。


阅读 5474
分享
收藏
赞110
在看57

TOP

https://mp.weixin.qq.com/s/yNoTGhk6F38OV3PoOL5tXg

杨太太 | 致读者朋友们的道歉信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图片







我这个公众号,写写停停,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回复留言实在是太费劲了。



其实我可以不回复留言的,或者干脆设置成一个“只有关注的人才能留言”。但是我不想错过那些慕道友的想法,也不想错过给他们传福音的机会,所以我每次都设置所有人均可留言。



这样的做法就有代价:



一是会有很伤人的留言
——我觉得自己已经算是一个神经很大条的人,但是还是耐不住有一些留言真的很伤人。

二是要分辨异端的留言
——会有异端私夹一些信息给我留言,我要很小心地分辨其中的神学和我所知道的是不是一样。

三是要消化深奥的留言:
——有一些弟兄姐妹的留言很长很深奥,我因为没有学过一点点神学(在加入现在教会之前连什么是限定性原则也是不懂的),要花很多时间读好几遍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还有一些时候虽然读了好几遍,但还是看不懂。

因为上述种种,所以每次看留言的时候,我都习惯了打起十二分精神,浑身盔甲穿好,进入一个防备作战的状态。



  
后来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加入了现在的教会以后,听说了一个关于我自己的笑话:曾经有一位神学端正的牧师给我的公众号留言,被我恶狠狠地怼了一顿。

于是我特地去考古看他们的留言,发现他居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我,他给我的留言其实算是中肯,反而是我当时的回复刻薄至极。更让我惭愧的是,在我很刻薄的回复以后,这位牧师竟然也没有取关我。想想这位牧师平时忙到飞起,竟然还愿意花时间来看看我的公号给问我留留言。

这件事给我触动挺大。




最近我写了一系列反思的文章,也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那些和我意见不同的留言。

我发现所有的留言都很中肯啊!甚至是有安利我去异端的留言,虽然做法不好,但那个误入歧途的姐妹的真心(虽然用错了地方),我其实也是能够感知的。

而且我还发现了很多细节:

有很多顾念我很忙很累,让我不用回复她们留言的姐妹——在此向你们说一声谢谢。

有很多鼓励我,说看到我现在有进步了的姐妹——而且让我很感动的是,她们说这样的进步是激励她们更渴慕神。

有很多姐妹给我留言的时候非常顾念我的感受,她们在写不同意见的时候会打括号:(并不是抬杠哦),(就是讨论哦),(可能我说的也不完全哦)之类的话,让我明白她们其实是抱着一个友善的态度来的。

在《关于“原生家庭”的反思》一文中,有个读者,也不知道是不是基督徒,给我留了一大段,我觉得她是在说我比我自己所承认的无知更无知,所以我看的那一瞬间感觉是有点不舒服。可是我点了她的头像,发现她竟然是从2015年就开始看我的公众号,啊,我真的是一点不舒服也没有了。

——因为她和我的观点如此不同,她竟然还能坚持看我的公众号五六年,这样的谦卑我就值得学习。我看公众号非常挑剔,稍有不舒服,我就取关了。神学不正确,我又取关了。但我这些年写的文章,让人不舒服的何其多,神学有谬误的更是数不胜数。

这时,再返回去看她的留言,就能感受到她留言中的淳淳劝导了。




所以也借着这篇文章和我过去在留言回复中所伤害的弟兄姐妹道歉:

让你们的感受不好,我确实是有问题的。我也向你们道歉。
  
也顺便借着这篇文章,向大家提几点关于留言的想法:

1、我特别欢迎的留言方式是直接发经文

常有留言推荐XXX牧师的讲道,XXX课程,XXX书籍。通常留言者是希望可以藉着这些帮助更多的读者朋友。如果是我不熟悉的牧师、课程、书籍,我不会精选。因为不知道是不是异端,不愿我的读者因此就误入歧途。

——我特别欢迎的留言方式是直接发经文。这样能够帮助大家,也特别能够帮助到我。例如:
“我也推薦一段適合在新年值得默想的經文:

-詩篇90

-傳道書11:1-4;6-10;12:13-14

-啟示錄21:1-7”


2、欢迎激烈讨论,但一定要解释观点

我不排斥用激烈的语言讨论问题,但如果只是很空泛地骂一句:“作者是个XX”,也不愿意进一步解释,那我现在的做法就是拉黑了。因为沟通成本过高,也没有必要给彼此添堵了。

所以讨论可以,开骂也可以,但是要讲出道道。

(哦,不过要提一句,鉴于我是刑事律师,想通过骂我来达到发泄情绪的目的的,要做好心理准备,我那个刀子嘴,不是日常遇见的小刀菜刀水果刀,很可能是把屠龙刀。)

3、网友不加微信,要认识的请约饭

原则上我没见过的读者朋友是不加微信的(可见《杨太太,能加你微信好友吗?》一文)。

最早有一批网友加了微信,换了手机以后,我到现在也搞不清谁是谁……而且加了微信以后,大家就再也没打算见面了,简直是得不偿失。

所以如果你特别想要认识我,我不反对认识好看好玩的新朋友啊,欢迎你来和我约饭——这才是地球人交朋友的正确方式嘛!

可是如果你是有事要找人倾诉/找我帮忙/听我意见/法律咨询,直接给我邮件就好了……先讨论问题,饭不急着吃。

我的邮件地址是:wxyangtaitai  163.com




最后,我是个缺点和毛病特别明显的人,很感恩上帝不嫌弃愚妄的我,也在祂的计划中使用我。再次为我过去对大家所造成的伤害道歉,也感谢大家过去不吝啬时间来给我留言。

明天要上班了,春节反思季就到此为止——美好的愿望是想写到十五的,实际上发现写到初六就写不动了。

下一季也请继续给我留言吧!鞠躬。



阅读 6528
分享
收藏
赞136
在看62

TOP

https://mp.weixin.qq.com/s/l8vTmavPyD1qNkLGeQLLNw
杨太太 | 杨先生改变了!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前天
收录于话题
#夫妻关系
14
#蜜桔观察日记
19

图片

第十季开始了!



之前有人说我的文章越来越不接地气(何以见得?),因为我不太写我和杨先生吵架的内容了。

事实情况是,我和杨先生现在吵架的次数确实越来越少了——特别感恩,杨先生在加入蜜桔教会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生命真的有很大改变:

原来杨先生是不怎么陪孩子学习的,现在他开始肩负儿子的作业辅导和检查;
原来他几乎只关注孩子的饮食,现在则开始给孩子们不少属灵上的教导;
原来他是“说对不起会死星人”,现在他会主动和我道歉——哪怕吵架的起因在我;
原来他对学习很反感,现在会和我一起看教养儿女的视频课;
原来他对家庭活动很被动,现在他会主动出主意带我们出去郊游;
……

还有,现在我们全家几乎每天会一起家庭敬拜,晚上睡前他也会和我一起读经祷告……诸如此类,并未全部罗列。




杨先生是何时开始改变的?如果让我说的话,加入蜜桔教会(见《蜜桔观察日记》)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

他的改变是渐进式的,但仍然有几个特别明显的节点。

1、通读圣经

到了蜜桔教会以后,在牧师的坚持下,杨先生决定要把圣经通读一遍。想想也是感慨,他之前信主那么多年,竟然没有通读过一遍圣经,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牧师让他通读圣经的时候,他其实也是抗拒的。但是牧师很认真地和他说:“我是在用牧师的权柄和你说,你真的要读经。”他当时心里竟然就受了触动。(这件事记录在《今天是杨先生决志祷告十周年》一文里)

其实从那时候到现在,杨先生也还没有把圣经全都读完一遍,哈哈哈。但是快了快了。他把新约都读完了,再回到旧约重头开始,我们现在一起读到了以西结书。

现在回想起来,杨先生开始读经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虽然当时他的改变几乎微乎其微,但他每次读经也会有得着和看见,他在这个过程中有明显地谦卑下来,会承认还有很多事情是他所不知道的。


2、参与服侍

杨先生到了蜜桔以后,设备组的执事邀请他加入服侍(其实背后也有很多弟兄姐妹的关心和考量,并不是出于偶然)。我觉得这个服侍岗位实在是太适合他了:轮到他服侍的时候,他就坐在小角落里摆弄设备,服侍和听道完全都不耽误。

感恩他会愿意参与服侍,但因为在蜜桔,几乎每个人都参与服侍,所以我们当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

后来到了圣诞节的时候,有个同工忽然邀请杨先生来负责教会的整个圣诞活动。这个决定在当时让我们非常震惊:
一来杨先生并没有在教会里体现出什么很强的工作能力;
二来他和大家其实也都不算很熟悉,他连联络谁都不知道;
三来他当时的生命景况也谈不上很好,我们在那段时间因为各种压力还经常吵架。

但是那个同工告诉我,他来我家探访时,觉得杨先生需要有机会学习担当,他觉得圣诞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杨先生咬咬牙就把这个活接下了。恰逢那段时间我工作特别忙,我几乎没有帮他任何事,唯一做的就是帮他挑选了价格合适的圣诞赠礼。其他从人员联络,到流程排定,到歌曲选择,买零食买礼物,如何排小组等等,都是他在弄。

在这个过程里杨先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因为这也是他第一次做这些事;另外一方面,他也担心会搞砸,毕竟圣诞活动是一个一年一度的教会的大活动。在最后几天里,杨先生几乎每天都要求我要为他的这个服侍来祷告。

最后,活动出人意料地成功。杨先生也完全感受到了祷告的力量和神的保守:比如他安排的小组,在现场最后全乱了,但是大家就很神奇地都搭配得很好,也没有人感觉到任何违和。

在这个活动以后,杨先生在各方面都有很明显地改变。回想起来,他原来沉溺游戏的,好像随着这个圣诞活动的组织,后来打得少好多。


3、婚姻辅导

蜜桔的长老夫妇给我们做婚姻辅导,他们家的两个孩子很小,每次都拖家带口来我们家。我非常感动他们的付出。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个过程其实也不是很容易,因为他们每次来,我和杨先生都必吵架。

那时候我们平时其实已经不怎么吵架了,但婚姻辅导好像把我们夫妻关系中,很多遮掩着的将就着的地方一个个揭开,让我们的很多完全不一样的观点暴露在阳光下。

但是这个过程让我还是很受益的,因为看到了自己在婚姻中还有很多暗暗的苦毒,自我中心,掌控等等的问题。

而且令人欣喜的是,杨先生在这个过程里也有很多改变,而且不单单是行为上的,很多是他观念上的翻转,随之带来的里面的改变。


4、门徒培训

蜜桔教会是非常提倡门徒培训的。门徒培训简单从形式上来说,就是两个弟兄(或者两个姐妹之间)一对一的,每周、每两周、或者每个月有个固定时间的见面交流。这个交流的内容或许是一起读一本书,或许是一起查一些经文,也可能就是聊聊生活中的事彼此代祷。

杨先生是个有点内向的人,虽然在这个过程里有很多弟兄都邀请他进行门徒培训,但是他都一一拒绝了(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也是满脑子问号)。

最后,牧师决定在他满得不行的时间表里抽出时间,亲自给杨先生门徒培训。牧师当时先给我打预防针:他说他会在之后一段时间里给杨先生更多切入他生命的挑战,要看看杨先生到底是因为知识和牧养不足而引起的生命停滞不前,还是因为悖逆和不信而引起的。

他说,杨先生在被他挑战以后可能会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就是他变得更加逃避——那我的日子可能在一段时间里会更加难过;
另一种就是他愿意归正他自己的信仰——但我也不能对此有太高的预期。



感谢神,他和杨先生约了几次以后,杨先生在信仰上有明显的归正。


5、见证分享

牧师还邀请杨先生在某个主日下午给大家作一个他的信主得救的见证分享。

在公众面前说话对我来说不是很困难的事,但对杨先生来说,这可能对他是很大的挑战。杨先生在这个分享前非常非常紧张,甚至到了有点恐慌的地步。

我看到他在这个过程里拼命祷告,最后他分享见证的那天我因为出差,还刚好不在。后来听说,他在他的见证中,坦诚分享了他之前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罪,我听了以后觉得蛮震撼的。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隐秘的罪在众人面前显明出来,那真的是生命很大的飞跃。

在这个见证分享后,杨先生的生命也有很大改变。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做这个见证需要他自我梳理神在他身上的工作,他又摸到了起初的信心,他的信仰也得了坚固。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我过去一直对杨先生到底是不是真的信主这点颇多怀疑,但随着杨先生肉眼可见的生命变化,我自己的问题越来越多暴露直至无处可藏。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对杨先生是真的信的这件事不再怀疑,反而开始怀疑我自己是不是一个真的基督徒。(这种怀疑在一段时间里,也帮助我正视很多我自己的问题,让我更加倚靠神,我觉得也并不是坏事。)

之所以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是因为我觉得杨先生的改变史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它见证了一位弟兄在一个健康教会里,生命如何得着改变。


杨先生的读后感

其实你说到的很多内容,诸如我现在会给孩子一些属灵上的教导,我会主动带你们出去玩,其实都和圣经上说的“丈夫是家里的头”有关。

过去也知道自己要在家里“做头”,但对这个概念并不清晰。现在知道了“做头”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定义,而是弟兄对家庭要有真实的带领,所以就会很自然地做出上面这些行为。

还有原来会觉得“带领家庭”好像是重担,但现在知道“做头”这个职分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做起来的感受也完全不同了。

TOP

https://mp.weixin.qq.com/s/IlFuKY8ZlR6aylRNKjk1Jg

杨太太 | 蜜桔的宝藏女孩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昨天
收录于话题
#蜜桔家访报告
2个
图片

本文是一篇教会家访报告。关于怎么会想到要家访教会的弟兄姐妹的起因,可以见《这是一篇教会“家访”报告》一文。



这个礼拜,我去了华华姐妹的家。

华华姐妹今年30岁,她长得很好看,皮肤白皙,眼睫毛好像刷子一样浓密。性格也很温柔,有一种内心透出来的阳光。

华华是一位很特别的姐妹,她有遗传性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她妈妈也有,但她妈妈只是在脸上长了一些小疙瘩。但华华的那个纤维瘤有一个刚好长在了她的脊椎上,所以她的下半身行动不便,这几年越发严重,已经无法自己直立行走。

华华姐妹和她的爸妈每周都会来主日,她的妈妈也是教会的成员。蜜桔有不少弟兄姐妹都去过华华家探访,他们招待客人的饭菜丰盛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这次去的时候也不例外,饭菜确实丰盛好吃,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她家的饭菜。




我去的时候,首先被震惊的是她家的精致装修。毫不夸张地说,简直是样板房。华华妈妈很爱打扫,家里保养得也很好,地板用了十几年,但亮得简直是像照镜子一样。

墙上挂着一家人出去旅游的照片,华华妈妈介绍说,在前几年华华还可以自己走路的时候,他们一家最爱去的就是海边。——他们家不算豪华,但是处处流露出一家人的的生活追求:并不是得过且过,而是要把日子过好。

其次,是看到华华真实的生活状态。在教会主日的时候,每次她爸妈都推轮椅来,然后帮她安顿在最后一排,因为最后一排放了两个沙发,她可以半躺在沙发上。每次主日都有不同的姐妹会找她聊天,她也参加团契的服侍——若不是她坐在沙发上的姿势有一些特别,一般人可能都会忘记她行动不便。

但到了她家里,亲眼看到她的生活:
她每天的活动范围实际上只有客厅的那张地垫上,然而有客人来她还会为大家沏茶泡咖啡;
她吃饭没有办法一下子坐在椅子上,而是要搬高矮两个椅子慢慢爬上去;
她没有办法自己去淋浴房洗澡,因为那个淋浴房有个10公分的防水条但是她跨不过去……

也是这一次去,我才第一次知道她平时是完全不出门的——本来在我的想象里,她父母大概会推她去小区里每天走一走,但事实上不是的。因为外面有时很难找到厕所,她出门要穿两条成人纸尿裤,所以主日竟然是她每周唯一的出门。




与此产生巨大反差的是他们一家人的生命——那种历经患难被磨练出来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的品格。

我们聊了很多很多,大部分都是神在患难中对他们一家的恩典和带领。比如华华爸爸原来在工厂里工作,因为为人老实,并没有告诉领导太多家里的困难,他一直还在倒三班的工作。直到有一次单位组织家访,领导才有机会实际看到他家的困难,把他的工种换成了长日班。

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华华爸爸因为忠厚老实,白白吃了那么多年的苦,但他们在分享这些的时候并没有苦毒,反而还有很多“小庆幸”的语气。

他们也不介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软弱。

华华妈妈说,有时候她发现她也会有属灵上的骄傲,因为看到教会里大家会因为一些在她看来是很小的挫折就怨天怨地,她会暗想:“那些小事算什么,你来试试过过我的生活。”但随即她就意识到这个想法是出于她属灵上的骄傲,并不荣耀神。

然后又说到华华爸爸,他小时候和外婆一起长大,外婆沉默寡言,他也不是很会表达自己。他在家的时候也不太祷告,原因是因为华华和她妈妈祷告得实在是太好了,相比之下,他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因为聊到了华华特别有祷告的恩赐,我就趁机想向华华学习一下如何祷告。

华华告诉我说,她会阅读诗篇,然后默想,然后用诗篇来祷告。

什么什么?还可以用诗篇来祷告?所以你是怎么做到的?她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图片

我过去常常觉得诗篇好枯燥,自己读诗篇也没啥信仰情感,但是被她这样一启发以后,一下子就好像开窍了。

我昨天在看守所等候的时候,也拿出圣经来,学习朗读诗篇,然后默想,再用自己的情感来祷告——在那个小小的逼仄的会见室里,心里竟然也生出很多喜乐来。

那时候就觉得,啊,华华真是我们的宝藏姐妹啊,感恩有这样的姐妹在教会。




华华和我分享的好多内容里,有几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一是,在这些年里,她们走访医生无数,有专家告诉她,因为她的瘤不是长在骨头上,而是长在神经上,现代医学没有办法治疗。强行把她的肿瘤割掉她会马上全身瘫痪,现在至少上半身还是可以动的——所以只能让它去,然后经历这个慢慢全身瘫痪的过程——她花了很长时间来接受这种绝望:病情不会好起来,身体只会越来越差。

她说到有时候她也会害怕,怕她以后全身瘫痪了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生活没有了尊严——我特别难过她的难过,也特别能理解她的情感。

二是,当她分享到,原来有一度,她曾经会对别的姐妹结婚生子很敏感,甚至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也不想多谈。但到现在,她会真心祝福姐妹们,也会看到上帝借着婚姻,在她们的生命里工作,从而意识到,她现在所处的环境也是上帝的功课。

华华妈妈提到,华华甚至经常安慰一些身体健康的孩子们,她的阳光给人很多力量。我看到她的身体状况和她的属灵状况之间存在巨大反差,那种反差所形成的张力,本身就是最好的见证。

我说,若有一天华华姐妹结婚,我一点也不会觉得意外。因为谁若能娶到这样一个宝藏女孩,也是那个弟兄的福气。

TOP

https://mp.weixin.qq.com/s/RxO-Xc3hblx0BGnvC_3PAg
杨太太 | 我的阿娘余彩萍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个人见证
16个
图片



在温州话里,奶奶叫“阿娘”。我的阿娘余彩萍,在两周前走了,享年92岁,我相信将来在天家会与她再相遇。

她是在去江西旅游的路途中,忽发脑梗去世的,据说走之前还泡了温泉,也吃了好吃的。有朋友说你们这一家人真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怎么会让这么老的老人出去旅游。关于这点我倒觉得没什么。人活着不是单单为了活着,老年人愿意活得有质量,愿意走走看看,都是好事——我猜我奶奶也是这样想的。

过年前我去看她,她那时候眼睛也不好了,耳朵也不灵了,但是脑子还清楚得很,如今想来也是神的恩典。那一天刚好杨先生带着老三在睡觉,我就带着老大老二去看她。老大老二给她背诵了经文,给她唱了赞美诗,她笑得乐不可支。

后来一个月里,她给我打了三个电话,和我说她看到孩子们唱歌的录像就开心:“你为耶稣基督培养了好的接班人”——这句话我听着总觉得哪里有点怪异,但是我知道她想表达的意思,就从来都没有纠正她。




过去我们也打电话,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每次通话的内容就是这么几句话:
“小杨还好吗?孩子们还好吗?你们礼拜天耶稣堂还去吗?”
“你要照顾三个孩子不容易,没事就不要来看我了,我们彼此祷告最重要。”
“你要向你爸爸妈妈传福音,要让他们信主。”
“阿娘没什么能为你们做的,只有每天向上帝祷告,求上帝赐给你们和你的三个孩子聪明和智慧。”
“好,谢谢耶稣,再会。”

我现在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又忍不住流了眼泪。但是在过去好多年里,我除了“嗯嗯嗯”也不知道如何对这些话正确回应。

我记得有一次她给我电话时,喋喋不休让我要给我爸妈说福音,我实在是觉得有点烦,我就和她说:“福音不是靠说的,信主的人也要有好见证。我会为我爸爸妈妈祷告的,但是他们信主不信主,最后靠的是圣灵的大能。”她当时在电话那头就沉默了。

奶奶走后,我花了很多时间来回想和她相处的点点滴滴。像上面的那些时候,在她走后,都变成了我内心的伤痛和遗憾。我们本有好多机会可以作更深的交流,但是却总是为了避免冲突麻烦,直到最后,都常常花了好多时间却只说一些场面话。

我甚至都没有把这个公众号给她看过。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在为我们是不是能够每周都去礼拜而担心,我除了告诉她我们每周都去礼拜,也没有更深与她交流,不然她或许可以更早安心些。

我发现我内心其实有好多话想要和她说,却始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时候——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时候”并不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理由,因为她活到了92岁,我也快36岁了。我信主也十多年了,我原本又打算等到什么时候与她说呢?




奶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又有谁是呢),她有人的有限和软弱,也有她极其美好的见证。因为她是一个愿意表达自己的人,所以她的有限,她的美好,在家人面前就都显明出来。

2016年我爷爷去世以后,奶奶和我们说,爷爷的骨灰就不要了。我爸爸还不信主,按照他的想法,爷爷是该葬到祖坟去的。再后来,奶奶没有告诉我们,把骨灰拿了回来,在公园领养了一棵树,把骨灰撒在了树下。当时她打电话给我,问我:“我们在XX公园以爷爷名义领养了一棵树,你来不来?不来也没事,反正以后都能来。”因为不明就里,我们一家都没去——后来在朋友圈看到照片才知道,那天不单单是“领养了一棵树”,而是一个“树葬仪式”。

我猜她可能是因为怕提前告诉我树葬,我爸爸会不同意——事实上我爸爸确实也不同意。但是我爸爸不同意的点,是他觉得即便要树葬,也不能随便在公园挖个洞,把骨灰撒进去,他觉得这有失公德。我在想,如果是规范地葬在树葬公墓,这件事或许就是可商量的——然而奶奶没有给他这个商量的机会。她或许是因为害怕冲突,或许是怕我爸爸硬是要把爷爷葬回祖坟。

因为这件事已经无法回转,对家里的关系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我爸爸至今没有完全原谅她。

我后来和奶奶讨论这件事,她觉得爷爷也不想要立墓碑,老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丧葬有什么错。我和她指出:

这件事关键的点并不在于立墓碑,而是在于她撒谎了。她甚至对我也隐瞒了,而且我过去一直是在帮她劝我爸的。
她一直强调,传统丧葬很贵也不智慧,死人最后不过是骨灰,撒在哪里都一样,她和爷爷根本不在乎这些——但是若真的不在乎,就把骨灰交给我爸,让他去葬,又如何呢?他花的也是他自己的钱。
神也看中我们和睦,如果非要因为用某种“属灵的丧葬形式”,破坏家里的和睦,甚至要撒谎,那反而是她把这件事当偶像了啊。

我奶奶听完我说的话以后,和我说:“对不起,这件事是阿娘做错了。”

我当时的感觉是震惊加不爽。震惊是因为她快90岁的人,竟然这样轻易就认错了;不爽是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对家里的和睦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即便说对不起也很难挽回。

那时我还没有上过关于“原谅”的课,现在我知道只要姐妹来和我道歉,我都应该要原谅她的,但是当时我花了蛮长时间来原谅。




另一件事也是在她走后才知道。她在多年前就立了遗嘱,把她的房子全部给了她的一个外孙,也就是我的表哥。

这中间当然有很多故事,但作为晚辈,这么多年里竟然从来没有听她说过这件事,奶奶走了她竟然没有一样东西是给我的,心里多少也有点失落。

但感谢神,我没有嫉妒。从一个奶奶,一个妈妈的角度来说,她或许没有办法一碗水端平——但是上帝没有亏待过我爸爸,也没有亏待过我——我也很感恩,好在奶奶也没有千万豪宅什么,不然家里面临的试探可能会更大。

如果将来在天上遇见她,我大概还是会向她表明她这样做法的不妥:因为我们并没有什么不能面对的矛盾,但你就好像在走前托人打了个电话就挂了,也没有给我们回应的机会——可能你的本意是想要减少矛盾,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也不够智慧,家里最终还是逃不过要打官司,真是何必。

但我心里并没有怪她。

在她走后,我回想她的一生,看到她是一个真的信主的姐妹。但她学识、见识都有限,也会犯错——就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仅此而已。

我们总是很容易用两分法来看人,但人不是活在抗战剧里的,不是说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每个人都是人性复杂的人。有时候遇见一个人做的某件事不上路,就把那个人彻底否定了——这也是不对的。




说到阿娘的美好的见证,那就多了。

阿娘在行为礼仪方面对我们有很多教导,在我们家是不太能容忍筷子插在饭上,吃饭发出咀嚼的声音的。甚至是拿筷子的手势,拧毛巾的手势,都有诸多讲究。我们也是一个看重孩子学习的家庭,我们家的孩子没有一个是读书差的。她还教我们打牌,下棋——现在想起来,也是很好的一种智力启蒙吧。

她对我信主也有颇多启蒙。她其实没读过什么书,原来也不识字,但最后竟然能读懂圣经,也把她所相信的那些朴素而又正确的神学教导我们。她过去告诉我,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这句话非常精炼,信主后,我对上帝的这些属性也从未怀疑。

她委身教会,之前即便年纪大,腿脚不便,也仍然每周都去教会。很遗憾,我都没有去过她所委身的上海西站教会,也还没有邀请她来蜜桔看看我的教会。



她最美好的见证,应该是祷告。

我还记得,在我小时候,每次吃饭前,她一定会祷告。

有时候过年,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坐在一起,孩子闹腾得不行,大家准备要吃饭了,但是她就站在那里,端了个碗,开始嘟噜嘟噜地祷告。——那个画面其实有点滑稽,因为我们家的规矩是,如果长辈不动筷子,晚辈是不能动筷子的。所以她不祷告完,我们就不能吃饭。一大家子人,都只能眼巴巴地等着她祷告。

那时候我们一家人,只有她一个人信主。现在想起来,要在不信的家人面前,做这样在人看来很怪异的事,真的是不容易的。但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就是这样做的。

后来我发现她不但在吃饭前会祷告,她在喝水前也祷告,吃药前也会祷告,午睡前有时候也会跪在床边祷告。

她为我们祷告的内容也很有意思,她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求神赐给她的孩子们“聪明和智慧”。

也是在她走后,我回想这些事,才透过这些年习以为常的事,看到她在神面前的信心。

我们不是一个很有钱的家族,一般的老人在她的见识里,应该是为孩子求财、求事业,或是求健康、求平顺。但是她都没有。她告诉我,所罗门王向神求智慧,神夸奖他——所以她觉得为孩子们求智慧是最好的。

写到这里我又掉眼泪了。我竟然在那么多年里,都没有注意到她这样美好的信心,也没有就这点给她过任何肯定。我过去对她为我们的祷告,好像就是理所当然地收下了。




在奶奶走后,我忽然意识到,过去她每天为我们祷告,神也听她的祷告,用大能的手托住了大家——但以后,她没法再为我们一家人祷告了。

因为她离世仓促,又在外地,她的追悼会由当地教会操办,办事风格与上海教会的追悼会有诸多不同。但感恩在那一天大家都很和睦,我想如果她看到,也会欣慰。以我对她的了解,她对这些形式上的事从来不会在意,只要是教会办的,她都会觉得很好。

我看到她躺在那个玻璃棺材里,眼睛闭着。最后,棺材盖子打开,我们忍不住涌上去最后看看她,我和她说:“奶奶,你放心,我会继续为家里人祷告的,爸爸妈妈也会信主的。”讲毕,我也哭了。

从那天开始,我开始学习她每天晚上跪在地上,为家里人信主祷告。我为我的还没信的爸爸妈妈,两位姑姑祷告,也求神归正已经信了的叔叔和表哥的信仰。求圣灵感动我爸爸妈妈的心,也求神预备机会,让我可以给他们传福音。

在她走后,我开始督促我表哥要去教会,他说他信主,但他都没有委身什么教会也很长时间没有去教会了——我过去才不会做这样惹人误会又没好处的事情,但当我真的这样做了,表哥竟然听了,他真的在第二周就找到了一个教会,也让我为他祷告。




表哥问我,奶奶现在是不是看得到我们。

我不知道。但以我有限的神学知识,我觉得大概率是不会的。我曾经听人说,睡觉是死亡的预表:我们或早睡,或晚睡,但等睡着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等醒过来的时候,看到新的一天,家里人都在,何其美好。

有时候我发现睡觉还能医治很多焦虑和痛苦,睡了一觉,感觉就好多了——于是就想到将来在新天新地里,神为我们预备了新的身体,医治我们所有的伤痛,不再有哭泣也没有分离,我们会与历代圣徒相聚——这个画面何其美好!

有人问我,基督徒为什么这么喜欢传福音。至少在我来说,我不愿意在若干年后就与父母孩子家人永远分离——这就是我向他们传福音的最大动力吧。

TOP

https://mp.weixin.qq.com/s/qt66_zeDVouDPQKBqyoF6w
杨太太 | 廖启智的故事并不悲情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昨天






“死不是惧怕,

因为主耶稣用祂钉在十字架的宝血

救赎了我们,

以致给我们有永生的盼望。”

——廖启智







昨天晚上,杨先生告诉我,廖启智去世了。从媒体知道他得病开始,一直到他走,我在朋友圈看到转发的关于他的文章,都包含着某一种难以言述的“悲情感”。



确实,从世人来看,这个演员是有点悲情:

从工作上来说,一生没有演过什么主角;
家庭生活,小儿子五岁就得了血癌,白发人送黑发人;
如今他自己,60多岁,也匆匆离世。


但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个很完整的他讲他小儿子的见证视频。翻遍各大平台,只找到一个片段。







所以也想讲一讲,当年看到的那个见证给我心里的震动。



以及,为什么我不想把廖启智离世这件事看得很悲情。









廖启智说他老婆生他小儿子的时候难产,情况十分紧急。她在产房里,让护士递出一张纸条给廖启智,上面说要让教会的弟兄姐妹为她祷告。他当时的感受是:“有没有搞错?”因为一般而言,这时候总是想着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祷告又有什么用呢?——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很感动于她老婆的信心——尔后母子平安,这个见证显然也鼓励到了廖启智。



再后来,就是他们的小儿子廖文诺得了血癌。诺诺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诺诺的眼睛很大,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孩子。他3岁确诊,5岁离世。朋友圈的文章说:“中间近三年,夫妻俩为儿子寻医问药,精心护理,不管日子多难,内心有多暴躁崩溃,一家人面对外界时,始终也是这般温和、体面。”



其实这是廖启智夫妇很棒的见证,但我仍然想说,基督徒面对苦难,当然也会有软弱,但这种软弱也带着刚强——并不是如奥斯卡影帝那样内心“暴躁崩溃”外表还“温和体面”。



事实上,在诺诺的最后的一段时光里,廖启智夫妇意识到,主就是要接他走,所以他们并没有“寻医问药”,反而是带着诺诺到处玩,留下了很多诺诺的开心的视频。









我当年看这个见证,特别感动于诺诺虽然才五岁,但是他信得好明白,以及这一家人的信心。



他们在坐“波波车”(缆车)的时候,廖启智说:“好高啊!”诺诺说:“好似要有大风浪的,主耶稣保护我啊!”然后再问一句:“是不是呀?”廖启智说:“多谢主耶稣给我们好的天气啊!”诺诺笑咪咪地说:“多谢主耶稣。主耶稣是不是同我们一起在坐波波车?”廖启智则给他肯定的答案。



在另外一段他好高兴的视频里,他面对着一盆炒面,和他妈妈用极其欣喜地声音说:“妈妈我好开心啊!”然后廖启智有提醒他,要多谢主耶稣,先祈祷。他就用他稚嫩的声音祷告:“多谢主耶稣给我有炒面吃,求主洁净,吃过平安,奉主名求,阿们。”



图片



诺诺知道他相信的是天父的儿子主耶稣,他好大声说他爱主耶稣和天父,因为耶稣也爱他。









负责诺诺的安息礼统筹的姐妹说:“安息礼不会想到会很开心,(大家)尽量都不要笑,要严肃一点。但是很有趣的是,在很多环节和片段里面,其实是诺诺的出现令人是很想要笑的。他好可爱,好得意。但是大家一开始都是努力忍住,但是你会听到微微的笑声,‘嘻’‘嘻’那样轻轻地笑声……但后来大家实在是忍不住了,大家就都很开心地大笑。”



另外一位姐妹说:“当我看片段的时候,你会见到诺诺,敏儿(廖启智夫人)问他一句说:‘到底你现在知不知道你现在是信谁?’而诺诺他很有信心,很开心,很喜悦地告诉别人:‘我现在是天父的儿子了!’这句话让我很震撼,我觉得我们虽然是大人,但都不像他这样,对神有那样强烈的信心,他的信心是如此坚定……”



廖启智夫人敏儿在诺诺的安息礼上说:“我想作为爸爸妈妈,我们的儿子,好像是只有短短五岁的生命,好像未免太短,但当我帮诺诺整理这段生平的时候,我回看诺诺的一生,我觉得这个小朋友的生命是很丰盛很丰富。我会看见我们几十岁的人,穷我们一生,营营役役,寻寻觅觅,都可能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真谛,但诺诺虽然是年纪小,我见到他已经找到了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因为他找到主耶稣。”



廖启智随后说:“所以这三年我觉得不是白捱的,因为诺诺的这一个经历,他不但陶造了他自己,也陶造了我们一家人。”









廖启智夫妇在安息礼上的分享令人非常感动。



图片



陈敏儿有分享了一个关于她儿子如何让她学会交托和喜乐的见证:



“我也想和大家分享,神是如何借着诺诺,去陶造爸爸妈妈的生命:



我信了耶稣,但我仍然喜欢把东西担在自己身上,特别是在去年5月,诺诺复发之后,其实我心里面很信不过神,我不想再把事情交给祂,更加不想把诺诺交给祂。我什么都自己扛,自己去走,自己去闯。还记得是今年2月,诺诺的病情仍然是反反复复,到了一个地步我已经崩溃了。



但神真的很奇妙,祂有祂自己很美丽的安排。我还记得是2月7日,我们教会有一个祷告会,也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有感动很想回教会去这个祷告会,其实差不多整年都没有回到教会了。当晚我回到教会,神藉着那个祷告会,让我看到我的光景:



我是一个基督徒,经常说‘主耶稣,主耶稣’——主,就是主人啊——原来我并没有把我生命的主权交给我这个生命的主人。当我明白我这个光景的时候,我知道我真的要放下。我根本是没有力气再担下去的。



我在神的面前再一次立志,我愿意把我生命的主权交出来,我愿意将诺诺放下,我愿意顺服你的安排。你的心意在他身上要如何成就便如何成就。这个决定让我觉得轻省了,我不再那么大压力,但神的时间真的刚刚好。



就在我做这个决定不到两个礼拜,应该是2月21日,那天医生对我说,在诺诺的血液里面,再一次发现有癌细胞。但由于他刚刚做完骨髓移植不久,是不可以再做任何的化疗。这就是说,诺诺要进入他人生最后的阶段。



当晚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记得我回到家里,我很清楚知道一件事,我记得我立过志,我曾经和神说过,我愿意把生命的主权交给你。你愿意你的心意在诺诺身上如何成就便如何成就。我已经放手交出。但我唯一求的是,请天父你用温柔的手接走诺诺,让他可以在他人生最后的阶段里,可以经历那份从主而来的平安喜乐——当晚我记得我只是求这样东西。



第二天,当我看着我的这个儿子,仍然是天真活泼好好玩的时候,我心里只有喜乐,我觉得他好可爱,好得意,整天我就是这样笑眯眯的。当晚我回想我当天,我在搞什么呢,为什么我心里一点难过都没有,我只看到他可爱的一面。我只是决定,我要好好地和你过每一天,开开心心地过——



我明白了,我所求的,求主耶稣而来的那份平安喜乐是什么,就是这一种,神让我经历到。于是我知道,诺诺一样可以经历到……”









在知道诺诺已经去世的时候,廖启智赶紧说:“拜拜!诺诺!”敏儿则说:“感谢主!”



图片



敏儿说:“如果拍戏的时候,我安排一场戏是这样拍,一定给人骂死,有没有搞错,(孩子去世)可以这样开心吗?但我告诉大家听,这是一个事实,当晚的情形就是这样。我和爸爸竟然可以满怀喜悦送走诺诺,因为我们很清楚知道,主耶稣用祂温柔的手抱住诺诺。”



对了,朋友圈文章里还有一个图。



当廖启智说到,第二天的早上,因为他习惯帮儿子盖被子,那天早上,因为他已经不能再帮诺诺盖被子,所以很伤感,忽然间就“哗”一声哭了出来。



图片



但是那个图后面还有然后啊!



在廖启智哭了以后,当时他的儿子就奇怪地问他:“爸爸,你难过什么?在我们几个人里,你会最早再见诺诺呀!”



十几年后,廖启智真的是最早回到天家见到诺诺的那一个。



在不久之前,吴孟达去世的时候,朋友圈也是那样各种惋惜,各种悲情——我也很喜欢吴孟达啊,所以最初也是有点难过。但当我看到吴孟达的安息礼上,一大堆“安息主怀”的花圈的时候,我忽然就不难过了。因为我知道我和吴孟达将来或许在天上会再见。



廖启智也是这样,我也觉得六十多岁就走,真的有点早。但想到将来会再见,就不觉得很悲情,反而觉得很有盼望。若将来在天上看到他,我也想告诉他,你和你儿子的见证,也曾经鼓励了我好多!



最后,请允许我用廖启智他自己在诺诺的安息礼上说的一段话结尾: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必经历生和死,以前我们很多时候都很害怕,生固然开心,但面对死亡就会很惧怕。但这一刻给我很大的启示。死并不是惧怕,因为主耶稣用祂钉在十字架的宝血救赎了我们,以致给我们有永生的盼望。由于有这个盼望,当我儿子离开的时候,我的心是喜乐的,我并没有难过。”



廖弟兄,我们天家再见!





图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w5wQuR7Y7kMqVmLbTQHlMg
杨太太 | 给女儿的一封信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5天前








我最近在和杨先生一起上一个教养儿女的课程,这个课程很强调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内心而非行为。



众所周知,行为只是内心的表现。举个例子来说,两个孩子争抢玩具,父母当然可以定一个规矩,哥哥先玩10分钟,妹妹再玩15分钟,让两个孩子相安无事——但这样的规矩实际上并没有处理孩子内心的问题。在上面这个场景里,很可能两个孩子里面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我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都处在一个阶段,就是“我觉得圣经上什么是对的,我就去做了。”我知道很多不相信上帝的读者,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圣经流传几千年,确实是有很多超越常人的智慧的。



按着圣经来做对的事,这当然也挺好的。但我现在认识到,一个人如果单单就停留在这个层面,可能就还不能算是基督徒——因为基督徒的意思是说,我对我自己里面的罪有深刻的认识,并且相信除了耶稣别无拯救。



我发现我们家老大也还处于前面那个阶段:她听父母的话,觉得什么是对的,就去做了。

然而当我上周问她:“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吗?”

她很诚实地和我回答:“嗯,我不知道。我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



这个对话给我很多反思。我发现我过去确实有指出孩子心里的很多问题,自私,贪婪等等,但我几乎没有和他们剖析过我自己的内心。



我发现我竟然没有诚实地告诉他们,他们所经历的自私和贪婪,我自己也都经历过,而且我的自私和贪婪比他们大得多。所以在过去,我也没有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自我剖析”的榜样,所以也无怪孩子没有从自我剖析的角度来考虑过这些问题。



我意识到我过去一直在用“是非对错”的角度教导他们,所以他们也在用“是非对错”的角度看待自己——却没有注意到他们自己内心的罪。









那天晚上,我给老大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XX:



妈妈想要给你写一封信来向你郑重地道歉。



我觉得我有两件事要向你道歉:



一是我过去常常会向你发脾气。其实我自己觉得我最近发脾气的次数有减少,但是你感觉不到也是正常的,因为对于被发脾气的那一方来说,每次受到怒气的伤害,都是很真实的。因此在我又发脾气的时候,你可能不会发现我发脾气的次数变少了,反而会在那时候想:“唉,妈妈又发脾气了。”——所以尽管我这几天并没有对你发脾气,但我还是想要为过去对你造成的伤害向你再一次道歉。



二是我对你的态度常常很苛刻。我觉得我在拿一个比对我自己更高的要求来要求你。我想我会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你常常会让我觉得你是非常非常优秀的一个孩子!我很感恩上帝把许多美好的品格都放在了你的里面,因为我和你爸爸并不是像你这样勤奋、好学、刻苦、顺服……在你不知道的那些时候,我们常常会和别人赞叹你的优秀——这个优秀并不是我们教出来的,是上帝给你的,所以我们也常常因着你向上帝感恩。



当我剖析我自己里面的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我所表现出来的愤怒和苛刻,主要还是出自于我自己里面的两个罪,就是“自我掌控欲”和“骄傲”。



自我掌控欲,就是我希望事情和我想象得一样发展顺利。当事情和我想得不一样的时候,我就会很郁闷,进而生气。但这是一种罪,因为我自己不是上帝,事情和我想象得不一样是很正常的。所以自我掌控欲,实际上是在拜自己为偶像,自己把自己当成了上帝。



骄傲,是我觉得我比你更好。骄傲当然也是一种罪,是神所恨恶的。



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

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

就是高傲的眼,

撒谎的舌,

流无辜人血的手,

图谋恶计的心,

飞跑行恶的脚,

吐谎言的假见证,

并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

——箴言6:16-19



当我在对你很苛刻的时候,实际上是想到了我自己小的时候,做你现在做的那些数学题,我觉得非常轻松——所以我会觉得,你也应该像我一样“聪明”才对。这里的“聪明”打了一个引号,是因为实际上我并不聪明——一个人骄傲了,从神看来就不聪明了。更何况从事实情况来讲,我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我就是比你要更聪明。很有可能,你比我聪明得多,只是在数学上,你缺乏练习,仅此而已。



所以就像我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因为我的自我掌控,因为骄傲,我就有论断你,我会对你很苛刻,我会发脾气……以及还有很多很多其他不好的表现。



我写这封信给你,一是想为自己对你造成的伤害向你道歉。你是这样善良,每次都愿意原谅妈妈,但妈妈却还是常常不断地在伤害你。(写到这里我流眼泪了,因为在妈妈心里,我也非常非常地爱你。也希望你能明白,伤害你也绝对不是妈妈的本意,也求神给我智慧,让我能够以更合宜地方式来管教你,既让你明白真理,也让你感受到妈妈的爱。)



二是也希望你能明白,妈妈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妈妈也是一个罪人。你知道,除了耶稣,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无罪的。但今天妈妈仍然还是很有盼望,因为无罪的耶稣因为我们的罪恶过犯,已经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我们因为信祂,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了一个新造的人,我们也就有了行善的力量。



我们的信仰非常美好,但很遗憾爸爸妈妈常常没有活出那个“新造的人”的样式,也没有很好的榜样让你能够明白。但我们也祷告,求神怜悯,愿我们的软弱和糟糕不会给你造成太多的负面影响,也祷告求上帝可以继续亲自带领你走这条通往天国的美好的道路。



妈妈

2021年X月X日

TOP

https://mp.weixin.qq.com/s/Eu7C78AzA7SVD68wOnSpxw
杨太太 | 杨先生出差了三天以后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夫妻关系
15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基督徒,三宝妈,刑事律师
33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



熟悉我们的朋友都知道:
我们有三个孩子;
没有和父母住一起;
没有住家保姆;
有个钟点工阿姨——但她过来俩小时就搞清洁,不负责烧饭。
所以家里弄三个孩子,搞家务,基本都靠杨先生和我两个人。

有很多人看我忙东忙西,就以为杨先生是不上班的。其实并不是,他一直在证券公司工作——虽然证券行业自他金融危机入行起,就没怎么再好过。他每周也要去公司开会,处理各种事情,下周还要驻点上班。

我们两个人一直努力在“彼此协调”的模式里工作和生活着。但相对来说,我的工作状态比杨先生要忙得多。所以大部分的时候,就变成了“如果某天下午我去看守所会见,那一天杨先生就会负责接三个孩子放学”。




其实我们每天接送孩子、辅导作业、洗衣服、整理家已经很累了,偏偏杨先生还很喜欢做饭,而且他每天在做饭上花了很多很多时间。

他不肯请阿姨做饭,也不肯让我下厨,原因就是一条:太难吃了——他这并不是客套话,他在烹饪上非常有追求。如果他早饭给我煎个饼,那不太可能只有饼,他必定要配上鸡蛋、牛油果、水果切片,偶尔还有个焗豆作配菜。

但是每天烧饭实在是太累了,我看他烧饭我都累啊!我之前和杨先生讨论了好几次:为什么我们不能请阿姨?为什么我们要手动把自己的生活调成“困难模式”?但是他不以为然,他觉得家里吃饭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这个问题不能将就。

我其实很希望杨先生可以把做饭的时间协调一些出来,陪孩子出去打打球什么。他回复我:“不影响的,等天气好起来,我就会陪他们去打球的。”——但是吃饭的问题,还是不能妥协,他每天还是会花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买菜、备菜、煲汤、烧菜。

我本来做饭真的还可以(说到这话我现在竟然有点心虚),到底在英国读书的时候也都是自己做饭的,但这些年被杨先生的厨艺降维打击以后,我现在已经放弃发展这棵技能树了……




背景故事讲完了,终于要说到本篇的重点了。

上几周,杨先生要出差几天。

他极少出差,在走之前,他说他心里感觉十分担心。我安慰杨先生,我又不是没有一个人带过孩子,我摩拳擦掌,信心十足,我肯定会把各种问题都处理得很好的。杨先生表示十分怀疑,然后就走了。

我还是没有叫父母来帮忙,老人也有老人的生活。我爸妈在旅游;公婆最近在照顾杨先生外公,我也想让他们休息休息。


第一天

杨先生走了第一天,我还在上班,特地调整了下班时间去接孩子。但是等我喜滋滋接完孩子放学以后,我发现我完全没时间做饭。

当天我带他们去吃了家之前一直舍不得吃的自助餐,尽管如此,回家以后仍然感觉特别忙乱。

我以前虽然也照顾孩子,比如我会在三三洗澡的时候给她讲个故事,晚上也会看一下老大的作业,给老二默默生字——但是这中间有很多杨先生默默付出的细节,过去被我忽略了。

比如,晚上他会到书房探探头,问问作业是不是快完了,然后就会帮我们去放洗澡水。等孩子做完作业,就刚好可以去泡澡。

这一天,有一个细节让我感觉非常惭愧。我竟然不知道孩子们的衣服各自是放在哪里……回想起来,平时孩子们洗澡前,杨先生会把他们每一个的衣服都预先拿出来放在浴室里。


第二天

第二天因为要送三个孩子,我调了个很早的闹钟,以便可以在孩子们起床前给他们准备早饭——平时这些事我都不需要操心,早饭也是杨先生负责的。

这一天,我第一次发现,闹钟真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因为知道第二天要早起,所以心里有点担心睡过头会让三个孩子都迟到。因为这种担心,天没亮人就醒了,但看一眼闹钟,时间还没到,赶紧再睡会,可是再睡就不敢睡太深了。

我想起来杨先生之前和我说过很多次,他4点醒过来以后就没睡好。那时候我还不能体会,这一天忽然就明白他的感受了。我们原本说好三个孩子我也要送一个,但是实际操作中,他看我晚上加班辛苦,就常常为了让我多睡一会,早上把三个孩子都送走了。

这一天,早上我送完三个孩子以后,打扮得漂漂亮亮去上班了。上班路上我已经有点迷糊了,真的,因为早上起来已经做了太多事了。等到了律所,见完了客户,处理完文件,交代完任务,一看手表,竟然孩子们马上要放学了。于是又赶紧去接孩子们放学。

这天下午接接送送,到了晚上,我还是没时间烧饭。而且不但如此,我连带他们出去吃饭的精力也没了,我们就在家叫了点外卖。这一天,三岁的老三非常想念她爸爸,她被她爸爸精细饲养,对我的粗放型饮食很不满意,但是也没有办法,我和她说,爸爸要明天才回家。

这一天我花了很多精力在老三身上(事后老三在我出差后终于找到机会和她爸独处,控诉我在他出差期间对她的虐待),这一天我也没时间看老大老二的作业了,这一天他俩琴也不练了,我也不知道他们在欢乐点啥,感觉家里都有点混乱了。

各种争斗之后,老三终于带着盼望睡着了,睡前还喃喃自语自我安慰:“爸爸明天就回来了……”


第三天

这一天是周末,但是老二要打棒球,老大要看牙。于是我带着三个孩子,送完老二打球,再带着老大去牙医那里。牙医诊所有个电视在放《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这时候已经忘记我平时是非常反对给老三看电视的了。

看完了牙,又带着他们一起去接老二,在附近吃了个午餐,然后回家陪老三睡午觉。这一天我感觉太累了,老三睡着了以后我也睡着了,甚至老三后来醒了,我都感觉起不来……

最后暖男老二主动和妹妹说:“妈妈太累了,还要再睡一会”,他帮老三穿好了衣服解救他妹妹出来,他们就一起在家玩。

我寻思着,这句话他也是和他爸爸学的。

到了傍晚,杨先生终于回家了。吃过晚饭,我和杨先生说,我下周要开庭,还有好多案卷我想再看一遍,这几天他不在家,我发现我工作都变得没效率了。杨先生表示十分支持与理解,让我晚上别管孩子,该休息休息,该看案卷看案卷。




我原本是很想做家庭主妇,全职妈妈的(在《关于“全职妈妈”和“出去工作”的一些思考》一文中也有提到),因为刑事律师的工作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经过这三天,我发现如果孩子们不是“在家教育”,全职妈妈每天光接接送送孩子都很费劲——时间都被揉碎了,也很难再做什么事。

想想杨先生在每天放学的时段,除了接送孩子以外,竟然还能做饭——这简直是一门绝学。

我过去很不屑杨先生花那么多时间做饭,但经过了这几天,我发现每天家里能有翻着花样的热菜热饭实在是太好了(流下两行热泪),虽然看起来只是吃吃喝喝而已,卖个外卖也没什么嘛,但是实际上这极大增强了每天全家人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完全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很多人觉得我做刑事律师很困难,确实也挺不容易——但比起家庭主妇,我觉得做律师还是容易多了……我有秘书,有助理,有搭档,大部分琐碎的事务都是别人在替我操心,最后我在做的几乎都是核心的成就感爆棚的工作。

但家庭主妇的工作,就是默默付出,默默消耗,一天过去,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一般。杨先生之前每天实际上做了大量这类工作,但是我并没有用正确、合宜和体恤的心来回应他。我忽略了他很多的付出,也轻看了他做这些工作的价值。

我想起杨先生之前聊起我想要做全职妈妈,他觉得我不太能适应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劳动,他注意到我更喜欢多样性的工作,所以他觉得他更多承担家务,让我去工作,不单单是为家庭经济的考虑,也是出于对我的爱护。

这种话当时在我听来都是他偷懒的借口——但现在我有点能体会他的美意了。

TOP

https://mp.weixin.qq.com/s/N1ME8aEp_-h0sH5Yfref8Q
杨太太 | 记某个“投资计划”的流产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5月3日
收录于话题
#和钱有关的事
8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基督徒,三宝妈,刑事律师
33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



家里三个孩子越来越大,出于生活便利的考虑,我们最近在置换房子:

我们把之前我们唯一的那套房子卖了,还清贷款;然后重新贷款,再买一套。

我们上一套房子贷款了X万,每个月还款A元,这个还款数额对我们这样经济收入不稳定的家庭,还是会有一些压力,但是这么多年下来,也习惯了,所以杨先生觉得,我们这次就继续贷款X万元就好了。




但其实我们的收入是可以贷款2X万元的,所以我就在遐想,是不是我们要贷足2X万元,把多出来的一份X万元,拿去买套小小的“二套房”,然后把这小房子租掉——这样的话,虽然我们每个月虽然要多还一些房贷,但是我们名下多了一套房子啊!

等五年之后,我感觉房子一定会再上涨很多。到时候我们把“二套房”卖掉,说不定刚好就可以把2X万的贷款全部还清——这样人生的后半场我们就不需要再顶着那个30年的房贷过日子了。

要知道上海的“房票”现在多值钱啊!(上海的限购政策,一家人只能买2套房,很多人有钱但是买不了房。)

而且我们家孩子又多,买新房都不需要交房产税——所以我朴素的想法就是:我们为什么不把这张“入场资格券”好好用一用呢?




我是那种想到了就会先行动起来的人,所以我就着手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因为X万相对上海的房价来说,不是一笔很大的数目,甚至很多朋友听到就发笑:“你预算就X万,你买什么二套房,你是认真的吗?”

但是实际上,仔细找找,X万还是可以买下一套上海郊区的房子的。

这时候我又想到了我的一个好闺蜜,她就住上海某郊区。这个郊区现在被列为上海五大城区之一,感觉涨价简直是分分钟的事情。我和她打了个电话,很仔细地探究了这件事的可行性——而且我私心里还在想,我把房子买在她家附近,万一以后有个什么急事儿,我还可以拜托她帮忙照应。

闺蜜觉得X万是有点少,但是确实买一套他们那里的房子应该还是可行的。但是闺蜜就是闺蜜,她担心我还贷压力会不会太大——是会大啊,会很大,但是我想节衣缩食忍一忍,就忍五年嘛,五年后就把房子卖掉嘛。



  
做了一圈“可行性研究”以后,我回来和杨先生作“提案汇报”了。

我和他很仔细地说了我的想法,把数字也都算给他听。杨先生听完以后,很真诚地看着我,和我说:“我觉得不好。”

啊,为啥?哪里不好了?

他的想法也很朴素。他觉得我的计划属于一个“拿贷款去投资”的范畴,不论这个投资看起来多靠谱,但本质都不太妥当。

最后,他还不忘鼓励我一下:“我们好好工作,等以后我们有钱了,说不定也能买二套房的。”




他的话如春雷一声惊醒我。

我在理智中看到了我的“投资计划”的许多问题:

我们原先贷款X万元,每个月还A元房贷已经很吃力了。如果我们贷款2X万元,虽然二套房是可以出租,但是上海房屋的租售比其实是很低的,租金也抵不了多少钱。虽然省吃俭用可能也勉强可以供上,但是万一中间有个什么意外,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负担。

我的计划是在上海房价五年后仍然大幅上涨的前提下才能有比较显著的收益的。虽然上海的房价已经连续上涨了20多年了,但是算上贷款利息,算上各种交易税费,如果上海的房价趋于稳定,甚至略微下跌,我的投资就失败了。

房子并不是一种很容易出手的投资品,又有很大的政策风险,想到万一中间出了个什么三长两短的,我还背了个这么大数额的贷款,背后不禁一阵冷汗。




但是上面这些理智的分析并不是我被惊到的重点。

我感动于杨先生的三观真的超正。

我发现我在这个世界里被很多观念影响,潜意识里已经不相信“劳动致富”的想法了。

在上海,“拿积蓄买房”这种观念已经成了天方夜谈一样的想法,所有人都恨不得时间回转20年,砸锅卖铁去买房——但是这些马后炮的想法,实际上并不能应用在我们眼下的生活啊。

但是杨先生仍然会想着我们要兢兢业业地工作,老老实实地赚钱——他连公众号开通打赏都不肯,他觉得试探太大了并不合适——这是让我很佩服的。

对比杨先生,我惭愧地发现我内心里还是有点“不劳而获”的想法,总是希望能够有什么捷径致富——这不就是最可怕的事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感恩杨先生的心还这样清洁。

图片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基督徒,三宝妈,刑事律师
33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收录于话题 #和钱有关的事
8

下一篇
杨太太 | “我们经济条件一般般”
阅读 1.5万
分享
收藏
赞477
在看189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儆醒守候

160
我是金融行业的,对房产这个事情,杨太太听先生的真是明智之举 妻子顺服丈夫真的是很美好的旨意。(注:我也是做妻子的,深深体会到顺服带来的福气)

&

27
对!房价上涨让越来越多人以投资致富,而背后就是不劳而获和捷径。

&

100
祸哉!那些以房接房,
以地连地,
以致不留余地的,
只顾自己独居境内。
我耳闻万军之耶和华说:
必有许多又大又美的房屋
成为荒凉,无人居住。
(以赛亚书 5:8-9 和合本)

悄悄地说,房价上涨总让我想到这段经文

Ms. Cindy

83
估计就是三观正,才收得住古灵精怪的杨太太吧 发自内心点个赞

张文波律师

12
这个涉及现金流、成长空间,备用方案,毕竟货币滥发、通货膨胀,需要看到未来的时空,才具有某种确定性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72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90%的把握觉得这个投资会赚钱的。但是我觉得顺服先生比赚钱更重要。而且看到自己里面的动机,本质还是投机,这是要反省悔改的。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TOP

https://mp.weixin.qq.com/s/VoOYWuW7GdUG38qCDgGQww

杨太太 | “你为什么会生三个孩子?”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关于三胎专辑
11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基督徒,三宝妈,刑事律师
33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



“你为什么会生三个孩子?”

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背后的逻辑是,你们夫妻是不是特别喜欢孩子,所以儿女双全了还不够,还想要再多生一个?

答案是,不,我们没有喜欢孩子到那个份上。我们家除了老大,都是意外(怎么个意外,后面还会细说)。

“那意外了你就真的生下来了啊?”

标准答案是,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的选择范围里,没有堕胎这个选项。对于不信的人来说,听起来好像是信基督给我们加了一把“不得不把孩子生下来”的枷锁。

——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即便不信主,我现在对于意外怀孕也没有那么恐惧了(后面也会细说)。

“你生那么多孩子你不辛苦吗?”

辛苦啊!当然辛苦啊!

很多人以为孩子生多了,就会像母鸡下蛋那么容易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所认识的家里有三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我们戏称叫“家多宝家庭”),妈妈怀孕生产,都是吃了不少的苦头。

这篇文章就从这里开始说起吧。懒得看具体过程的可以直接拉到第三段。




1、怀老大

我原来不是特别容易怀孕的体质,2009年我刚结婚那会儿,我忙着装修房子,到处旅游,司法考试,也没有特别严格避孕,然而也没有怀孕。

到了2011年怀上老大,开始还不知道,出差应酬喝了大半斤白酒,回来就见红了。保胎的黄体酮吃了三个月,早孕反应也很严重,吐了整整三个月。整个孕期都十分紧张,不知道孩子有没有事。

等后来生娃的时候才知道,前期的保胎药可能会导致胎盘很难剥离,总之最后生孩子的时候胎盘残留。因为我不愿意在生完孩子以后直接刮宫,就采取了保守治疗。

这一次的胎盘残留到了很久很久以后才搞好,生完孩子以后的各种痛苦大家或许亲身经历,或许有所耳闻,这里也不细谈了,总共经历了大约一年左右的痛苦的产后抑郁(具体见《我所经历的抑郁症》一文)。

对了,我过去有多年痛经史,是一个很能忍痛的人,我三次顺产生孩子都没有打任何麻药。所以当本文后面说到的我感觉很痛,那都是真的很痛。


2、第一次宫外孕

好不容易从产后抑郁的状态里回复,精神状态稍好一些以后,我在2013年遭遇了第一次宫外孕。

当时只觉得肚子疼,去医院的时候还以为不是大事。医生叫我住院我开始还不肯,最后住院了才发现是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已经破裂,肚子里已经有很多血,再晚一点发现小命都要没了——当天毫无心理准备做了紧急手术,一边的输卵管就被切掉了(有张很吓人的照片见《关于杨太太》一文,这里就不放了)。

当时因为肚子里都是血,医生也不愿意做微创手术,竖着在我肚子上切了一刀,麻药的效果也不好,在手术里我甚至都能感受到医生拿一个“吸尘器”在我肚子里清理的感觉。术后那个镇痛泵挂在身上也让我脊椎痛了好几天……总之是一个非常不愉快的回忆。


3、第二次宫外孕

这次手术以后,我对剩下的那根输卵管进行了治疗。首先要去做输卵管造影,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把药水打在输卵管里面——整个感觉是很酸胀很受罪。造影的结果是,我唯一剩下的那根输卵管“通而极不畅”。

有意思的是,这个症状治疗方案,竟然是要对输卵管再作一次疏通——于是再一次没有麻药,打药水,那种很酸胀很受罪的感觉,又重新来了一遍。

为了双保险,除了进行了“输卵管通液术”的治疗以外,我还去了上海最好的一家中医院,吃了很多很多中药,以防再次宫外孕。看病很麻烦,中药也不好吃,然而也都努力在坚持。

明明医生说我半年内不太可能再宫外孕的,可是偏偏在2013年,我就又宫外孕了。我当时不愿意接受这个诊断结果,担心自己的另外半边输卵管也要被切除,所以换了个更权威的妇科医院,然而得到的结果还是输卵管有包块,高度怀疑宫外孕,要求马上住院。

当时医生的建议是,如果想要孩子,就把这边的输卵管也切除,直接做试管婴儿——本来也想去做,后来看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不交托”,最终就释放了,觉得命中有几个孩子,并非自己能控制,也就交给上帝吧。

那次宫外孕没有吃什么苦,胚胎后来自己流掉了,但是经历这些苦难的时候,难以言述的心理,至今想起来也很难忘。


4、怀老二

因为这个胚胎是在输卵管内的自然流产,医生认为包块虽然消除,但是输卵管应该还是被胚胎残留堵塞的。考虑到我只有这一根破输卵管了,医生认为我短期内自然受孕的可能性极小。

医生建议我们,如果想要孩子,要么还是做试管,要么就还是要再去做输卵管的疏通手术。但是如前文所说,那个输卵管手术很酸胀,很受罪,我实在是没有勇气再去做一次了……

不料才过了几个月,我就又意外怀孕了(我发现医学上的概率,搁我这儿都没起作用)。

由于我有两次宫外孕经历,这次怀孕前后看了几个医院,所有的医生都如临大敌。在前两个月,我做了好多好多次的B超。最初宫内宫外都看不到孕囊,但是卵巢里好像有个什么东西,有医生甚至担心我是“卵巢宫外孕”。

担惊受怕好久,最后终于在宫内看到了孕囊,知道这一次是正常怀孕。

整个孕期也谈不上愉快,孕吐仍然伴随了三个月,到了孕中期,因为孩子心脏上看到有光斑,又预约了心脏科的专家医生会诊。到了孕晚期,因为孩子太大,我耻骨分离,晚上睡觉甚至无法翻身,连迈开步子走路都做不到。那时候我竟然还在忙着家里装修,于是我就在耻骨的地方绑了一根带子,强行把耻骨并拢,这样我就又可以走路了。

就这样折腾到了39周,老二总算是平安出生,七斤九两,真是个胖子。


5、怀老三

老大老二之后,我们儿女双全了。我们一直有避孕,也从来没想过会再怀孕。加之老二已经属于“医学奇迹”一类了——两次宫外孕,切除一边输卵管,竟然还可以再怀孕,很多医生都觉得叹为观止。

然而2017年竟然又意外怀了老三。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老三到底是怎么怀上的,明明我们都用了避孕套的(见《得知怀上了三胎以后……》一文)。所以当我知道怀孕的时候,我十分确定这个孩子就是上帝要给我的。

但话虽如此,怀老三的时候,我已经30多岁了,工作忙碌,身体也大不如前。怀老三的时候,孕吐反应更厉害,一直到16周,才算是好一点。孕晚期也是耻骨分离,虽然很痛苦,好在我已经有经验了。

当时还申请了一个去英国大律师行见习的项目,英国大律师公会给我找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刑事皇家律师做我的导师,我实在是舍不得这个机会。于是我怀着老三又去伦敦晃荡了几个月,直到7个月多才回来——再晚就坐不成飞机了。

哦,对了,我在38周+5天的时候,还在开庭。现在想起来怎么那时候那么辛苦那么拼,但是当时的感觉都是满满喜乐,整个回忆里自己都是受到了各种照顾,一点没有苦毒。

其实这个过程里,我的医生很担心我,因为我前两次生产都是忽然爆发,忽然生产,老二的产程不足2小时,属于“急产妇”——他一直很担心我会不会把老三生在马路上。

我当时很仔细地向他学习了,如果把孩子生在马路上,我要怎么处理的问题。我甚至还给他展示了我孕晚期一直随身带的一个宜家扁口小夹子——我打算用那个夹住孩子的脐带。

图片

医生看到夹子的时候,脸色都变了。我问他:“夹子不合适吗?”他说:“夹子挺合适。但是你怎么会这么淡定呢?”——后来他一直说,我是他见过最勇敢的产妇。

老三最后还是生在了医院里。120救护车一路狂奔,到了医院没几分钟,孩子就生好了。老三是个女儿,七斤五两。

生完老三以后,子宫收缩痛让我几乎痛不欲生——我那时候才知道,经产妇会有很强烈的子宫收缩痛——因为子宫已经长大,缩小,长大,缩小好几回了,弹性不如初产妇了。每次喂奶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很强烈的痛楚,然而也不得不忍着。


6、第一次胎停

生完老三以后,我们继续避孕,随后我又经历了一次意外怀孕。当时家里没有积蓄,特别担心如果有老四的话,完全负担不了。好不容易做好了心理建设,却被告知胎停。

这一次胎停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内疚感,因为我总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所以孩子才没有的。我怀疑是不是因为当时房间里有很多樟脑丸,是不是因为我吃错了什么东西……感谢牧师当时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

因为胎停时间比较早,去医院做的是门诊手术,往床上一躺,麻醉一打,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好像杀猪一样,醒过来就回家了。虽然虚弱了好一阵,但是这事儿就过去了。


7、第二次胎停

2020年,我又双叒叕意外怀孕了……其实我也是有点无语。首先所有的程序又要来一次,我要告诉人家我的孕产史,然后做B超,排除宫外孕,然后再做B超,看到孩子有胎心。

看到有胎心的时候,我以为我要有老四了。因为书上说,有胎心的孩子,97%都能够生下来的。但是那时候工作特别忙,连着有好几个外地的开庭,我飞来飞去几次,自己都感觉不太好。有一个开庭在一个很逼仄的看守所里,一连开了几小时,开庭的时候我感觉我气都喘不上来了……

等回来再一查,孩子又胎停了。

这一次,医院都不肯给我做门诊手术了,死活要我住院。我住了好几天,吃了让肚子很疼很疼的药,让胚胎自己掉下来,到了最后一天做手术的时候,我才知道,我做的清宫手术是不能打麻醉的——医生的解释是,因为我怀孕太多次了,子宫壁的厚度不均匀,打麻药做手术容易引起子宫穿孔什么。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3000多个字,写到这里我终于忍不住哭了。因为这个手术非常非常非常疼,我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一直一直一直在祷告,耶稣救我耶稣救我耶稣救我。

后面两次胎停我都没有告诉我的爸爸妈妈,一来是觉得告诉他们让他们徒增担心也无用,二来成年人痛苦的事情就自己承担吧。

对了,在住院的时候,遇见一个怀了老三的疤痕子宫的妈妈,她本来是要来做流产手术的,但是因为医生觉得她“流产比生产风险还大”,加上我一直在劝她,她最终决定留下这个宝宝——这让我感觉我住院也不全是坏事了。




文章写到这里,大家应该也能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三宝妈,我的孕产史不但不顺利,而且可以用坎坷来形容。

怀孕生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只是我,我认识的很多三宝妈,四宝妈,都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痛苦的生产经历。

我看到四宝妈祝平安姐妹的一个视频,她四次剖腹产,生老四的时候被高度怀疑胎盘植入——这是要切除子宫的重症,光看名字我就吓死了。
我还认识一个妈妈,生下老三以后第二个月就意外怀孕,老三和老四剖腹产只差了10个月,她整个孕期都在担心子宫会不会破裂。
还有一个妈妈老二和老三都是早产,生下来只有三四斤……

所以,如果你问我:“你生那么多孩子不辛苦吗?”

答案是:辛苦啊!而且很可能比你想得还辛苦!

——很多人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多还是在考虑养孩子的辛苦,可实际上,就是怀孕、生产本身,也并不简单。

顺便说说意外怀孕和避孕

如果你留心看三宝妈,四宝妈的分享,大家全是意外——我也不例外。

我们家除了老大,每个孩子都是意外,我们一直都在避孕。

我知道很多朋友看到这里,都恨不得要亲自上阵向我们示范何谓标准的避孕措施——但是我第二次胎停住院的时候,看了很多医院的宣传材料,有一个材料上说,避孕套避孕的失败率在35%(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又查了一下,还有一说是31%)。

在那个宣传图片上,还有一些更高效的避孕方法是女性服药,宫内节育器什么,但是因为我过去坎坷的经历,所以我不想再折腾这些玩意儿了……毕竟比起生孩子,这些东西万一有个副作用(多囊子宫、宫外孕等),我感觉我更不能承受。

还有人会问,你老公为什么不去做结扎——其实杨先生有很认真地在考虑这个问题,倒是我不太赞同。我有朋友让老公去做了结扎,后来又后悔,去复通,来来去去,折腾得不行,复通以后到现在也没再要上孩子。

人的想法就是这样,我们的眼睛就盯着眼下,难免变来变去,但其实事情的结果又都不是在自己的控制范围里——所以想来想去,与其掌控,还不如就随遇而安,有什么日子,就把什么日子过过好。




聊到这里,大家的逻辑一般又会绕回去了。

既然你们怀孕生产的过程这样辛苦,既然你们也没刻意要孩子,既然也都是意外,那你为什么会生三个孩子呢?

其实没有那么多大道理,我们也是很普通的妈妈们。我身边的三胎、四胎的妈妈都一样,我们只是在意外发生的时候,选择把孩子生下来了。

仅此而已。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在想,是什么让我有这样的勇气,一次一次面对怀孕生产的苦痛?

虽然这篇文章也是想写给不信主的朋友看的,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真的是因为信靠上帝以后,我才有勇气去作这些选择:

在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以后,自己里面迸发出的越来越大的信心,让我知道不论眼下面临了什么困难,上帝总是会给我们有一条出路,让我们可以去做那个对的选择。

人生就是要作对的决定啊!

虽然抉择的时候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硬着头皮还有点心虚,但是最终这些对的决定都结出了平安的果子。




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我没有孩子,或者只有老大,我们会是怎样——我想来想去,也没有觉得那样更好。

如果只有老大,我大概率和杨先生已经离婚了,因为那时候没什么事情瞎吵吵,我们真的已经濒临离婚了。但是我们一起经历了后来那么多事,我们的感情真的变得越来越好,如胶似漆(这当然也是后面不断怀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片

如果只有一个孩子,我想孩子也不太会像现在这样自觉。老大的作业从来不需要我操心,遇见要考试要默写,她也会自己提前复习。因为没有精力接送,我们没有给她在外面上补习班,但她自学能力挺强,我们家也没有出现那种鸡飞狗跳的情形。

如果没有孩子或者只有一个孩子,我觉得我的工作也不会比现在更强。因为我的工作所需要的那种纤细入微的敏锐和同理心,我原来被娇生惯养的时候是不大有的,也是这几年略尝了这些人间艰辛以后才好不容易有一些的。

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个女律师,也是做刑事,她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也不在身边,她每年可以做大几十个案子。反观我时间有限能力有限,一年挑挑拣拣就只做十个案子……

但就把手上这十个案子认真做做好,工作竟然也有一番收获,还能上点小榜,得点小奖,能养活自己还能贴补家用——每每想到,都实在感恩。




我信主之前也是一个无神主义者,那时候觉得干什么都要靠自己努力。

当事情的发展和自己想得不一样的时候,就归咎为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
要掌控所有的事情,所有的选择都有备选方案,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把最坏的结果先想好,仿佛把自己预先吓唬好了,遇见糟糕的事情的时候才不至于崩溃。
那时候几乎不能接受生活中的波折,如果是因为别人的失误而造成的意外,我更是会暴跳如雷,难以原谅。

——就这样,每天每月每年,小心翼翼地把生活保护在“自己认为可控的范围”内。既不愿把生活的控制权交出去,更不愿承认自己本来就没有那个控制权。

在这样的心理下,想生孩子生不出,和不想生孩子却怀孕——当时对我来说可能都是一样的致命,因为我的掌控欲,让我不能接受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以外的另一种可能。

但是因为后来信主,生命得到了翻转。

看着好像是“非自愿”生了三个孩子,最终反而经历了另一种超越过去想象的人生。

客观来说,孩子所带来的幸福感,真的是远远大于生活琐碎的烦恼。我所认识的三四五个孩子的妈妈,没有一个后悔把孩子生下来的。

TOP

https://mp.weixin.qq.com/s/DRaRDwPLU1hgjlu3vFU70A
杨太太 | 让老婆多次怀孕约等于家暴?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关于三胎专辑
12
#夫妻关系
16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基督徒,三宝妈,刑事律师
33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

我第一次知道这种奇怪的观点,是在写了《家有四个孩子,住多大的房子才够?》一文的时候。我看到很多读者对祝平安的老公骂骂咧咧,甚至把他等同于家暴男。

我当时完全不明白这其中的逻辑,人家也是堂堂正正一知识分子,爱老婆爱孩子,怎么就变家暴男了?

后来有个姐妹留言告诉我,她们的逻辑是,因为觉得老婆怀孕剖腹产很受罪,所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让老婆多次怀孕就是不珍惜老婆的身体”,所以就约等于是家暴了。

我后来仔细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发现这种观点是和很多其他观点“配套”的,诸如:

“生孩子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我为男人生孩子,男人就是占便宜!”
“男人有了娃以后都是什么都不干!”
“女性为了生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发展!”
“怀孕生产会让女人的身体受到巨大的伤害!”

这些杂七杂八的观点糅合在一起以后,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并不正确的生育价值观——这种生育价值观,反过来又让女性内心很苦毒。

所以就想聊聊这些观点。


1、“生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没有人能否定生孩子真的挺痛的,但是说到“牺牲”就有点过了。

客观来说,孕育孩子是一种很奇妙的过程,中间有苦也有甜。
怀孕最开始,除了例假没来,什么感觉都没有,但实际上宝宝已经在肚子里开始生长了,生命的起源就从自己的肚子开始,这多奇妙!
等到孕吐开始,孕妇的嗅觉和味觉会变得非常非常敏感,有的饮料原来很爱喝,但是一吃就感觉有添加剂,竟然就立即会不喜欢;反而很多原来吃不下去的酸辣,如今竟然觉得开胃,也是很奇妙。
孕中期看着自己的肚子慢慢变大,感受到第一次胎动,宝宝好像小鱼儿一样从肚子里划过去,有时候宝宝还会踢腿,肚子上就会鼓一个包。
孕晚期肚子越发大,每个孕妈妈都会期待“卸货”与孩子相见的那一天,那种期待和希望,也是很美好的体验
……

所以孕产其实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我还挺为男性无法体会感到遗憾的。就好像是去了一个游乐场,有个很有特色的项目,门口写了“只限女性”,到了门口的男性,只能听出来的女性说如何如何特别,但是就是无法亲身经历……


2、“我为男人生孩子,男人就是占了便宜”

弱弱说一句,怀有这样观点的女性,内心得多苦毒啊……

首先,生孩子不是“我为男人生孩子”。
孩子不是两个人的吗?
孩子不也叫我一声妈妈吗?
孩子难道不是我所爱的吗?
——那为啥感觉生了个孩子,男人就欠我的了呢?

我觉得这种把男人和女人分裂开来的观点,有点像我初中老师为了防止早恋刻意在男女生之间散播的谣言——反正肯定不是圣经教导。

况且,男人怎么就占了便宜了呢?

现在又不是三妻四妾的时代,大家都是一夫一妻,男女分工不同,所经历的生活也不同——男的不能生孩子,但是也有他们需要承担的部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生病的人,和照顾生病的人,哪个占了哪个的便宜呢?——而且为什么要把人与人这种美好的彼此相爱,相互支持的关系,用“占便宜”来形容呢?(很多人甚至觉得“性”这件事,也是男性占了便宜,真的是挺可怜的。)

而且这种观点再继续深化下去,就变成“当女人的就是不公平,当男人就是占便宜”——因为男人没月经,男人不用生孩子,男人不用承受这些痛苦……所以这种观点的本质就是“当男人比当女人强”。

这是什么观点?这就是重男轻女的观点!——因为做女人太苦了,所以我生个孩子最好生个儿子,这样我孩子就不用经受我这种痛苦了。

再往下深挖,持有这样观点的女性,实际上在表达她们对自己的生活是不满意,也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无力感吧……所以就把情绪发泄在这样的观点上。


3、“大部分男人有了娃以后都是什么都不干!”

我觉得中国男性的育儿参与度可以成为一个社会学的科研课题,但是客观来说,很多女性在一开始,就压根没打算让男性太多参与育儿这件事啊。

圣经上教导我们,两个人结婚,是二人合为一体,与父母分离——但是轮到生孩子,很多妈妈还是第一时间要把外婆、奶奶给叫上。那有了外婆、奶奶,家里又只有一两个孩子,爸爸的工作量确实就是大大减少了不是么……

事实上,我认识的绝大部分三娃四娃的孩子,都是不和老人一起住的。这些家庭的爸爸们,大多都承担了不少家务,也花不少时间陪伴孩子——因为就算有老人,三四个孩子,也超出老人的工作量了。

所以这个话题,与其把它归为“男女性别不公平”,不如还是看看自己的家庭,想一想怎么调整家庭结构,使之更合理——这样可能更实际。


4、“大部分女性都必须为了生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发展”

讲真,看到“牺牲”这个词儿我觉得挺刺眼,咱能不能别动不动就把自己比喻成革命烈士……

我自己生了孩子以后,主动对工作进行了调整——简单来说就是我觉得我要换个不坐班的工作。我觉得有了孩子以后再做坐班的工作请假有点麻烦,孩子三天两头要打针看病幼儿园学校搞各种活动,我觉得灵活工作制的工作会更适合我。

从固定工作制转到灵活工作制,有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里,最明显的是我的工资比本来少了很多,还有就是工作方式的调整。但后来过了几年,一切就渐渐上了正轨。

回过头看,我反而觉得生孩子是让我事业转型的一个契机,如果不是有了孩子,我可能还是不太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到底是怎么样的。

再一次,不论是选择把时间更多放在工作上,还是把时间更多放在家庭上,也都是个人选择,谈不上“牺牲”。做人不可能又要这个又要那个——就算真的什么都有了,一定也还有不满足的地方。


5、“怀孕生产会让女人的身体受到巨大的伤害”

听起来虽然有点道理,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没啥科学依据的……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最开始是不想要孩子的。但是她的妇科系统三天两头出问题,后来医生和她说,她如果不怀孕生个孩子,她这个问题可能反反复复就好不了了,她才痛下决心生了个孩子。

所以看起来,往往是不生孩子更容易有这样那样的疾病,生孩子本身,其实还挺自然的,有点痛,但没有到“折磨”的程度;等恢复好了,也谈不上对身体的“伤害”。

而且为什么要把“生理的疼痛”就等同于“折磨和伤害”呢?这偷换概念本身不就是个逻辑问题吗?

有人拼命工作,每天996甚至007,然而几年后升到了大厂P9级别,一年毛估估200万,虽然头发快没了,但内心感觉甘之若饴;
有人创业独角兽企业,获得了几轮融资,为投资人打工,甚至好几天都不太能合眼(这已经达到了刑讯逼供的痛苦级别了),但是最后公司上市,身价摇身一变十几亿,也觉得一切都值得。
……

所以最关键,还是看自己是怎么看待眼下的痛苦:
这痛苦是不是和自己的目标一致?
这痛苦最终是不是有成就感的经历?

很多妈妈其实是因为带孩子毫无成就感,所以才觉得生养孩子对自己是巨大的折磨和伤害。但是生养孩子实际上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也可以非常有成就感——但这要另开一篇话题,今日就暂表不提吧。


6、“让老婆多次怀孕就是不珍惜老婆的身体”

最后,终于轮到这个话题了。

如果你秉持了上面的种种观点,内心天然地就会对男性有仇视,有嫉妒,有不满,随后可能就很自然地会同意这个苦毒的观点。

这个观点至少有几个问题:

这个观点认为,怀孕是老公能够控制的。不孕不育的夫妻此时大概在苦笑。我们相信孩子都是上帝给的,虽然做好避孕措施,也是有可能有意外的。既然是意外,为什么不是一起面对,而是要“怪罪”在某个人头上呢?

这个观点把老公和老婆在这件事上做了彻底的割裂。但在我的婚姻观念里,夫妻二人是一体的,先生也是很爱妻子的。我感觉杨先生在我怀孕生产的问题上,比我还心疼我。比如之前给孩子喂奶,我是觉得我还可以再多喂喂,但是他觉得看着我都累死了,他就不愿意我受这样的辛苦。

怀孕生产是夫妻两个人共同的决定,岂容其他人说三道四呢?

举两个例子:
如果一个妻子非常想要工作,但是丈夫偏不肯,丈夫认为妻子的工作996,太伤身体,容易猝死——我觉得这个丈夫考虑得也有道理。
反之,如果一个妻子非常想要工作,丈夫也支持,丈夫觉得妻子的工作虽然996,但是工作带给妻子巨大的快乐和成就感,他也愿意多做家务来支持妻子——我觉得这个丈夫也是好丈夫啊!

可见,一个丈夫是不是好丈夫,不在乎他的选择,而在乎他内心的动机。而他内心的动机,他太太岂不是最敏感的人呢?所以如果人家的太太自己都没有不满意,旁观者何必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呢?
  

最后,有个读者给我留言,我觉得说得特别好:

“看見「愛自己」這種流行話術就還蠻好笑的。人能比上帝還愛自己嗎?是不可能的啊!”


图片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基督徒,三宝妈,刑事律师
33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收录于话题 #关于三胎专辑
12

上一篇
杨太太 | “你为什么会生三个孩子?”
阅读 1.3万
分享
收藏
赞144
在看101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俞俊杰
置顶

1
我老婆比我更想怀孕,想要三宝,想要四宝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2
其实老三也是我老公坚持避孕但是我一直挺想要的。当然脑子里想要和真的怀上还是两码事,知道真的怀上还是有点懵。借您的留言推一篇很合乎中道的文章:《决定何时停止生孩子的15个智慧原则》https://mp.weixin.qq.com/s/jJh8tZbPisZYmGQsq7kFNQ

TOP

https://mp.weixin.qq.com/s/5HDWlN_bUPXlzosiebfTXw

杨太太 | 从职业规划所想到的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1周前
图片



一、刚工作那几年

——目标是找到将来的方向



记得我刚刚工作的那会儿,做什么都感觉很不顺。



一开始在律所工作,做的是商事非诉讼。每天大量的工作就是看合同,改合同,还有搜很多犄角旮旯的政策和法律——我那时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但是还是达不到合伙人的要求;另一方面总觉得缺乏大的画面,对自己手头的工作缺乏感觉。



后来去了公司工作,想着不用工作强度这么大了,就混着资历,努力工作,总也能升职的——不料公司里人际关系复杂,升职也不是只看工作绩效,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岗位,对自己的技能培养基本也没有什么积累。



在这样的迷茫中,我一度觉得我这个人是不是不太适合工作,是不是干脆就在家做做全职太太就好了。



这时候,是杨先生很大地鼓励了我。他不反对我工作累了就在家休息休息,也不反对我做全职太太(倒是我爸妈是真的很反对)。但是对于我的工作,他一直相信我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所以他有鼓励我说:



“工作前几年,跳槽很多次,大家都能理解的,你不要害怕也不要沮丧。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你将来想要做的方向——这前几年就是为了试错的。”





二、找到职业方向以后

——目标是努力在专业深耕



后来正好生了老大,我就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也为工作的事情祷告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还是要回到律所,要去做诉讼律师——因为这是我从小的梦想,哪怕不成功,至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我的师父,也是我当时的老板,他是当代中国公认最好的刑事辩护律师之一,就这样开始走上了刑事律师的专业道路。



我对未来的专业方向下定决心以后,连我爸爸都很为我感到高兴。



他也给了我很多鼓励,他觉得我只要坚持,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不过他习惯用比较刻薄的话来表达这样的鼓励,他说:



“你就跟着师傅踏踏实实做100个案子,别说你师傅这么厉害,必然有你能够学习的地方——就算看着对面坐着的检察官么,你也总能出师了。”





三、三十岁以后

——未来走专业还是管理?



前几天看了一个朋友的访谈,有一些启发。那个朋友是北大法学毕业,后来读了MBA,转去了管理岗位。



她认为,一个人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考虑,到底是往专业方向发展,还是往管理方向发展。她因为想要往管理方向发展,所以去读了MBA。



我联想到自己,我自己显然是在三十岁以后,就往专业方向发展了。



我通过一个个刑事案件积累了自己的专业经验,在这个过程里,深刻体会到,刑事案件哪怕再小的案子,如果想要好好做,也是可以找到很好的辩护点的。



做刑事律师,不但刑法和刑诉法专业要过关,还要能够把辩护的话说到蜀黍、检察官、法官的心里去。一样是一页纸的取保候审申请,初级律师写的就是抄抄模板,但是资深律师写的就字字珠玑,走心甚至扎心。



——嗯,就有点像,一样是个小伤口,初级医生缝几针也缝上了,但是资深医生缝得那个细密针脚,就让人惊叹他的专业水准。





四、那些大牛的人

——他们的价值值得被尊重



对于那些在三十岁以后,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并驾齐驱的,比如我们律所的“管理合伙人”,那真的都是很牛的人物。



他们既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能力,又在律所管理上很有一番想法,带领诸多专业人士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这种强大的混合能力最后当然也落实在了收入上,他们的收入和我拉开了好几个档次(哈哈哈)。



然后我就想到了我认识的一些牧师,他们其实也是“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并驾齐驱的:

牧师需要有很强大的专业能力:神学要过关,要读很多很多书,甚至还有很多牧师是会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

牧师也需要有很强大的管理能力:管理一个罪人组成的教会,可比管理一个专业人士组成的公司要困难得多了。



这个问题再往下细想其实也挺有意思。



世界上的人想要往管理学发展,就去学MBA(工商管理硕士)。但是牧师想要往管理学发展,可能还是要回到专业领域。因为神学本身就包含了“教会管理学”。如果一个牧师有正确的教会观,他就能够从圣经中找到正确的教会治理模式。



文章写到这里,我有点为很多牧师的价值被低估感到难过。因为这样一份工作,实在是很值得大家尊重,也是值得高薪的。



——但很多牧师在生活中,只有永恒的盼望,尊重和高薪是一样都没有。





阅读 1.2万

TOP

杨太太 | 让同一家的孩子们可以上同一所学校吧!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昨天








趁着今天“三孩生育政策来了”,想向上海市各位领导,谈一谈我作为妈妈的这个朴素愿望:



让上海同一家的孩子们可以上同一所学校吧!



希望教育部门在“配套支持措施”的时候,能够有关于“孩子入学”具体落地的细则。



欢迎大家帮忙转发。



  





在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分成两种学校: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



然而这两种学校的招生政策,对三宝家庭都极其不友好。



先说说公办学校


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买个房子,把孩子的户口落在里面,这就是“人户一致”,基本就肯定能够保证孩子入学对口的学校了。但是对于三宝家庭就不是这样简单了,因为这个入学规则有个奇怪的限制:“每户限两个孩子”。



我身边有三宝的父母,为了让老三也上同一所学校,被迫在同一个小区买了个二套房,把老三户口挂进去。



——但一般家庭哪有这样土豪?我身边就有三宝妈妈,因为“买不起第二套学区房”,她为这个政策愁眉不展好久了。



所以恳请各位大大可以开放这个政策,而且也不要再限制“每户限三个孩子”:



就算人家生了四个五个,上海物价那么贵,养孩子也要花钱——既然人家也为本市GDP作出了巨大贡献,就让这一家人的孩子都上同一所公立学校,又有何不可呢?



再说说民办学校


我家孩子不上公办学校,上的都是民办学校。对这个问题更是有切肤之痛了。



民办学校原先是通过面试自主招生,但是从去年开始,上海的民办学校全市统一,都是摇号入学。



在这里解释一下,我们家让孩子上民办,是因为家门口就是一个民办学校,孩子可以自己走路上学——反而是对口的公办学校,离我们家的房子很远,走路是走不到的,自行车也是费劲的,基本要开车接送。



但是浦东新区的民办学校摇号竞争真的太过激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三个孩子要摇进同一所民办,那难度简直上青天。



今年我们老三开始上幼儿园,我们没有和老人同住,也没有保姆,现在三个孩子在三所学校上学,都是我们自己接送,早晚简直是噩梦——所以就特别特别希望孩子幼升小、小升初的时候,可以都慢慢合并到同一所民办学校去。



我注意到,民办学校摇号,是有“提前录取”的名额的,现在这些名额是给“教工子女”、“举办者员工子女”的。



我个人大胆建议,希望教育部门能够让民办学校增加一个“兄弟姐妹”提前录取的名额:



在学校决定招生人数时,先内部统计,是否有在读学生的兄弟姐妹也要就读,把这些孩子的就读名额设置成“提前录取”,让二胎三胎的父母吃颗定心丸,免于奔波接送之苦。


在读孩子的兄弟姐妹过于多,甚至超过了该校的招生名额(按照现实情况来说,其实根本不可能),那就可以按照家庭孩子的人数决定批次,三宝优先,二宝随后就剩余名额进行摇号——这也是鼓励大家生育三胎的好政策。
  

我自己以前在国外读书,国外的很多私立学校不但有优先录取“兄弟姐妹”的传统,而且还有"Sibling Discount"——就是给多子女家庭的学费打折。二胎学费打98折,三胎学费打95折——虽然钱也不多,但也是学校为社会鼓励生育所作的一份贡献。



(但是这个也就是给各位领导大大们参考一下——作为三宝妈妈来说,我完全不指望民办学校打折——能把孩子们都送进同一所学校,我已经很高兴了……)









根据《2021年全球财富和高端生活报告》,上海的物价已经超越东京、香港,上升到全球第一。



不论其他地区是什么情况,我相信在上海这座城市生三胎的家庭,都不是那种“穷极随便生”的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多子女家庭能够自己付出,好好教育孩子,这是国家之福啊!



就我们家庭来说,杨先生和我,都是出生在上海,长大在上海的土著上海人。三个孩子都上民办学校,每年孩子们的学费就是我们家最大的一笔支出……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拼命?



——因为我们小时候,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他们花了很多钱,让我们上民办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所以今天我们也是本着如此的理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最好的提供给我们的孩子们。



综上,作为一个上海本地三宝妈妈,让同一家的孩子们从小到大,上同一所学校,大的带小的,自己去上学,这就是做妈妈最朴素的愿望,这也是三宝家庭最最迫切需要的最最接地气的政策。



也恳请上海教育部门可以配合中央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再次感谢!





PS:



一直知道三宝政策迟早要落地,但今天国家真的开放三胎的时候,还是很不争气地激动得掉了几滴眼泪。



三宝妈妈一直被各种污名化,其实我们只是意外有了孩子,尊重孩子也是一条生命,就把孩子生下来了,仅此而已。




图片

阅读 1.7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DsWgT1szJnWQDm9kGXpycQ

杨太太 | 如果给生活打分只能打B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1-12-29 19:34
图片


——本文写于2021年孕晚期



杨先生和我同岁,今年36。我们有三个孩子,老四也快出生了。我们都出生长大在上海,杨先生在证券公司工作,我是一个刑事律师。

我们没有和父母同住,也没有全职保姆。每天自己接送孩子,自己烧饭,自己做家务。

我们原本有个负责清洁的钟点工阿姨,每天来两个小时,但她已经回老家了一段时间——她的媳妇要生孩子了,她回去照顾媳妇,不知道过完年能不能回来。

杨先生和我也在考虑,是不是要临时再请一个阿姨,但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心。这个钟点工阿姨在我们家做了十几年,让我找个新的阿姨,把家里的事情重头教起,还要担心阿姨手脚是否干净,感觉实在是没有勇气。

于是最近的家务就由我和杨先生一起来完成,所幸周末的时候老大和老二也愿意帮忙一起整理。




我的工作也有蛮多挑战,手上大部分的案子都不是很顺,在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的时候,也常常让我感觉很受挫。

因为怀孕,我接案子变得非常谨慎,很多原本可以做的案子,都推掉了。这极大影响了我们家庭的收入。今年有好几个月,我都在问杨先生,我们家的钱到底够不够用,到底够不够用。直到这个月,我才终于算清楚,存款可以用到春节,春节以后就看天吃饭了。

我们家最近还在装修,虽然我好尽力,但装修的过程中,施工、设计、第三方,还是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和疏忽,每次遇见这样的事情,也很容易让人抓狂和炸毛。




孩子们最近也让人一言难尽。

老大常常会忘记这个那个。她有一双很好的攀岩鞋,刚买就掉了。好不容易找到了,过了三天,竟然又掉了……

老二已经连续一个礼拜没有记备忘录。老师说某个周一要默写生字,我特地选在礼拜天晚上,花了大半个小时帮他全部都默写了一遍,但是他第二天竟然还是错了三四个……“圆珠笔”明明前一天晚上还会写的,不知道为什么第二天默写的时候就不会了……

老三明明已经四岁了,也很会讲话。但是不知为何,她的叛逆期从两岁到现在,几乎都没有好转。吃饭有2/3的时间还要她爸爸喂饭,半夜里也会忽然跑到我们房间来……




哦,对了,我还在怀孕。耻骨分离,晚上翻身很疼。走路时间稍微长一点,也疼。我最讨厌的事,就是孕后期,因为膀胱被积压,每天晚上都会被迫醒来,上很多次厕所——这样的事如今每天在发生。

于是,在某一天晚上,孩子们都睡了我才出门,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情绪崩溃了。

杨先生打电话给我,问我怎么还不回来呢?我回答他,我就在楼下,我想一个人坐在车子里哭一会。




那天出门前其实和杨先生还有点小口角,我已经忘记是什么事情了,反正他态度不太好。但是我情绪崩溃,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也在电话里告诉他,我不是在生他的气,我坐一会就会上去的。

但是过了一会,杨先生还是下来找我,让我上楼去。

我们两个在家里的沙发上面面相觑了五分钟。

他说:“今天前面我态度不太好,对不起。”

我说:“没关系。我大概是产前抑郁发作了,和你没啥关系。”

然后我和他说了最重要的几件让我感到崩溃的事,装修、孩子、工作……它们都好像都挤在了一起,我觉得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对面生活还是充满了无力感。

杨先生听完,他开始讲话了。




杨先生先从我们的孩子说起:

“我真的觉得,我们的孩子们都是很好的孩子。你把老大教得很好,她做作业我们从来不需要操心,看她每天就自己把任务一点点完成,我都觉得很欣慰。你再看老二,他虽然什么都慢,但是他很快乐,很享受学习,而且他做事很认真。他写字的时候,一笔一划,真的很用心。老三也是精灵古怪,可爱极了。”

他的结论是:

“所以你不要很担心孩子的事。你每周该门训的门训,该出门就出门。不然孩子不出问题,你就要出问题了。”

然后他说到我们家装修的事:

“你沮丧的那些问题,我都觉得还好。我们的新房子,不会差的。新房子有很多给孩子活动的空间,他们住过去以后,一定都会很喜欢的。”

最后他说了一段让我很感动的话:

“你看,我们的孩子考试常常考B,但是这个分数不代表什么,他们是很好的孩子。

如果给我们现在的生活打分,可能也只能打个B,但是我们的日子实际上是很好的。

你比我结婚前能够想象到的最好的老婆,还要好上很多很多,我对我们的生活已经很满意了。

……我呢……是不是还没有达到你原来想象中的好老公的标准,我也会继续努力的。”

我一边擦眼泪一边想,我回答他:“不是这样的,你比我想象中的好老公的样子,也要更好一些的。”

然后我们都笑了。我们一起做了祷告,一起感谢神。我还意识到,不管孩子的作业到底有多忙,我们还是要每天坚持家庭敬拜,也要坚持带他们读经。




那天杨先生真的很累,我们到卧室的时候,他还想继续安慰我,但是只说了一句:“看你这样子我真的很心疼……”然后他就秒睡了。

他的话激励了我很长时间,让我在遇见困难的时候,重新再思考生活的本质。透过那些困难,看到在困难背后仍然在掌权的神,就明白即便给生活打分只能打B,我们的生活也仍然是好得无比。

TOP

https://mp.weixin.qq.com/s/xopdynY9qEmoK8fA3slTjA

杨太太 | 记孕期的一件小事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1-12-30 14:02
图片


——本文写于2021年孕晚期

杨先生和我同岁,有四个孩子。我俩都出生长大在上海,杨先生在证券公司工作,我是一个刑事律师。

我们没有和父母同住,也没有全职保姆。每天自己接送孩子,自己烧饭,自己做家务。

原本有个负责清洁的钟点工阿姨,每天来两个小时,但她已经回老家了一段时间——她的媳妇生孩子了,她回去照顾媳妇,不知道过完年能不能回来。


本文写于怀老四的孕晚期,现在老四已经平安出生了。


记孕期的一件小事



上个月,杨先生去同学聚会。我弄完孩子,把家里稍微收拾了一下,坐在沙发上等他回家。我一直没打他电话,怕扫他兴,但是到了晚上12:30,还不见他回,我忍不住给他打了电话,问问他什么时候回来。

他说他们在玩一个很好玩的游戏,还没结束,还要稍微再玩一会。

我说好的,然后就挂了电话。

其实那天我挺累的,因为杨先生不在,我一个人要弄三个孩子,纵然孩子们是很乖,但帮这个拿一下衣服,帮那个收一下玩具,其实也挺辛苦的。




我觉得这个场景挺熟悉的。我记得我第一次怀孕的时候,杨先生也是出去同学聚会,每次他同学聚会都会到很晚,我打电话给他,让他早点回家,可是他还是搞到一两点才回来。然后我当场就发脾气了。

我说我怀孕了,本来就要早睡。你这么晚回来,我怎么睡呢?杨先生也不甘示弱,他觉得等我生了孩子,他就没什么机会出去玩了,所以他现在要多出去玩一玩,这样孩子出生以后他才可以专心照顾我。

我当时就更生气了,我觉得他这是什么歪理邪说。为了这件事,我们大吵一架。我觉得他不负责,没担当,根本没做好当爸爸的准备。

他也很委屈,他觉得他结婚以后已经出去少玩很多了,牺牲很大了,我就是看不得他和他朋友出去玩。




后来这件事发生了一次又一次,我说你出去玩不要紧,但是说好的时间要回家啊!有去有还,再去不难,对不对。

杨先生也被我说烦了,为了平复我的心情,他多少也会和我道歉,我发了脾气以后,他也会消停一阵,然后每次要和朋友出去聚会,就好像需要我批准一样战战兢兢。好不容易盼到我心情好允许他去参加,他好像放飞自我的小鸟,每次聚会完了又是很晚回家。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老二出生前一个月,他的一个同学也是多年好友过生日,喊他出去玩,又是玩到很晚才回家。

在他回家之前,我好像是已经打电话给他的一圈同学。他大部分的朋友都很识趣,有的还帮我骂骂这个同学——我怀孕九个月了,还是个火药包脾气,估计也只有这个神经大条的同学还敢叫杨先生出来玩。

等到杨先生半夜回来,我的爆脾气再也压不住了,我觉得冲他爆发已经不能缓解我的怒气了。于是我半夜里直接开车冲到他朋友家,进门就砸了他家一盏灯,然后我甩门就走了。看着我九个月的大肚子,这个朋友也无可奈何,就是气得后来好几年都没理我。(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真是好野蛮啊,但是当时气头上来了,情况真的就是这样子……)




这些事都宛若眼前,但是我如今的心情竟大不相同。

我弄完三个孩子,虽然很累,但是心里却在想,杨先生难得出去一次,遇见老同学,还能谈得来,还能玩得开心,实在是太好了。他这几年照顾我们很辛苦,也确实出去玩得不多,难得一次,应该要尽兴一些。

然后我还想到,如果今天是我出去玩,也是这个游戏,我估计我自己也要忍不住玩到两点。想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我发现我过去还挺双标的。对自己,就是“难得出去,想玩就玩”;对杨先生,则是“严格要求,到点回家”。

我坐在沙发上,回忆这些事,惊叹过了这些年,我自己的想法竟然完全改变了!我想,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教会给了我们正确的教导,弟兄姐妹一直陪伴着我们,长老夫妇还帮我们做了好多好多次的婚姻辅导。

我意识到了这点,当即就向神感恩。




想到他估计还要有一会才能到家,我打算先洗澡睡觉了。但是人懒洋洋地窝在沙发上,就想再窝一下,再窝一下。

结果我还没从沙发上起来,杨先生竟然已经到家了。

“咦,你不是说要过一会再回来吗?我还以为你要玩到2点钟呢?你们提前结束了?”

杨先生显然是赶回来的,气都有点喘:

“他们还在玩儿呢。我接到你电话,不知道为啥,就一点玩的心思也没有了。所以我就回来了。”

“啊,我没有催你的意思呀,你蛮好多玩一会的。你难得出去,应该要玩得尽兴些。”

“不,你一个人在家,我放心不下。我也累了,就想回来了。”

后来那天晚上我们还聊了挺多有的没的,他和我说说他同学聚会的见闻,朋友们的近况。我也和他分享了我的看见,就是我发现我和他的关系,我们的生命状态,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我们两个人,竟然都会先为对方着想了——这是多么值得感恩的一件事。




其实就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但是给我蛮大鼓励。一个人要改变,那是多难的事啊!

但因为看到杨先生的生命,自己的生命,在这些年里发生的不可思议的改变,就让我越发确信地知道,我们现在所信的,的的确确是真实的。

TOP

https://mp.weixin.qq.com/s/uzy4KutRh5wNjoYE6iDEFA

关于杨太太 2022.1.1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1-03 00:00




本文最初写于2015年,2018年更新了一版。然而祂的作为奇妙可畏,这几年又发生了好多事,于是想在2022年年头,再次续写这个见证。





我1985年生,2004年决志,2007年6月受洗。

年轻时候的日子乏善可陈,小时候人有点小聪明,读书也不用功,随便就考了个大学,又侥幸念了个硕士,人生太顺风顺水,就以为凡事靠自己就好了,所以“信主”前几年的时候,我和周围很多人一样,几乎不读经,也几乎不去教会。

图片

那时候我已经经历了好几次神迹:我有经历过脑震荡、车祸无虞,有若干通过考试的“锦鲤体质”经历——甚至我最初信主,也是因为神迹。但是这些神迹奇事,结果只是让我“相信有造物主”,却没有给我带来“生命的改变”。

直到我从伦敦政经硕士毕业,金融危机找工作一样撞得头破血流,司法考试第一年一样没有通过,和杨先生结婚以后一样有各种矛盾,遭遇婆媳问题一样不知道怎么解决,自己爹妈也一样对我各种不满……我感觉自己过去的计划统统落空了,这才开始学着在我的信仰里汲取力量,我开始查经,开始尝试去教会。
见 #个人见证专辑




2009年8月,我和杨先生领证结婚。杨先生和我同岁,他在婚礼前三个月他决志信主,可直到2013年他才愿意受洗。那些年里,我们会和别人说“我们信主”,但除此以外,我们俩就和一对不信的夫妻没任何不同。

2011年10月,我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七斤二,顺产。

图片


第一次做妈妈,我生完孩子就辞职在家,力求尽善尽美,坚持纯母乳喂养,每天晚上给孩子喂三四次夜奶。严重的掌控欲加上严重的睡眠不足,直接导致我得了严重的产后抑郁,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2年。
见 #备孕妈妈和新手妈妈专辑

那时候我们已经不似刚结婚的时候动不动就大吵大闹,但几乎每个星期也仍会斗嘴吵架。为了避免重复吵架,有很多事情我们两个人就避而不谈。比如婆媳关系,比如家庭经济,这些都是要极力避免的话题。
见 #父母婆媳专辑

虽然我们有好多事情都无法深谈,我们两个人也没有把钱存在一起,但生活表面看起来竟也还算不错。我们也常和朋友一起聚会,几乎每年都会出国深度游一两次。如果不是发生后来的事,可能我们也就这样糊里糊涂过下去,还自以为婚姻实际上就是这样子凑合:心底深处是有感情,可也彼此暗含苦毒。

其实那时候我对我们信仰的一些教导已经非常熟悉,可是那时候些话对我来说就是左耳进右耳出的书面理论而已。
  



2012年8月,我左边输卵管宫外孕,因为发现时输卵管已经破裂,急性大出血,来不及保守治疗,去的那家医院医疗设施有限,也做不了微创手术,于是当天就紧急剖腹切除了全部的左边输卵管。

(前方高能,下图可能引起不适……)

图片

2012年12月,从这次宫外孕手术中恢复的我,为了更好兼顾家庭,决定去找份不用强制坐班的工作,重新回到职场。机缘巧合之下,我获得了加入现在的律师团队的机会。

团队老大是当代最知名的刑事律师之一,也是一位主内弟兄。我从律师助理做起,他手把手教我办案,允许不用一天八小时坐班……所以当时我就很清楚,得到这份工作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有能力,现在回头看,更满满都是恩典。
见《我的基督徒老板》




2013年4月,清明节,我再次被确诊得宫外孕,这一次是右侧输卵管。当时感觉十分绝望,转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几次B超,都被告知确诊无误。医生建议我如果想要二胎,就应把右侧输卵管也割掉,直接做试管婴儿(不然会造成一个胚胎正常受孕一个胚胎宫外孕的危险)。我也差点就同意了这个方案。

但因为清明节手术医生放假,我决定在手术前找一个老传道人聊聊。当我把各种纠结,各种郁闷,各种不愉快统统地倒了出来以后,老传道得出的结论居然是,他觉得我最大的问题是“不交托”。

这一针见血的洞见,让我看到了我想要掌控全局,甚至掌控我要生孩子的这件事的无知和愚昧。那天我整个人好像翻新了一样,我第一次鼓起勇气真正决定,完全把这件事全然交托。

结果等放假结束,验血单拿出来一看,我的HCG值清明节几天里急速下降。B超复查发现输卵管的包块也没有了——我的宫外孕就在几天里,自己消亡了。医生说,虽然不用手术,但至于以后能不能再自然受孕,是要看老天的——啊,医生居然和我这样说!

对了,也就是在那一年清明节,杨先生受洗了。




2013年6月,我家发生了火灾。

那天清晨,杨先生被烟呛醒,把我叫醒,一开卧室门,家里已经浓烟四起,伸手看不见了。我冲出门找走廊里的灭火器,物业居然刚好在那个星期把灭火器收走了。然后我们抱着孩子冲出来,打了119灭火电话。消防队到了以后,发现物业公司为了节约水费竟然把消防水闸的总闸关闭了。等消防队从千米外的小区门口接水,再来灭火,火已经烧了一个小时。家里烧得精精光,还殃及了楼上楼下好几户邻居。

图片
图片

我再进家门的时候,连家电,装修,带衣服,首饰,一百万就这样烧掉了。——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每每想起来的时候,还是会流眼泪。我想得到我家里的所有摆放的小东西。我们给小朋友买的玩具,我拼的拼图,我种的花,养的金鱼,我从日本带回来的贝壳,从欧洲各地带回来的小石头。我结婚时候婆婆送的钻戒,耳钉,小朋友满月大家送的各种礼物,我新买的PS3,还有件我很喜欢的BURBERRY大衣,我就挂在门口没有拿……忽然就都不见了。

图片
图片

那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授薪律师,入职也就几个月,其实面对我这样家里的多事儿的员工,老板是大可以贴我一个月工资就让我回家的。但这位老板他真实地活出了生命的见证,他不但没有把我赶走,给我涨了工资,还给了我一大笔钱。




在那段最困难的时间里,我的师兄、律所、教会、甚至是不太熟悉的弟兄姐妹,都给了我很多帮助。但火灾之后,更糟糕的各种问题仍然接踵而至。我们每天面对和父母同住的压力,不适应新环境的哭闹的孩子……

杨先生原本脾气很好,可是那段时间,他也把脾气统统发了出来了;我也在那时才知道,过去很多时候,原来是他让着我罢了,原来我们夫妻之间存在那么多无法沟通的问题。
见 #接纳丈夫专辑

我每天醒过来,都很希望眼前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噩梦,醒了就发现还是原来的生活。或者就好像打游戏那样,打坏了我可以放弃这个进度,读档,重来——可是醒来还是要咬牙切齿地继续面对生活困境。
见 #家事实务专辑

我教会的两个年长的姊妹,在那段时间陪我煲了不少电话粥。除了安慰,她们都传达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给我,就是我没有办法改变现状,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信仰才是。

最后我做了一个决定,我告诉他,即使他永远都现在的状态,我也不打算和他离婚,我仍然会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即使没有回报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不单单是为了他而做,我知道我这样做,必有财宝积攒在天上。

火灾大概几个月以后,我们真正开始感恩,虽然火灾真的损失很大,但是我们两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艰难地开始学习建立真正的合一关系。从前我们即使不吵架,好像也只是互相迁就,他很少和我袒露他很多真正的想法。在很多时候,因为担心我生气,他还会撒撒小谎。和很多夫妻一样,以前看起来我们还挺好,实际上暗礁埋伏,彼此的关系根本经不起大的考验,如果我们两个人按照本来的轨迹走下去,各种事情都可能成为我们最终分道扬镳的导火索。

从那时候起,我也开始渐渐明白一个真理:丈夫并不能够足够刚强成为一个女人今生的依靠,但是解决方案并不是离婚或者另找,而是做丈夫的帮助者,把对丈夫的指望,移到造物主身上。
见 #夫妻关系专辑




2013年8月,团队要去台湾团队建设。老板让我们带着家属,把机票住宿费都付了。但是去当地还是要花一笔钱,我们也不好意思开口。不料居然在临行前几天,吃饭的时候刮发票得了一万元,去税后还有八千元。这件事在当时也给了我很多鼓励,知道谁才是我们的供应者。

图片

2013年10月,切除了一侧输卵管,另一侧输卵管刚经历宫外孕的我,竟然又怀孕了。初诊又是高度怀疑宫外孕。但最终,什么事也没有。

2014年5月,我家老二出生,七斤九两的大胖小子。

图片

2015年1月,我想着把自己写的文章搜集起来方便分享,就建了个公众号,然后顺手发了第一篇文章。最初开公号,也没什么目的想法,那时写了很多愚妄的文章,以至于当时写的文章现在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后来渐渐搞明白,我是想要“作见证”。

因为常常写写停停,有读者说这公众号搞得好像美剧一样。杨先生一直鼓励我要单纯写作,所以我们就一直没有收赏赞,也没有接广告。愿读者看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对他们也能够有所帮助。

2016年年初,两个孩子日渐长大,我和杨先生的关系不断翻新,工作上日渐精进,收入也逐年提高,刚好也有一个契机,我们就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第一套房。 买房的时候有个故事,在这件事里,我了解了,我自以为自己的眼光比他要长远,但杨先生的决定有主为他兜底。若是我非要坚持自己的意思,很可能结果是全家都吃了大亏。
见 #思考顺服系列

2016年8月,我查出包块疑似肝癌。因为一直无法确诊,所以做了一系列的检查:B超、CT、磁共振、增强CT……这个不断升级的检查过程让我很煎熬,甚至直到最终医生也没有给一个特别明白的结论。在这个过程里,我思考了很多生死的意义。
见 #杨太太牌鸡汤专辑

图片




2017年1月,老板说,他要脱产去读神学院了,当时这意味着我的案源和收入都不会再稳定了。随后没几天,我又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仿佛把这困难又加倍升级了一番。
见 #职场日记专辑

2017年5-7月,作为首位入选英国大律师公会中国律师培训项目的刑事律师,我大了个肚子,赴英国伦敦,在最好的刑事大律师行,跟着一位顶级的QC导师见习了两个月。这个项目对我意义重大,不但因为很多专业上的帮助,还因为这年距离2007年我第一次去英国,刚好是10年。
见 #旅行见闻专辑

2017年8月,上海修改了生三胎的社会抚养费标准。当时的社会抚养费仍然是压在心头的一个重担,但这个标准修改就在老三出生前夕,感觉仿佛是给我们预备了一个大礼。

2017年9月,我们家老三出生。七斤五两,是个女儿。老三的出生给我带来了很多治愈。至今为止,老三也仍是家里最古灵精怪的那个。
见 #关于三胎专辑

图片



2018年1月,我重新回去上班。我们的经济状况也大有改观。钱虽然不多,但总是够用。以前老板在,虽然我也知道我的收入是“那一位”给的,但因为既是“那一位”给的也是老板给的,很多时候我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那一位”慷慨,还是老板慷慨——现在终于验证了,真的是“那一位”给的。
见 #和钱有关的事

2018年12月,我的申请获批,升级成为了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合伙人。
见 #刑事律师的唧唧歪歪专辑

2019年2月,我们开始尝试一些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这样说,在这一年里,所有形式的教育,我们几乎都尝试了一遍。也受益于此,这一年里我们竟然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出去旅行了四次——即便淘到了非常便宜的机票,当时我们还是觉得有点奢侈,但因着2020年开始的疫情,旅行变得遥不可及,现在回头竟有庆幸之感。
见 #信仰教育专辑

2019年9月,我第一次访问蜜桔教会。最初是因为认识了一位浸信会弟兄,我们在分享教育实践之余,也会聊信仰基要。他颠覆了我过去许多错误的观念,我的教会观也得到了归正。杨先生也恰好提议换教会的事,最终我们决定要委身一间坚持古老福音,凡事规规矩矩按次序行的浸信会。
见 #蜜桔观察日记

2019年11月,我和杨先生正式转会,加入了现在所在的这间蜜桔教会。可以说,我们的信仰在加入蜜桔教会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我们的属灵生命,也在教会的关怀下,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有意思的事是,我们原来教会的长老夫妇,因着我们换教会也作了很多反思,最终竟也决定对教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哇,这真是当初完全想不到的事!
见 #蜜桔见证系列

2020年1月,我们刚刚旅游回来,疫情就来了。因为之前的一些实践,疫情期间我们家孩子的教育反而完全没有受影响。但这一年我意外怀孕又两次胎停流产,杨先生最终还是决定让老大和老二转学。原本有很多担心,但实际上经历了很多恩典,孩子们也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见 #孩子学习专辑

2021年6月,三胎合法了,社会抚养费也取消了,这也让我大大感恩。这一年因为意外怀了老四,我推掉了不少案子。为了更好照顾四个孩子,我们换了一辆七人座的商务车,并打算把房子换到老大老二的学校边上,让他们可以步行上学。在产检时,我们就知道了老四有一些先天上的小问题,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见 #孕晚期日记专辑

2021年12月,老四出生,七斤七两,是个漂亮的小姑娘。

图片


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起看了一部电影,看完以后我们还聊了很多开心的话题。我发现我和杨先生现在的感情甜蜜远胜恋爱时,彼此还多了很多体恤和默契。

如果结婚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以后我们要有四个孩子,我和杨先生大概率会原地分手,落荒而逃——感觉生四个孩子这种都是只有爷爷奶奶那辈才会有的事儿。但是我们却被一步步带领走到这里,超过我们的所思所想。




想到结婚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抱着“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信条的人,现在竟然也时不时会为永恒打算了。

哪怕一直到现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挫折,我也常常彷徨,不知道前路在何方。杨先生和我还是有一身的毛病有待解决,我们在生活中也仍然有各种软弱。

但是一路走来,我很感恩,通过这些日记,就看到祂在我们一家人身上所行的大能,看到祂的心意都是好的。

我感恩祂一直没有放弃我们,祂用大能的手托住我们一家,让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经历这一大堆的事,好过我们糊里糊涂到老了才幡然醒悟。




图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Ia5tgXcRBpcuk_74P2wWIg

杨太太 | 阿姨是阻碍老公进步的绊脚石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1-06 11:15

图片

杨先生和我同岁,有四个孩子。我俩都出生长大在上海,杨先生在证券公司工作,我是一个刑事律师。

我们没有和父母同住,也没有全职保姆。每天自己接送孩子,自己烧饭,自己做家务。

我们原本有个负责清洁的钟点工阿姨,每天来两个小时,但她已经回老家了一段时间——她的媳妇生孩子了,她回去照顾媳妇,不知道过完年能不能回来。

本文写于怀老四的孕晚期。
(现在老四已经平安出生了,是个七斤七的漂亮姑娘。)


阿姨是阻碍老公进步的绊脚石



前几天我和我的姐妹感慨:杨先生最近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结果姐妹提醒我:“这是你近期第N次夸奖你老公了……”

啊,她不说我竟然还没注意。

所以我就开始思索,为什么我现在看杨先生是这样顺眼?

瞬间我就总结出了结论:因为阿姨走了。

结论有点滑稽……所以要细细说。




鉴于钟点工阿姨已经走了一段时间,我们家里也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

过去阿姨每天擦擦灰;
——现在没人擦了,家里那个灰大得呀。
过去阿姨每天会帮我们把洗衣机里的衣服拿出来放好;
——现在这些工作都是杨先生在做,我每天看到他的时候,感觉他都在叠衣服。
过去我们会把碗筷放在洗碗机洗掉,但是阿姨会帮我们把碗筷都归置原位。
——现在缺乏了这个步骤,我们常常也顾不上,于是孩子们现在都直接从洗碗机里拿杯子喝水了……

(更多悲惨的细节还可见《如果给生活打分只能打B》一文)

但是我们俩在这艰苦奋斗的环境里,关系竟然越来越好了。




原本阿姨在的时候,虽然阿姨每天只来两小时,但是阿姨在我们家干了十多年,她总是可以很好利用这两个小时,让我们回到家里,觉得家里光洁如新。

但是在这个光洁如新下面,其实有很多问题。比如说,阿姨其实是不收拾玩具的,她会把玩具都放在某个筐里,看起来是很干净,但实际上日后还是要靠我来整理的。

又比如,很多事阿姨其实不会主动做。有时候阿姨把衣服被套放烘干机,她就走了。但是第二天一早老三回幼儿园要把被子带去,那么到了晚上,杨先生就会自己把老三的被子重新装在被套里,第二天带去。

在这种情况下,看起来阿姨是分担了我们很多家务,但是实际上,就造成了我和杨先生彼此严重低估了对方的家务工作量:

我辛苦分类玩具,但由于不是那种一眼可见的成效,杨先生很容易产生错觉,好像是阿姨整理的。
杨先生辛苦叠被子,但由于家里洗衣服基本是阿姨弄的,我也很容易产生错觉,感觉这些事情平时都是阿姨做的。

然后我们吵架的时候就会互相指责,觉得对方在家里什么都没干。




如今阿姨走了,家里的家务就直接两分了:

不是我做的,就是杨先生做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先生觉得我很辛苦:

因为我孕晚期晚上睡不好,但是白天还要上班,新房子在装修,我每天跑工地买建材,晚上回来弄小朋友的作业,看孩子练琴,有时候弄完孩子还要加班,然后如果我体力还行,我还会稍微把家里收拾一下。

为了减少我的工作量,杨先生会尽一切可能多做一些家务,我看在眼里,觉得他比我更辛苦:

因为我不做的事情都是他来做啊!他买菜烧饭,收拾碗筷,擦擦弄弄,换猫砂,清理仓鼠窝,还有把家里的衣服洗洗烘干——家里五口人,我们的洗衣机几乎是24小时在运转。

为了让我更多休息,最近这段时间,我发现他还主动开始陪孩子做作业,讲题,甚至陪着练琴。他今天和我分享说,他发现:“如果帮儿子把他练琴的视频拍下来再回播,儿子会自我纠正,练琴的效率会提高。”

——我当时就被他的有心打动了,一个音盲居然能陪孩子练琴,还陪出了心得!
  



在共同做家务的过程中,我们还达成了很多共识。

我过去就和他说,我觉得以后搬到新家以后,要让孩子们自己洗收自己的衣服。杨先生当场否决了这个建议,他觉得毫无必要。
但是现在他每天收拾大量的衣服,他自己和我说,他觉得搬家以后,就得给孩子们做这方面的规矩了。他甚至比我想到了更多细节,比如给三个孩子一人买个衣柜,方便他们自我整理等等。

还比如,我之前和他说,老三用的尿盆有点脏了,洗不干净了,有点恶心,我想换一个新的。但是杨先生当时就觉得,这些东西用用就是会旧的,没坏就不需要换啊。
然而阿姨走了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他开始处理尿盆事务了,上周他主动和我提议:“那个尿盆我不想要了,洗不干净实在是太恶心了。”我哈哈大笑:“你终于想开了,其实那个尿盆买来没多少钱。我们就扔了买个新的吧!”

还有,原来杨先生很反对买扫地机器人的。我们很多年前,家里有用过,但他觉得扫地机器人太吵了,且没有阿姨扫得干净,就把那个机器送我妈妈了。
但阿姨走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也被我们家的猫毛和灰尘震惊了。双十一的时候,他同意再买个扫地机器人回来试试。某一日我们全家出门,扫地机器人把家里扫得干干净净,晚上他和我说:“谢谢你买了扫地机器人,家里弄干净舒服多了。”




除了上述变化,杨先生最近还迷上了体育运动。

很有意思的事是,原来家里有阿姨在打扫,他家务少,可每天都病恹恹的。

有时候周末白天我们都在家,阿姨在那里卖力清扫,我在陪孩子,就看他窝在沙发里打游戏,我无名之火一下子就蹭上来了。

(嗯,就是一种心态不平衡,凭啥我干活你就能打游戏。)

但是现在呢,阿姨不在了,他最近的周末白天完全没时间打游戏,我们两个人在家里都是多线程工作:一边理房间,一边监督孩子做作业;一边打包搬家物品,一边看孩子练琴……等等。

照道理他应该累得半死不活,但他整个人反而振奋了。他和我说,他觉得他要好好锻炼身体,这样宝宝出生以后,他才有精力照顾我们。所以他现在一周两次去健身房,还去打球两天——原本是想着可以和儿子培养共同的爱好,现在比儿子打球打得还勤快。

我对杨先生锻炼身体这件事十分支持。而且我看他每天腰酸腿疼竟然还能坚持下来,也是由衷佩服。

而杨先生呢,他觉得他晚上去打球我就要独自照顾家里,所以他每次出门前总是和我说:“桌上的碗你不要收,你弄孩子已经很辛苦,还是要多休息,那些留着我回来会收的。”




在这种气氛下,我们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体谅的氛围达到顶峰……

因为觉得对方很辛苦,自己就很希望为对方多做一点什么。

哦,对了,还想到一件小事。

有一天,杨先生烧了好几个菜,结果我回家一个都没吃。我自己十分内疚,感觉浪费了他的心血,但是杨先生一点不怪我,反而十分担心我的胃口。

那天晚上,杨先生向我仔细问询了我没有胃口的原因,随后他第二天开始就改进了菜单。又过了一阵子,他和我说:“我观察下来,发现你喜欢吃‘叶子菜’。”

我不明所以,什么叫“叶子菜”?他说就是那些带叶子的蔬菜,比如青菜啊,豌豆苗啊什么的。我哈哈大笑,蔬菜不都带叶子嘛!

他说,不是的,他看我吃西蓝花那些,胃口就不如吃“叶子菜”吃得香。我细细想来,还真是这样!

忽然就很被杨先生的细心所感动——因为他竟然每天都在细致观察我,甚至比我还知道我自己喜欢吃什么。



  
文章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阿姨走了可能只是一个契机,让我有机会可以看到杨先生的变化。显然,杨先生的变化之大,肯定是不能用“阿姨走了”这个原因概括之的。

我想,一方面是教会正确的教导,一方面也离不开弟兄姐妹为我们的代祷。还有一方面,或许这是上帝对他的预备——毕竟要做四宝爸了,上帝可能就让他直接LEVEL UP了。想到这里,最近我每天都在感恩中入睡。

……一篇说家事的文章,最后变成了大型撒狗粮现场,也是有点始料未及……哈哈哈哈。但是我说得都是真的。

感谢神。

TOP

https://mp.weixin.qq.com/s/0r7bidSz0JcO4YPZ7iCU7A
杨太太 | 没有选择时的选择,无路可走处的出路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1-23 19:20
图片







刚结婚的时候,我和杨先生常常吵架,及至有了第一个孩子,就生出了一种“无路可走”的绝望:

离婚吧,感觉有长辈和社会的压力,也连累无辜的孩子。

不离婚吧,眼前这个人三观不合,话不投机,无法想象一辈子都在这样的婚姻里。



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自我探索的头脑风暴中,常常最后就觉得,还是得离婚。



对,就好像没有其他选择了,就只能这样了。然而不论怎样选,都还是觉得心里不舒服——上海话叫这样的感觉“挖塞”,就是好像胸口堵住,说不出的难受,就是那种无法直抒也无法下咽的意难平。









旧约里也有一个让我意难平的故事,是以色列始祖雅各娶妻的事。



雅各的父亲让他去哈兰地,在他舅舅拉班的女儿中娶一女为妻。拉班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利亚,小的叫拉结。雅各对拉结一见钟情,因为利亚的眼睛没有神气,拉结却生得美貌俊秀。



但由于雅各出来的时候有点逃难的意思,他骗了他哥哥的长子的名分,他哥哥想杀他,所以他双手空空而出,也没有带聘礼之类的礼物。于是他主动提出,他为了娶拉结,愿意为拉班做工白干七年。书上的原话是:“他因为深爱拉结,就看这七年如同几天。”



七年到了以后,他迫不及待地和他舅舅提出要娶拉结。拉班摆设筵席,请齐了那地方的众人,但是到了晚上,拉班却将大女儿利亚送来给雅各。雅各大概是喝醉酒了,就与利亚同房,到了早上才发现枕边竟然是利亚。



雅各质问他的舅舅向他做的是什么事,为什么欺哄他。他舅舅说,他们这个地方的规矩是大女儿还没出嫁,不能先嫁小女儿。如果要娶小女儿,那就再干七年。雅各为了娶拉结,就答应了。他也与拉结同房,并且爱拉结胜过爱利亚,于是又服侍了拉班七年。



就这样,雅各最终娶了两个妻子,这也是他人生后半程里很多很多的悲剧的开始。









以前读这个故事,我几乎可以脑补很多很多的细节:

比如雅各长途跋涉,刚到亚兰地,竟然就在井边巧遇拉结的那种惊喜。
比如他在舅舅家住了一个月,越看拉结越喜欢的那种心情。
比如他答应舅舅为拉结做工七年,拉结被真情感动的样子。
比如他在这七年里与拉结一起放羊,两个少年人谈恋爱的喜悦。

然而这些浪漫的故事,最后都被拉班的诡计打破。拉班为了让雅各多给他干七年,竟然把利亚嫁给了雅各。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会恨拉班的诡诈,但也会恨雅各的不争气。为什么结婚要喝得醉醺醺呢?为什么这么急吼拉吼呢?为什么不看看清楚呢?但凡当天晚上提出了异议,拉班的诡计也不会得逞啊!

但是这些事没有如果。就和生活中很多其他事一样,不如意的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也没有倒带的机会。

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雅各有多么爱拉结。他给拉结造的墓,应该是豪华得不得了的,以至于到了几百年以后,那个墓还在那里,成了地标建筑。他老年在埃及地与儿子约瑟重逢,病入膏肓,交代后事的时候,谈到他自己,他说:

“至于我,我从巴但来的时候,拉结死在我眼前,在迦南地的路上,离以法他还有一段路程,我就把她葬在以法他的路上。”

他明明说的是“至于我”,但是想起的人,说起的事,竟然还是关于拉结的!




最近听了老大讲的创世记系列,我开始重新反思雅各的故事(关于我这位传奇老大的故事,可见《我的基督徒老板》、《得知老板要去读神学院以后……》等文):

我过去从来没有注意到,当雅各的父亲让他去娶妻的时候,他说的是“在拉班的女儿中娶一女为妻”——雅各的父亲叫以撒,他是创世记里为数不多的只娶了一个太太的男人。当时的外邦人三妻四妾成风,但是以撒并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

所以我过去也没有想过有一种可能性:虽然不如意的事发生的时候,故事没有办法倒带,但是如果雅各仍然忍痛做正确的事,那会是怎样?

如果雅各在婚礼第二天,发现枕边是利亚,他难过至极,但是因为想到父亲以撒让他娶一个妻子,他就把利亚带回家。

利亚虽然眼睛没有神气,但是其他并不差。从后来的故事可以看出,她不但能生养,还是一个仰望神的女子。我相信雅各如果睁开他心灵的眼睛,不单单看外貌,对利亚也会生出不一样的感情。

啊,想想如果雅各能选择做正确的事,后面的故事就完全不同,豁然开朗,能少多少悲剧!




我特别能理解雅各一定想要娶拉结的心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对当时的雅各来说,不娶拉结是一件完全不能接受的事,也不可能成为他的一个“选择”。

因为我也是一个“我想要什么,我就一定要努力得到”的人。

我想要买什么东西,虽然贵得要死,超出预算,但是因为很喜欢,我还是买了。
我想给孩子也吃用最好的,读书也要上最好的幼儿园,咬咬牙我也能做到。
甚至是年轻的时候,遇见我喜欢的人,虽然知道人家可能和我不一定合适,也不太可能结婚,但是管他的,恋爱我还是要谈的。

李荣浩有一首歌,叫《不将就》,最后一句是:“如果我说不吻你不罢休,谁能逼我将就。”

我喜欢这句霸气的歌词,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种不愿将就的执着,在很多时候是好的。比如工作的时候,遇见一些案件,一些时候,人家都放弃了,但我坚持到最后关头,不见黄河不回头,常常有点意外惊喜。

但是还有很多时候,就和雅各后来经历的各种悲剧一样,这种不将就其实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求而不得”的难受,还有因为“追求完美”所以想要掌控,最终因为无法如意而导致的抑郁。




所以在那些没有选择的时候,是真的没有选择了吗?

遇见初恋情人回归的已婚男人,就只能情不自禁和初恋重修旧好吗?但即便真的就这样选了,人生所经历的过程,故事最后的结局,就真的让人满足吗?

回到文首,在“就地离婚”还是“将就一生”的两难选择之间,我不知道如何选择——但在最艰难的时候,我终于发现,倚靠上帝才是上策。

(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好像小时候爬到高处不敢下来的时候,使劲抓住什么,总是比放手更容易——虽然抓住的东西一点也靠不住,虽然爸爸在下面已经向我保证了好几次,只要我跳下来,他保证能把我接住。)

离婚是得罪神的,所以是不能选的,剩下的人生路看上去很崎岖,但我愿意靠着上帝趟过去。

——我就这样下了决心,放弃自己满肚子聪明的小算盘,专心倚靠神。

其实回想起来,我只是下了这样一个决心,开始的时候也常常感觉自己也受了莫大的委屈一样(哈哈哈),但是渐渐的,路就越走越宽阔了。

我看到上帝为我开了一条出路,让我不必离婚也不必将就——随后我的人生好像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若回到十年前,我怎么都不会想到,我和杨先生的感情会这样好,我们竟然还会有四个孩子!




写这篇文章,是想给那些在人生十字路口感觉无可选择的弟兄姐妹一些鼓励。

最近这几年,我越发相信,上帝如果允许让某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或是让我呆在某个环境中受熬炼,这其中一定就有祂的美意。

——祂也是我所有问题的答案。

祂是我没有选择时的选择;
祂是我无路可走处的出路。

TOP

https://mp.weixin.qq.com/s/w2zOvQNLMrBwOa7eSJf_xw
杨太太 | 记为我接生了三个孩子的胡医生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1-24 08:00


图片







回想最初认识胡医生,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场景。



有一天,我在我们律师事务所楼下小饭店吃午饭。在上海工作的朋友肯定知道这个规律:这些小饭店一到中午就人满为患,周围商务楼的白领都下来吃饭了,如果想要快点吃完,就要和其他人拼桌吃饭。



那天,我就在那个小饭店和其他人拼桌,旁边坐了一个台湾女生,她和她的广东同事在聊天。其实平时我也不会搭讪一起拼桌吃饭的人,但是那天的场景让我倍感亲切:听他们聊天,一个是台湾地区的普通话,一个是粤语地区的普通话——这种多样性的口音,好像回到了我以前在伦敦读书的时候,和台湾同学香港同学一起吃中餐的那种场景。



又恰好当时我刚刚从台湾团建回来,我就忍不住问那个女生,她是不是台湾人,就这样攀谈起来。一聊之下,发现彼此竟然非常投缘(我们一直到现在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想想大家都在附近上班,临走就加了个微信。不加不要紧,一加发现更巧了,她和我的英文名竟然也是一样的,她也叫Ariel。



后来我俩就微信上继续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我又被诊断为宫外孕的事:



我生完第一个孩子以后,因为宫外孕大出血,当天紧急手术切除了左侧输卵管。后来右侧输卵管各种治疗(造影、通水、中药热敷)以后,仍然又第二次宫外孕(上述经历见《关于杨太太》一文)。因为一侧输卵管已经没了,另一次的输卵管看起来也治不好,我也不想折腾试管婴儿,所以那次宫外孕以后,我就把生二胎这件事交在上帝手里了,我也没有再去治疗。不料后来又再次怀孕,医生因为在子宫里看不到孕囊,诊断可能又是宫外孕。



结果,这个Ariel就告诉我,她现在在上海和她的干爹干妈一起住,她的干爹是一个非常好的妇产科医生,问我要不要先电话问问他,或者干脆去他的医院看看。



这当然好啊!于是就这样,认识了胡医生。









我现在想起来,这个事情很妙的地方在于,我怎么会莫名其妙就和拼桌吃饭的人加了微信好友,又怎么会莫名其妙地和刚刚认识几天的朋友聊起我宫外孕的事。



但是当时好像就是各种机缘巧合,我就是觉得和这个Ariel特别投缘。而恰好呢,Ariel和胡医生一家关系又特别亲近,让我后来生子求医都少走了很多弯路。



胡医生是一个特别好的妇产科医生。我举几个小例子:



1、几乎我每次产检做B超,胡医生都会陪同一起看。有时候他还会亲自帮我做B超。因为我全程的情况他都是亲自跟,所以他非常了解我和宝宝的情况。(对比我之前在其他医院生老大的时候,给我接生的助产士我之前完全没见过,她匆匆看了一眼我的那本孕检大卡,就走了个过场……)



2、我问胡医生问题,他的专业和幽默给了我很多安心。比如大家常常听说,孕妇应该要往左侧睡,但是胡医生就告诉我,只要我睡得舒服,往左边往右边都行,千万不要介怀这些事。还有很多人会问孕期能不能吃这个,能不能吃那个,在胡医生这里,基本也是百无禁忌的。可以这样说,因为问题都及时得到了解答,我每个孕期,心里都挺踏实的。



3、胡医生的接生技术和缝针技术都是一流。我生老大的时候,侧切的伤口42天都没好(天哪!)。然而在胡医生这里生老二的时候,虽然老二出生重七斤九,但是我的伤口只有一点点,而且过了7天,上门来的社区医生已经左看右看看不出我的伤口了。



4、因为我是急产妇,每次快到生孩子的时候,胡医生都是24小时待命。生老三的时候,我半夜4点给他电话,不知道要不要去医院,他判断让我马上叫120过去。一路上他给我打了5个电话,一直询问我的各种情况,等我5点赶到医院的时候,我发现他竟然带着助产士、新生儿医生、护士,一共四五个人,站在医院大门口等我了!哇,当时真的是非常非常感动。



我家的老二,老三,老四,都是这位胡医生平安接生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照片一看,胡医生完全都没变化啊!)

  

很惭愧的是,我直到今天回想起这些事,才忽然意识到,能遇见这样好的医生,其实也是上帝给我预先准备的恩典。



瞬间感恩!









这次产后42天,我去复诊。



那天胡医生是休息,我约了其他医生,没有期待会遇见他。结果竟然在医院与他巧遇,他说他刚好有另外一位客人今天要来产检,所以他今天临时就来了。



检查完毕,我去他办公室看报告时,发现他的桌子上,有一本崭新的属灵书籍。



我一下子就笑了,我问他,这本书是别人送给他的呢,还是他准备送给我的。



他也笑了,他说,就是今天他另外一个客人送给他的。



“喏,就是前面你遇见的那对夫妻啊!他们和你一样,也是基督徒。啊,他们好像还没走,还在走廊上。”



我到走廊上,和这对夫妻打招呼。我和姐妹说,我感到很惭愧,我认识胡医生很多年,但是我都没有勇气和他传福音。反倒是胡医生每次听到我复杂的孕产史,不信主的他都会感慨:



“这个孩子就是上帝赐给你的。感谢主。”



那个姐妹听罢也开心大笑,她偷偷和我说:“务要传福音啊!”



杨先生走过来以后,我们两对夫妻,加上胡医生,一起聊了起来。他们也聊到了他们和胡医生认识以后才发现的奇妙巧合。我开玩笑说,胡医生你已经被信徒包围了。









那个姐妹还告诉我,她的孩子是她的老二,在检查的时候是唐氏高危。但是他们没有做羊水穿刺,因为觉得没有必要,怎样他们都会要这个孩子——我一下子就明白为什么胡医生会说他们是很虔诚的基督徒:



姐妹这几天就要生产,她的孩子的鼻骨还是没有长出来(意味着仍然是高风险唐宝宝) ,但是她满脸荣光喜乐,一点也看不出来她还有这样的遭遇。我觉得她的喜乐就是一个基督的门徒最好的见证了。

TOP

https://mp.weixin.qq.com/s/IjGGExwz9-HzoB0T8brkfA
杨太太 | 聊聊“专业训练”这件事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2-06 20:41
图片







这次装修房子我们找了个设计师,设计师的工作让我大开眼界。



比如装个灯,我觉得我们的客厅很大,应该装一个50-60厘米的灯。但是设计师说,不能超过40厘米。我听了满脑子问号,为什么呢,不合理啊。我甚至还拿了尺子实地各种比划,也仍然不能明白所以然。



但是当40厘米的灯装上去以后,我才理解,哦,确实不能更大了,是这个尺寸,刚刚好,这个尺寸就是好看。



我的设计师总是和我说:“没有为什么,我们经过专业的美学训练,但你没有——所以和你解释不清楚。”



虽然对自己的审美品味很有信心,而且作为甲方听到这种话很有一种想要吐血的感觉,但是我也发现审美是审美,设计是设计,设计师在美学方向的专业判断确实准确,也是不服不行。









说到专业训练,我想起还在做律师助理的时候,老板让我看一个卷宗,看完和他汇报一下。



我很快就看完了,案子很简单,当事人犯了A罪和B罪,有甲乙丙丁证据证实,证据也比较确凿。但当我这样和他汇报的时候,他哭笑不得,他当时和我说的一段话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些还需要你告诉我吗?我们辩护人发到的永远是一手烂牌。怎么把烂牌打好才是关键。”









这几句话当时给我很多触动,让我发现我过去在法学院所受的所有的法学训练,都是站在“法官视角”来学习的,这种视角不偏不倚,要求我们居中判断。我们的考试也是法官视角,典型的刑法题一般是这样:当事人做了什么行为,判断一下他涉嫌A/B/C/D哪一种犯罪。



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检察官”和“辩护律师”如果光光站在“法官视角”是没法工作的。我们需要接受更进一步的专业训练:



检察官好像是辩论赛的正方,他们的工作重点是要“立论”,要站在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整理出一个指控被告人犯罪的完全的证据链条。



而辩护人则好像辩论赛的反方,我们的工作好像“破题”,我们往往要把案件的逻辑重新整理,并且花尽心思在案卷中找到所有对当事人有利的线索。



举个很常见的P2P公司的例子。



检察官在法庭上会罗列一大堆证据:被告人何时入职,怎么参与了非法集资,参与非法集资的金额几个亿,他在中间获得的非法收入上百万,造成了集资参与人几千万的经济损失,极大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秩序。



哎呀呀,听起来真的吓人。



辩护人在这种案件里,不会对所有的证据一一反驳,但我们会把故事的另一面告诉法官:被告人入职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P2P公司犯法,而且被告人是后台工作,也没有分红,所谓的非法收入百万实际上是几年的工资收入。本案非法集资金额几个亿是如何如何被反复叠加算出来的,集资参与人的几千万损失与被告人工作的关联性也并不大等等。



听完是不是感觉好像听了另外一个故事……检察官控诉的一个非要坐牢不可的金融秩序破坏者,实际上就是一个误入歧途的白领,还是脑子有点糊涂的那种。









最后,法官的工作就是公正判决了。看着被告人都是认罪了,请不请律师好像一样,法官不都得判他有罪吗?——但实际上这里面门道深得很。



不夸张地说,在有的案件里,如果被告人没有好的辩护律师,法官完全同意检察官的意见,法官可能会判被告人四年;



但在同样的案件里,如果被告人请了好律师,法官被打动了,一番退赔之后,被告人也许还能获得缓刑——缓刑的意思是,被告人不需要真的去坐牢,只要每周社区劳动即可。



今年我们有个案件就是这样。检察官建议量刑四年,最终法官判了缓刑。



这一上一下差别有多大?



当事人的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两岁。如果法官按照检察官的建议判他四年,等他坐牢出来,孩子都上小学了,整个幼儿园生涯见不到爸爸,家里里里外外,照顾老人,都要靠妈妈一个人支撑——



但如今,他出来了。他的两个孩子大半年之后再看到他,竟然一点不生分,一见他就扑上去。他抱着两个孩子热泪盈眶,这个场面,真是见者动容。



这大概是做辩护律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了。



(有兴趣了解更多辩护人工作的读者朋友还可以看看《刑事案件找关系比找律师管用嘛?》、《刑事案件什么时候找律师最合适?》等文)









回到前面说的“专业训练”这件事。



有很多朋友问我怎么才能做个好的辩护律师。



有勇气,有担当,有正义感,这些都是好律师应有的品格都不用多提。但撇去那些之后,谈到专业,顶尖的辩护律师基本就是两种:

第一种是天才型选手,天赋禀异,老天爷追着喂饭吃。(我师父绝对属于这种)

第二种就是靠多年的专业训练,在一个专业领域里摸爬滚打地不断深耕。



就像做一个好的设计师需要多年的美学专业训练,做一个好的辩护律师不单单需要扎实的法学功底,还需要多年的辩护方向的专业训练。



——这种训练并不是念念书,或者做做其他行当,就能完成的。就像我搞刑事辩护的,虽然也懂婚姻法,但是做离婚律师就完全不专业,这也是一个道理(见《如果你想要离婚》一文)。



作为辩护律师,我们每次拿到一个案件,都是一手烂牌,这堆烂牌还千头万绪。所以到底案件的基本思路如何,要从何处着手,具体怎么执行,每个步骤都有很多专业性。



甚至是更琐碎的细节,比如一份一页纸的取保候审申请,到底要怎么写才能打动警察叔叔,这其中也有很多讲究,我自己当年也是被师父逐字逐句地改了几十份的取保候审申请,才渐渐摸到门道。









最后分享一个实用的实务经验。



我提交取保候审申请的时候,往往会打两份,一份是写了日期的,一份是没有写日期的。



按照法律规定,蜀黍收下取保候审申请,要在三天之内回复律师到底能不能取保——这个法律规定本身是好的,是为了保障被羁押人员的权利。



但是实践中,取保候审这件事往往并不是承办警官自己就能决定,警察蜀黍工作真的忙,还要向上级汇报,上级搞不好比他还忙。



在这种两难之间,拒绝取保候审申请对蜀黍来说反而是最简单的——而这恰恰是辩护律师最不希望得到的结果。对我来说,只要有机会能让当事人取保,蜀黍你慢几天回复我我完全没关系啊!



所以如果看到蜀黍拿到取保候审申请沉思一下,面露难色,我就会从包里拿出那份没有写日期的换给他——这样,他爱填几号就几号,不但可以让蜀黍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汇报,也可以让他不用尴尬地催着领导。



嗯,作为辩护律师,能轧苗头、看三四、接翎子,运气通常也不会太坏。



为什么要把这种独门秘籍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呢?



实践中大部分一线的警察叔叔都是很好的人。刀子嘴豆腐心,有正义感,辛苦到爆炸。很多人对警察职业存有很深的误解,但本质上,他们是默默地为很多社会矛盾在背锅。



所以如若能让他们工作稍微舒心一点,从容一点,也算是本文的一份微薄贡献了。

TOP

https://mp.weixin.qq.com/s/5pDdaGj7-U8wl7S3N9thuw
杨太太 | 有四个孩子是什么感受呢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2-07 19:02
图片



热心读者朋友越来越多,所以首先

狗头保命,事先声明:



1、本文不是在鼓励大家生育四胎(而且这也鼓励不来啊)。现在政策放开到三胎,但是生四个孩子本身是不违法的。有四个孩子的父母不需要坐牢,不需要离职,不需要罚款,不需要付社会抚养费——所以我想写写感受,于法于理,并无不可。



2、本文也不是公开传教(我就是个律师,也不是传教士)。我就写写日记,说说感想。但因为我是基督徒,所以文章总是难免会提到那位对我最重要的上帝,也感谢各位热心读者对我这样痴迷不悔的信教群众的包容和理解。









说到生四个孩子这件事,别说周围人不理解,连我亲妈也不理解。



我生三个孩子的时候,她说我要沦为“生育机器”了。我极其严肃地和她说,不应当把人看成工具,人的价值不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且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她也不应当用这样的具有典型历史色彩的词语来形容我,何况那段历史早也就结束了。



所以等我知道我怀老四的时候,她也改进了沟通方式,换成了简单直白的白话文。我妈妈的观点很简单:



把三个孩子养养好已经是大不易,为何要再生第四个?

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呢?









借着她的问题,我也作了思考,一一回应了。



1、为何要再生第四个?



我们并没有刻意要四个孩子,我们甚至都是避孕的。有人说一定是我们的避孕措施做得不好,恨不得要对我们进行临床指导——但是我们始终都相信,孩子就是老天给的。



我因为有宫外孕史,所以每次一发现怀孕,就要赶紧做B超。大概在怀孕30多天的时候,医生告诉我这次怀孕是左边的卵巢排卵,这让我大为震惊。因为我左边的输卵管已经被切除了,所以如果是左边的卵巢排卵,那它是怎样到达子宫的呢?医生说,有非常小的概率,它在肚子里也会被右边的输卵管捡到——



这简直超越了我对医学的理解了。所以啊,老天给的孩子,怎么能打掉呢?





2、养一两个也捉襟见肘,养四个怎么养得好呢?



确实我们养一两个孩子的时候也捉襟见肘,但是现在有三四个孩子也一样在过日子,这让我觉得好神奇。



孩子变多,然而精力有限,这迫使我不断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原来只有一两个孩子的时候,我什么都想要,也没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反而是现在,可以抓大放小,对很多事的看法也变得不同了。



举两个例子:



原来总是觉得家里越大越好,喜欢的东西总是想要搬回家。但现在会意识到,其实物质太多也是累赘,美好的东西也可以放在商店里继续喜欢。家里简简单单,不但省钱,还减少打扫时间。


原来看到孩子学习,有这样不会那样不会,会非常焦虑。现在会觉得学习的重点在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有这两样,他们总是会好起来的,为什么非要孩子在现在就要学成什么样呢,什么事情慢慢来就好了。





3、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呢?



我妈妈是事业女性,以前我们住浦东,她在浦西上班,来回通勤要几个小时。她常常还会难过没有很多时间陪我——我追忆起来,她并没有轻松啊。



反而是我,因为生了孩子以后,痛定思痛地摆脱了打卡上班的坐班工作,时间自由,能安排自己的工作,陪伴自己的孩子,我觉得我的生活比她好多了。



总之,辛苦不辛苦,是一种冷暖自知的感受。我回想起来,我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我感受是最辛苦的。









所以回到标题,有四个孩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1、怎样都好。



以前会对孩子对自己有各种要求,现在觉得怎样都好。原来会希望孩子这样那样,现在反而觉得怎样都能接受,那些也不是大事。想到那句:



我知道怎样处卑贱,

也知道怎样处丰富;

或饱足,或饥饿;

或有余,或缺乏,

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

凡事都能作。

——腓4:12-14



2、充满盼望



有人说,其实让人不生孩子的是“失去盼望”,我不知道呀。但孩子本身真的会带来很多盼望,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的会想到未来就忍不住笑出声。



前几天有人问我们,孩子将来读书的钱哪里来。如果孩子要出国读书,一年要好几十万呢。我和杨先生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到时候再说啊!也许她有奖学金呢?”哈哈哈哈。



我们真的是这样想的,这在过去也是难以想象的。









以上,是我怀孕的时候,和我妈妈的解释。



后来她就没有再提过了。因为等到孩子出生,长辈们的疑虑都一扫而空——小宝宝实在是太可爱了。



图片​


看着她鼓着肥嘟嘟的小脸冲你笑,什么烦恼都抛之脑后了。



图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9t90GaZ8JR2JbiVdsGPgKA
杨太太 | 面对“老师的看法”和“孩子的成绩”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2-09 10:03
图片







我关注了一些关于ADHD的公号,留言看多了以后,我发现很多父母被“老师的看法”和“孩子的成绩”所深深捆绑。



嗯,我好像没有这样的心理障碍,可能也是和我父母的教育有关。









我小时候特别顽皮,那个顽皮程度是大家所不能想象的,初中住宿第一个月,我大祸小祸闯了一堆,我爸爸上班上到一半,衣服也来不及换,被宿管老师叫去学校,我垂手立在旁边,心里也有点紧张。



老师痛心疾首声嘶力竭地和他说,她在这里管宿舍三十年,没有见过我这么顽皮的女孩子啊。她痛诉我一个月来的劣迹斑斑——哎呀,其实也就是穿着溜冰鞋走楼梯啊,在几个上铺之间跳来跳去啊什么的。



最后,她说到了重点。那天我和男生打架,一挑二,还把人家男孩子的“乌叉头”(沪语:晾衣架叉杆)给掰断了。买一个“乌叉头”要5块钱,这个钱我必须要赔给人家的。



我爸爸听完,眉头一皱,特别严肃地问了老师一句:



“她和男生打架,最后谁打赢了?”



老师愣了一下,说:“哦,那是她赢了。”



我爸爸看了我一眼,忍不住笑了一下,神色间颇为得意。



宿管老太太当场快晕倒了,从此再也不叫他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现在想起那个场景,都觉得有趣极了。



我也和我爸爸解释了我为什么和男生打架,本来就是男生不对,他们打不过,竟然还去拿了乌叉头当武器,那当然要把乌叉头拿过来拗掉对不对。我爸爸对我的逻辑表示支持,然后把5块钱赔给人家了。



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我爸爸妈妈的教育挺高级。他们不会像我同学的爸妈,一味听老师的就怪孩子。特别是初中以后,我开始和老师各种花样吵架,老师把我妈妈叫去,但是我妈妈也是永远都是站在我这边的——虽然回家以后,他们也会细细和我说,老师说得哪里是有道理的。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对我的支持,在这些事上,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完全的接纳。









再说说成绩这件事。



我和所有ADHD孩子一样,小时候成绩忽上忽下,甚至有段时间就很差。但在我的记忆里,我爸爸妈妈从来都没有因为我考试成绩不好而责骂我——因为成绩差就要打要骂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我小时候考得不好,爸妈问我考了几分,我说75分,然后补充“但是班级里还有好几个小朋友比我考得还差呢!”我爸爸妈妈会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他们说我为什么不和班级里多少个90分的同学比,为什么要去和差生比,好像倒数第二名还有一个倒数第一考得比他差。



到了高三的时候,我数学代数不好,想自己研究一下。我和我妈妈说,我最近这段时间不想去读书了,学校里就是刷考卷,对我没什么帮助,我就在家里自己看看书——我现在想想,这真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但是我妈妈和我讨论了几句就答应了,然后帮我和班主任老师请假。



那年恰逢SARS流行,学校每天要上报缺席学生人数到区里,区里要上报到市里,市里让区里到学校去查一查,洋泾中学怎么老是有个学生不去上学,学校又问我们班主任,搞得班主任老师压力非常大——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家搞了近一个月才回学校。



我现在回想起这些事,我父母从来没有用成绩来定义我。我成绩好的时候他们当然很开心,但是让我不要骄傲。成绩不好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对我灰心,就像在《我的妈妈——母亲节有感》一文里说过的那样,我爸爸妈妈始终都相信我是好孩子,会有出息的。









对了。还有一件事,之前也写过,好玩的事不怕多说,哈哈哈哈。



我们大学每次考试前,同学们自己会填一个信封,上面写父母名字和家里住址。如果成绩全都及格,那就寄平信;如果有成绩不及格,那就寄挂号信——老师务必要保证成绩单一定要交到你父母手上,于是有此一招。



(这招实在太狠了,还曾经成为了微博段子。)



图片

那年我填信封的时候,原本想填我爸爸的名字,可我刚落笔写了“徐”,就想到,不对,万一我成绩有不及格呢?爸爸不如妈妈好说话,还是写妈妈名字吧。我也没把前面那个“徐”划掉,就直接在后面写上了我妈妈的名字。信封上最终写了四个字:“徐周XX”。

然后过了几个月,我妈妈就收到邮局的挂号信通知单了。她不明所以,坐车去邮局拿挂号信。结果邮局不肯把信给她,说她“身份证和收信人姓名不符”。我妈妈又坐车回家,拿了户口簿,再一次坐车去邮局。

她拿着户口簿和邮局的人解释,她老公姓徐,这其实就是她的信。邮局的人还是不肯给她,她和邮局的人争得面红耳赤,终于拿到了这封挂号信。

闹半天,啥玩意儿啊?她打开一看,看到了其实是我的成绩单,上面还有个不及格。我妈妈回来质问我为什么会有不及格,我都不敢看她,结果我妈妈竟然噗嗤一下自己笑了,她说:“你考59分,肯定是因为你得罪老师了。不然老师肯定就把你拉到60分了呀。”

然后她又说:“你怎么会脑子坏掉选修课选概率论呢?概率论就是很难的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后面这个完全是幸灾乐祸式的笑,她已经忘记了前面跑来跑去邮局的是她自己了……



现在我也有了孩子,我越发留意到他们对孩子的接纳。

我们家孩子天生都特别胆小,我特别恨铁不成钢,但我爸爸就说:“胆小说明孩子很聪明啊,天生就谨慎。”

老三认了几个字,去外公外婆家显摆,我妈妈就是那种真心地鼓掌欢呼:“哇,三三好厉害!”——就比我真心很多,她是真的觉得孩子很好很聪明。

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已经接纳孩子们到了一种好笑的程度。

举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我拍了一张老四的照片发给杨先生看,他笑得前俯后仰,说我怎么能把宝宝拍得这么丑。


图片

我说不不不,要看是谁看了——如果把这张照片发给我妈妈,她肯定会夸我们老四双眼皮很深。

杨先生表示难以想象,于是我们就打了个赌。我把这张照片发在了我们幸福一家人的群里,不作任何提示,看看我妈妈会怎么说。

果然,我妈妈回复了:“老四的双眼皮好漂亮!”

杨先生再一次笑得前俯后仰。





回到文首,总之,我父母对孩子的看法基于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师的看法,他们对他们在意的品格也会反复教导,只是对成绩也不太在意。我回想起来,甚至是他们在别人面前夸奖我,也都无关成绩。

因为他们这份特别的肯定和接纳,所以我很能够体会神对我的接纳,我知道不管别人怎么说,祂都不会轻看我。

如今,我也一直在尝试学习和我的父母一样接纳孩子。

前几天,我们在家庭日常WORSHIP之后,孩子们表达了他们对于自己考试成绩平平的困惑。我让他们不需要太在意成绩,也不要用成绩来定义自己。

人生是场马拉松,200米操场要跑上百圈,现在才刚刚开始,快一点慢一点,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以上我真心的想法,我想孩子们也感受到了我的真心,因为看到他们都露出了受安慰的笑容。。


杨先生的读后感


看了你这篇文章,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我小学的时候有个抄课文的作业没做,老师中午把我一个人留堂补作业自己去吃饭了。

我妈妈在家看我没回家吃饭,就跑去学校找我,看到那个场景,她把一整个办公室的老师都痛骂了一番。她觉得作业没做补作业是对的,但是不让孩子吃饭是变相体罚,老师自己跑去吃饭更不是以身作则的教育。

直到现在,我想起那个场景也仍然很感动。

TOP

https://mp.weixin.qq.com/s/kbzHMHYknm8Znf8AVhjhqg

杨太太 | 给全职妈妈/爸爸发工资怎么样?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2-18 09:14
图片







昨天有人和我说起,在上海有个很有名的全职爸爸,他和他老婆约定,谁先赚到一百万,另一个人就回家全职带孩子。结果是他老婆先赚到,于是他回家当起了全职爸爸。他老婆每个月给他发两万块工资,如此这般。



我不觉得给全职爸爸发工资是一个好主意。全职妈妈也是一样——如果我是全职妈妈,我老公一个月给我发两万的“工资”,我会觉得这是对我极大的侮辱。









我们家庭的情况是这样。



最早的时候,杨先生的收入和我是差不多的。老大出生以后,我在家当了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又重新回到职场。及至老二出生的时候,周围人评价我有当刑事律师的天份。于是杨先生认为,我去追求事业,他多在家照顾孩子,对家庭而言或许是性价比更高的做法。



就这样我的收入渐渐提高,最近几年,我的收入已经远高于他的了——谈起当初的选择,杨先生仍然会觉得他在一定程度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发展事业其实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也是因为他的付出,我也常常提醒自己,我现在赚的钱,就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理智上虽然如此,但是感觉上很容易就走偏。在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在他指责我家务做得少的时候,我就会忘记这件事,随后就很容易把工作拿出来自我辩护,把赚到钱这件事,归因于是自己的天赋加努力。









有一次在我们吵架完以后,杨先生和我说起了在家照顾家庭的感受。



他说,我出去工作,工作非常辛苦,他也都看在眼里。大热天,我穿防护服去看守所会见,浑身都湿透。大冬天,生孩子的前五天,因为肚子太大,防护服的拉链都快崩了,我还在看守所会见。出差的时候,为了高效,我最多一天会飞三个城市,上午去A地会见,下午去B地阅卷,晚上去C地准备第二天的开庭。



随后我把钱带回家,虽然工作辛苦,但因为有这份收入,所以我的价值,我为家庭的付出,很容易就能够被看见。



但是他在家照顾家庭,每天做的都是零零碎碎的事:买菜,烧饭,洗衣服,叠衣服,收拾桌子,换床单,洗碗,擦地,接送孩子上下学……感觉上这些事情好像找个阿姨就能做,但是阿姨一个月才多少钱,所以在家照顾家庭的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也就很容易被用阿姨的收入标准来衡量他们的个人价值。



但是!但是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他们不是阿姨,他们和阿姨不一样的呀!有谁能够替代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的陪伴呢?这种爱和陪伴,是钱换不来的,也是不能用钱来衡量和评估的。



我当时听了他的想法以后,大为震动。









所以回到文首,为什么不应该给全职妈妈和全职爸爸发工资,道理也在于此。



两万块钱,听起来还蛮多的。在上海请个阿姨,加一个育儿嫂,大概也就是这点钱。但是什么叫“发工资”呢?说到发工资,不见得是仆人给主人发工资,总是老板给员工发工资的。



所以这种词汇,这种做法,本质上,就是高看了那个出去赚钱的,低看了那个在家照顾孩子的——这是不对的。



在家的全职妈妈或是全职爸爸的价值,并不是两万一个月,可能百万一个月,也不一定买得来——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把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证书放一边,为了家庭就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



所以在我们家,我们的钱都是一起花的。杨先生要买什么东西,我都是支持的。买新电脑,买新衣服,买新鞋子,我没有一样不支持——因为这钱本身也是我们一起赚的,他为什么不能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呢?



他对我也是一样,我买什么东西,只要家里放得下,他也都是支持的。(当然这也是我们经济拮据的起因之一,哈哈哈,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暂按不表)



图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kniPgjEfO52QJvf1djlqkw
杨太太 | 现在养孩子到底难在哪儿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2-17 17:30
图片







本人坐标魔都,刑事律师。本来一女一儿,儿女双全,感觉很是美满。然而2017年起,剧本开始走偏,老三和老四陆续出生,我好像才开始感受到在魔都养孩子的难处。









有人把养孩子变难这件事归因为房子。



上海房价贵出天际,所有人都是事后诸葛亮,后悔没有早点买房子,或者没有早点买更多的房子。房价贵,结婚难,孩子没有地方住,所以生不了孩子。



这看着好像有点道理,但其实是说不过去的。上海现在的住房条件比我小时候好多啦!比我父母小时候更是有质的飞跃。我父母小时候房子里没有卫生间,厨房也是公用,所有的弟兄姐妹挤在同一间房间里睡觉的情况比比皆是——哪家会奢望给每个孩子安排一间房间呢?



我小时候,住的是“新公房”,“两室户”,这在上海已经是比较大的房型了。爸爸妈妈把其中一间房当成客厅和餐厅,睡觉则大家挤在另外一小间里。虽然总共50平方不到,但是独门独户,有抽水马桶,后来还陆续装了电话、热水器、浴缸、空调……当时觉得生活好得不得了。



现在比起当年,家家户户有空调,一般的房型至少也有客厅,房子怎么就不够呢?可见,房子并不是大家觉得生孩子难的主要原因。









还有人把养孩子变难这件事归因为教育。



现在教育内卷,大家挤独木桥要考大学,学习特别难,家长都要陪孩子做作业。所有的孩子都被迫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虽然公立教育花不了什么钱,但是课后这个班那个班的,要花父母很多钱,还要有时间和精力来接送。所以觉得生一个就够呛了,再生一个都要好好考虑,生三个更不可能了。



这是很常见的调调,毕竟在上海,大部分家庭吃饱喝足,每年添置几件新衣服,天热天冷开开空调,都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是有保障的——既然如此,所谓“养不起孩子”,说的可不就是教育嘛!



但是细细想来,这个观点也经不起推敲。



高考难,又不是现在才难的。过去高考才难呢!我考大学的时候,已经开始扩招了,后来各种大学都扩招,现在考大学那比以前是容易的。



学习难,也不是今天难。我们小时候学得也不简单。我现在和孩子死活说不通的题目,我当年都是能做的,想当年我也是重点小学奥数班的种子选手——但也没见我爸妈觉得教育特别艰难啊。



至于补习班,我小时候上海就有很多,我的同龄人,有几个没上过补习班呢?但这在当年也不是什么事儿呀。









也不是房子,也不是教育,所以到底是什么呢?



我觉得养孩子变难,是因为城市里的孩子,独自一人时几乎无处可去。



我父母小时候,几乎都是在上海的弄堂里长大。家里房子是小,但是孩子不需要每天都呆在家里,吃好饭就到弄堂里去和小伙伴们玩各种游戏。关系好的,玩到太阳下山还可以直接跟到人家家里蹭饭吃。



杨先生小时候是在农田里长大的,他小时候就是跑跑跳跳,各种追追闹闹。一大群孩子,也不觉得拥挤。父母除了嘱咐孩子不要去河边玩,其他没有什么安全上的担心。



但是现在呢,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没有大人陪着,我们是不会让小朋友单独下小区玩的。



首先,小区里车子太多了。去年开学的第一周,上海就有两个孩子在自己小区里被车撞死……孩子身高矮,车子起步时很难注意到,悲剧就很容易发生。



其次,小区里还有很多其他危险。去年看了个新闻,也是在上海,孩子是会游泳的,在别墅小区里遛狗,结果竟然在小区的池塘里触电身亡。



最后,呼应一下这几天的热点问题,为什么父母根本不敢让孩子单独去小区玩,因为人贩子的故事太多太吓人了,我们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我甚至曾经还有听说过有人贩子是让小孩子去勾引小朋友——一般的小朋友哪里会对同龄人产生戒心呢?其他小朋友说一句:“我们一起去探险吧”——小孩子基本都会跟过去。









很多人对我说,你不需要太担心,你要相信魔都的警力。



我自己就是搞刑事辩护的,我可以非常负责地说一句,上海的警察蜀黍,不论是办案水平还是破案能力,都是全国一流——我相信任何案件在上海,只要公安想要查,那是一定可以查清楚的。而且上海公安写通告的水平极高,有理有节,滴水不漏。



但是,如果孩子发生问题,问题就不在于破案啊!如果孩子遇见性侵犯一类的事,即便是破案,那伤害也已经造成了,更别谈那些更恐怖的事——谁能承受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呢。



所以我们小心谨慎,也就是在魔都尽一个做父母的本分而已。








因为孩子不能单独出去玩,各家的孩子就很难交友。即便是有儿童乐园,但是那与弄堂里一起玩的小伙伴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于是,大部分孩子最后都在家里,我们家的孩子很小就会说“无聊”,因为除了看电视,玩IPAD,黏着父母,还能干嘛呢?



正是因为“无处可去”,所以大家才会觉得家里太狭小,会想要大一点的房子,才能让孩子有地方释放他们的精力。



也正是因为“无处可去”,所以父母盯着孩子,无法放手,从吃喝拉撒睡,管到学习和补习班——教育就开始内卷了起来。



所以,如果始终都是这样的一个生活状态,即便是“双减”,孩子也仍然无处可去,我不觉得会对父母起到很大作用。








最后,好多读者都让我谈谈最近的热点。



其实没什么好多谈的,本人支持人口交易买卖同罪。



那些买卖妇女的,几乎都会发生强奸,这是大家完全可以预见的结果——总不见得买个妇女是回家织毛衣的。所以买卖妇女的,理当与强奸罪同罪。



那些买卖孩子的,与杀人何异?失去孩子的父母,被迫与双亲分离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所以买卖孩子的,理当与故意杀人同罪。



图片

阅读 2.0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RotEFnXChG--TaP5rxHeTg

杨太太 | 2022@上海,春分如过年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3-23 23:38







故事要省略一个开头,不然就说不下去了。



总之呢,我们虽然被封闭过,但是已经解封了。作为“复活赛”选手,我们日常没有什么恐慌,每天就井然有序地在家过着。



昨天晚上,各种群聊里的段子满天飞。对了,说上海要封城的谣言的始作俑者已经被抓起来了。

图片​
老实讲,上海封不封城,对我们的影响都不算大——上海人是很务实的一群人,喜欢凡事都有准备;上海太太们的危机意识强,做事又细心——所以最近这么一段时间下来,我可以讲,所有的上海人家从米面肉蛋,到生活用品,甚至到孩子的辅导书,该买的也都买好了。



图片​


唯一可能有影响的,就是蔬菜水果。因为蔬菜水果没有办法放很长时间,大家总是囤个一两天,然后就吃完了。



图片​


于是昨天晚上我和杨先生说,我们家真的没有蔬菜了啊,我们要去买点蔬菜。但是那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我们家附近没有晚上开门的菜场,超市也关门了,杨先生让我早点睡,他明天会想办法。









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发现常用的某猫APP生鲜不配送上海了。常用的山某APP说配送全满了。我们一边刷着朋友圈的各种段子,越笑越开心,一边在等十二点。



图片​


为什么要等十二点?因为APP说当天配送都满了。大家想着过了十二点可能就有新的配送了。但是过了十二点,几个大的APP相继卡住,反正我是没有刷出来。



恰好此时,有个朋友说她在买菜,说我要买的话也可以一起去。



图片​


半夜十二点,被约一起买菜,我当场就笑出了猪叫声。



我内心纠结了五分钟,还是决定穿衣出门去买菜。



当时内心最大的动力是,我妈妈的小区晚上被通知0点封闭,我想她也没什么蔬菜,万一明天我也被封闭了,路上运力不足,就没人给她送蔬菜了。









一路开车,都感觉自己特别好笑。到了那个卖菜的小超市,已经一点多了。



我朋友,还有她的“孩子她爸”,他们的车停在超市门口,他们坐在车里等我——他们两个人已经离婚,但是关系还不错,她陪他去拿一个修好的电脑,顺便买点蔬菜。



我上一次遇见这位“孩子她爸”的时候,我还只有十八岁。我还记得我们聊起我们各自的男朋友,发现他们同月同日生。



“孩子她爸”真的特别有少年感,在四十多岁的男性里,这点很难得。



图片​


我们仨昨天就在那个超市门口,其乐融融地叙了旧——那个场景真的特别上海,特别有喜感。









进超市的时候,超市里结账还有人在排队呢。我问超市的店员,为什么会开到这么晚还不关门?



他说:“十点多的时候有一群大妈——就和你一样——买了好多蔬菜,也搞不清楚她们什么套路。等十二点多又来了一批,好了,干脆就也不关门了。”

图片​


我买了菜,帮妈妈去送菜。凌晨三点,还偶遇了另一个朋友。她也是买了菜去给她妈妈送菜——所以上海人喜欢女儿,关键时候女儿就是好。









今天晚上,我拉着杨先生去山某店。杨先生是觉得家里吃的够多,真的毫无必要,但因为宠我,体恤我的软弱,就还是陪我去了。



我们路上一直在各种调侃,到了山某店,看着人山人海,好似过年,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滑稽和喜气。



图片​


山某店里的背景歌曲是十几年前的王菲的一张专辑,还有人群里嘈嘈的上海话:“哦哟,这只肋排蛮好嘛!”“屋里厢面条子要买眼伐啦?”……一下子把回忆拉回了小时候。



店里所有人都好像在采购年货。大家都在考虑,这几天到底要做什么菜,买什么肉——过去数年,我们过年已经习惯网购,今天热热闹闹的线下采购竟是难得。



还有路上的冷清,对比店里的热闹,真的好似小时候的过年——那么多年没有了的年味,今天一晚上全都捡了回来。









说今年是一个大灾年也不为过。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迷茫,有困难,还有对生命无常的难过。



但上海过年的精髓,就是不管过去有多伤,未来有多难,眼下就欢欢喜喜,吃了这顿饭。



2022,在上海,春分如过年。



图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aMQuLSmYA5aXf68_mWlKhw
杨太太 | 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办法再吃麦当劳了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4-23 10:04

图片​




昨天排除了千难万险,有团长团到了麦当劳。



不在上海的人不能明白这个千难万险。



就是你有钱,但是你买不到。

有团长能买到,但是团长不一定在你小区。

你的小区有团长,但是居委会不一定同意团。

好不容易找到人能送,但是小区门口的守门员不一定肯收。

收下来了,还要有志愿者趁着饭点帮忙拿热的。



——这还不包括物传人的风险。



因为难得,所以我一口气点了六份,让孩子们能一口气吃个饱。









我们一早就告诉孩子,今天中午有“惊喜午餐”。聪明的儿子已经猜到了是麦当劳。他们太久没吃,都甚是想念。



整个中午,我们一栋楼的人都在翘首以待,最后一份份套餐终于送到了孩子们的手里。



打开包装,没有可乐。可乐现在很金贵,尤其是可口可乐。所以可乐的部分被以袋泡红茶取代了,我们可以理解。



但这么开心的时候,怎能让孩子失望。于是杨先生拿出了家里偷偷藏着的可乐,孩子们又是一次惊喜。



其实我们家里的可乐早就吃完了,但有邻居看着我们家孩子多,悄悄给我们送了三瓶,放在我们家门口,我们拿进来,就这样藏到了今天。









开心了三分钟,儿子把他的那杯可乐打翻了。



我们都很崩溃,他也很崩溃。



过去他经常打翻饮料,我们也讲他,但是这次是真的很心疼。



因为不但可乐金贵,擦可乐的厨房纸巾也金贵啊;可乐倒在衣服上,洗衣服的洗涤剂和柔顺剂也金贵啊。



杨先生观察到,儿子是因为把所有的套餐包装都打开,所以才碰到了可乐,就问他:



“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包装都打开,你的那份已经给你了。如果你不动其他的东西,不是就不会打翻可乐了吗?”



儿子流着眼泪说:“因为没有看到薯条,我想找薯条。”



没有薯条,我们告诉他。



然后我和杨先生都沉默了。









其实孩子们后来很快就忘记了这一段。姐姐和妹妹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可乐和他分享。他们又开始有说有笑。



老三四岁,虽然好多天没吃麦当劳,但她仍然保持她的倔强,她只吃麦乐鸡块,对其他说不了谢谢。



但儿子就很怀念这个味道,他今天甚至还尝试了他过去从来不吃的菠萝派和麦辣鸡翅。然后被辣得不行,又大口喝了好多牛奶——他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这是冰箱里的最后一瓶鲜奶。









写到这里我流眼泪了。



杨先生和我,在上海生活了三十多年,我们过的是好日子。



以前我还不明白,现在才懂得,我们是真的没有吃过什么苦头,所以我们现在吃一点苦也是应该的。



但是想到孩子这一代,以后可能要吃很多苦,心里就觉得很难过。



想到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办法再吃麦当劳了——



我知道很多人难以理解,会说我们矫情,吃不到麦当劳还有手撕鸡,吃不到牛排还能吃牛大肠,有什么关系——



我和儿子说:你多吃一点,记记牢这个味道,也许以后就吃不到了。





杨先生的读后感



​我比你乐观一些。其实在哪里生活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在环境没得选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选择面对环境的心态。



图片​
阅读 1.0万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吴小宁
杨太太,之前看《士师记》,有一段很鼓舞我。“耶和华留下这几族,为要试验那不曾知道与迦南争战之事的以色列人, 好叫以色列的后代又知道又学习未曾晓得的战事。 (士师记3:1-2 和合本)”。我也是从小在上海长大过惯了好日子的人,就像是未曾经历战事的以色列人。我觉得这次经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之前的一些不自知的傲慢。之前觉得很多东西都是天经地义的,其实麦当劳不是天经地义的,这个世界上吃不到麦当劳的人比吃得到的人多。经历一些匮乏和艰难可能能让人成长很多,所以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的~

Yuting
看得我想哭。我们的下一代,重新生活在倒退的、激进的、互相对立和割裂的世界里,不是没有可能。
记住这个味道,记住那些曾经打翻饮料也不在乎的日子。

然而,无论在什么环境里,在我们的主总是有盼望!日子如何,力量就如何!

甜茶
吃不上麦当劳就心里难过了,如果有一天孩子真的饿肚子了,不知道你对上帝的信仰会不会改变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
(雅各书 3:6 和合本)

Phoebe
看到你写到流泪那里,我也哭了,想起刚刚度过的那段日子。我有两个孩子老大四岁,老二是在香港疫情最严重那会儿出生的。先生还要上班担心传染风险,住去了别处,家里就剩下我和两个孩子还有月嫂。家里有婴儿,我们都不敢出门,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手机上刷各种团购,看看能买到什么,小心计算着家中的各项物资还够吃几天,用几天。先生跑遍了各处药房,才买到一包高价的退烧药,以备不时之需,只敢送到家门口,看一眼孩子就走了。回想起那段时间,真的不容易,好在都平安过去了,现在生活也基本恢复正常,苦过更知道什么是甜。

Alia Yan
留著眼淚看到一大半
有點失控,在特殊時期裡平時最普通的,現在卻變得彌足珍貴。

看著孩子們對此的經歷,既心疼又覺得是一次難得的經歷!

愛你們!繼續為你們祈禱!求上帝將出人意外的平安喜樂賜給上海的人們,願上海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A L.L. Pearl 이명주
薯条可以自己炸,土豆切条之后洗洗泡几个小时水捞出沥干,油炸两遍,第一遍半熟就行,捞出来晾着。二遍酥脆的皮就出来了,两遍油温都不要太高。吃过云南名小吃炸洋芋的北方小伙伴总结出来的,比麦当劳好吃[呲牙],DIY是另一种体验,当然麦当劳的服务附加价值我们就享受不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油就这样用?油是很重的东西哎,用完谁来搬?

sʜᴀ.
我也觉得我们这代孩子会比较苦…另我们团到的是有可乐的麦麦[苦涩]感恩

康波
泪目中,找僻静地方为杨太太一家DG(第一次有恳切的感动).在深圳大城市多年,我已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然而疫情放大了我的“习得性无助感”,这城,这地,都不是孤岛,一切的经历和看见唯定睛那看不见的。

林泽敏
俄罗斯的小朋友真的吃不到麦当劳了。[流泪][流泪][流泪]

感恩
一家四口将一个橙子切成8份吃的时候,我也流下了眼泪,告诉自己要记住这一刻。然而只是大人觉得艰难,我们家孩子感觉一点都能有受疫情影响,可开心了,给啥吃啥,真的感谢主!我要向他们学习。

王伟
我昨天还把藏的一瓶可乐,倒出半瓶在生锈的水壶里除水锈了,效果杠杠的。看到弟弟打翻可乐的画面我居然心疼了。哎,记得之前有个卖家具的姐妹给你留过言,大概是说杨太不知生活的苦,所谓经历的苦难就只是少买一件奢侈品而已。我想她再也不会这么认为了。

ZoeKhoh
按人的角度是社会越来越进步,生活过得越来越美好,但是认识S的却知道并不是,人心越来越败坏,苦难就会越来越多,有时候会很悲观地想我们的下一辈不知道会经历什么,既是这样,也无需多生!但,他的心意,又岂是我们能揣测的,信靠顺服,除此以外不能蒙福!

Max
俄罗斯已经没有麦当劳吃了。我们现在也只有金拱门

Eva英语培训|亲子共读
看了觉得有点心酸~当家长的都想尽量的满足孩子没想在特殊时期这么艰难~我们的生活一直很丰富还时常觉得不满足…当父母不容易既要面对供应不足还要处理家人孩子的情绪

Danielle Zheng
莫名的心酸涌上心头。我能明白杨太太一家其实也不是就非得要吃麦当劳不可,只是这曾是那么唾手可得的美食,现如今却还吃不上全套的。就连厨房用纸和洗涤剂这种购物节能囤上老多的生活用品也在渐渐消耗殆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呐。从最近的文字里感觉杨太太的心态多少有点消沉,杨先生的还不错。为你们祷告希望能在这种环境里继续拥有平安和喜乐

TOP

https://mp.weixin.qq.com/s/wso_goSuHskGr1YSO909kg
杨太太 | 关于“先解决吃饭的问题”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4-24 23:07
图片






我们家有四个孩子,但我们过去从来没有仔细讨论过柴米油盐这些细枝末节的事,也从来不觉得“吃饭这件事”会是一个问题。

以前工作很忙,每天回到家里,考虑的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总觉得教育才是最难的,却没有意识到,比教育更基础的问题是,我们两个人要负责四个孩子的衣食问题。




说具体的事情之前,我想解释一下我们现在的处境:

原本正常的快递都断了,以前习惯在某宝买东西,现在会直接显示“收货地址无货”,所以个人没有办法自己买东西。

确实也发到过几次“礼包”,因为这些礼包都是“按户发放”,并不是按人头发放的。一个人一家也是发这些,我们六口人也是发这些,所以如果光靠这些物资过日子,是肯定不够的。

因为外面现在的运力不足,商家没有办法点对点运送,如果要买东西,就需要以小区为单位进行“团购”,一般都是30-50份起订。大家把这些“团购发起人”叫“团长”。团长要负责很多事,联络商家,收钱付钱,等东西到了小区以后,还要负责清点分发。

所以做团长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大部分人都是既没有团长的渠道,也没有团长的能力。而且这些团长都是小区邻居,也不在里面赚差价——一个小区有几个团长,真的就是极其幸运。

我们所住的小区,不大不小,还有各式各样的团长,简直是疫情期间的完美小区模型。太大的小区因为不断有阳性,很难管理。太小的小区则因为“团购人数”不够,永远成不了团——那大家自己买各种东西就会更困难。

我们小区之前因为小区里有阳性,所以是封控区。有一对老夫妻,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感染了。封控区的意思就是大家足不出户,垃圾放家门口,有东西需要楼道志愿者去小区门口拿到每家每户的门口,再帮大家把垃圾带走。

除此之外,志愿者还要分发抗原试纸,楼道消毒,在我们测试核酸的时候维持秩序等等。因为志愿者非常辛苦,所以我们小区居民就都很自觉地尽量不买很重的东西,比如饮料等等。

此外,之前出现了一些收快递感染的情况,为了保护这些志愿者的安全,大家少数服从多数,也共同遵守一些规则:如果有人想要组织团购,那就先向“小区自治组”进行申请,提供商家的相关资质,评估志愿者分发的工作量等等。运送到小区的时候,门口的“守门员”会查验快递车辆的特别通行证,以及是否有48小时内的核酸报告。

假设我现在想买一瓶酱油,我没有办法网购,没有办法出门(有人说我就冲出去又怎么了,问题是冲出去也没用,所有店都关了,路上还不断有人会查验通行证)。于是我就要寄希望有人搞酱油团购,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哪里可以去团购酱油——团长大多都是本来就有一点人脉的。

如果没有人搞团购,我要自己买一瓶酱油,倒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就需要支付比这瓶酱油高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跑腿费,并且这个跑腿可能没有核酸报告,那小区门口的守门员会直接拒绝接收。

另外,如果是购买生鲜产品,需要及时从小区门口拿回来冷冻的,就需要让楼道志愿者额外跑一次——在上海的文化里,我们非常不喜欢麻烦其他人,所以如果不是生活必需品,大家大多都会选择忍住。




我们最近常常会盘一盘“家里还需要什么”,其中之一,就是孩子们快没有衣服穿了,首当其冲是老四。

我生老四的时候,买足了52/59/66三个尺寸的连体衣,理论上一直可以穿到她六个月,但实际上她身高长得很快,衣服也会缩水,所以她现在身上穿的长衣长裤,目测已经快穿不下了。

其实其他三个孩子去年夏天的衣服也穿不下了。现在我知道可以买孩子衣服的店只有爱某室,但是他们要5000元起送。我们当然买不了这么多衣服。

但是,夏天嘛,这就有一点好,就是如果不出门的话,衣服小一点就小一点。最多看着有点滑稽,倒也不影响生活。老四的衣服,我们也想好了,实在不行就把她的衣袖和裤脚剪掉,这样就变成短袖和短裤了。

我们真是天才。哈哈哈。




在最初的几天,市场上还有一些物资,那时候大家都在摸索阶段,APP也能抢到一些东西,外面价钱很乱,但很多东西也都还能送进小区。

家里好几天没吃鱼了,有朋友知道了以后,转了个渠道给我们,上面说有八种海鲜可以送到家,但是价格极贵。杨先生看了那些海鲜的图片,皱眉:“这是抢钱吗?”但是想到孩子们想要吃鱼好几天了,他看了我一眼和我说:“那我就买了?”

我说好啊。他就速度下单了。

等到货的时候,发现原来不是一份,是六份啊!而且是质量很好的性价比很高的六份,每份里面都有八种海鲜。(怪不得要这么多钱!)我们问邻居,有没有需要海鲜的?我们买多了。10分钟不到,多出来的几盒海鲜就被我们楼里的邻居秒光了。

等后面我们再推荐给朋友的时候,那个套餐已经卖空了。

我问杨先生:“你是土豪吗?你是大户吗?你开始以为那是一份的价钱,这么离谱的价钱你也买?”

杨先生说:“我也觉得贵,但想到孩子喜欢,一咬牙就买了。”

这个海鲜套餐的鱼,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在吃。




还有一个插曲。

原本我们只喝光明鲜奶,买一点德某的利乐砖常温牛奶,但这些存货很快都被吃完了。

又因为家里孩子多,团的生鲜的牛奶保质期短,很容易就吃完了,于是杨先生就跟团买了四箱某利牛奶(团购品牌没得选)。昨天朋友圈有个视频,说这批牛奶盒子用酒精一擦竟然会褪色——我们一试,果然如此。我们还注意到,这批奶的包装也不是利乐砖包装。

但是我们得到的回复是,这就是正版的牛奶,只是包装不同。而且某浦区发的物资里也有这批奶,他们还写了个通告。

这时候是晚上十一点。我们的心情是混合着生气和麻木。我和杨先生半夜里,一起坐在地板上,数点这批牛奶,少了四盒——想到孩子们已经吃掉了,前一天老二说他肚子疼,我们心里好难受。

我们把这批牛奶放在了孩子们拿不到的地方。杨先生说他以前不会,以后也不会再碰任何某利的牛奶。




前天写了《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办法再吃麦当劳了》一文以后,很多朋友担心我们家的情况。

我们其实都还好。也谢谢大家的安慰和代祷。

今天晚饭前,我带着孩子们一起看了一部记录片《觅非播舍之家》:
(链接上不了,可以在B站直接观看)

我很喜欢里面新玮姐妹说的一句话:

“我们有一个传统,
每次说‘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从来不说‘我们没有什么’,
我们只说我们需要什么,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缺乏过。”

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实际上我们的情况比他们好得多得多),我们有衣有食,我们一无所缺。

想说的太多,说得好像有一点偏题了。回到文首,虽然发现要给孩子们准备食物原来是一件这么麻烦,这么耗钱,耗脑力,耗体力的事,但我仍然没有后悔生了四个孩子。

如果没有这四个孩子,我和杨先生可能就事先买一点方便面,冷冻水饺和肥宅水就能硬撑到末日了(哈哈哈)。

但现在因为有他们,我们会认真准备食物,会和他们一起开心分享食物,看到他们的很多美好的变化,在他们睡着以后,一起感慨主竟然如此恩待我们这两个软弱的人。


图片
阅读 2.4万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张惠-Sarah
我有一个舟山的同学是基督徒,他一直在往上海卖海鲜物资,他的老板坚持价格跟往年一样,不涨价。不管别人怎么发财,他们不参与。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挺好的[强]虽然东西到我们手上的价钱还是很吓人,但为你的同学感恩[破涕为笑]

南夏
在所有中国人的文化里,都不喜欢麻烦其他人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但上海人在这点上尤甚,尤其是不喜欢麻烦邻居。如果在平时,邻居主动送来一些东西,通常也不会收下。但这次疫情因为“不得不麻烦邻居”,所以有来有往,邻里关系都得到了升华了,这也是让我们很感恩的事。

小林永恒之子!
不知杨太太是有钱买不到东西呢?还是经济确实也困难??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都有吧。有半年没啥收入。钱也是快用完了。但是就有很多感恩的事,比如杨先生单位这个月给他们额外发了一个月工资[苦涩]

黄玉澜~Rita
我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被封了29天心情很低落的时候我朋友从很远的一个区赶过来我村口的超市打算给我买东西,我开心了一天在app上选好了截图告诉她我要什么什么,然后我没办法去村口拿,拜托我村里在村委上班的小伙伴帮我拿回来我家楼下,一切准备就绪,我就这么开心着,想着我女儿可以吃一串糖葫芦了,我儿子可以喝到牛奶了,他们一定很开心……然后我朋友告诉我她到超市发现她的核酸码半个小时前变成48了,超市不给她进去,她买不了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站在我们老小区楼顶8楼带儿子晒太阳,瞬间我就忍不住嚎啕大哭了[流泪],哭了一会平静下来,我还是很感恩,恩典还是够用,大不了继续全家吃泡面火腿肠,但是在那一刻我还是很难过,很失落[大哭]这种难过没被封过的人是很难理解的

D
杨先生说:“我也觉得贵,但想到孩子喜欢,一咬牙就买了。”——杨先生真的是男人楷模[强]

张美丽
不喝伊利蒙牛喝啥?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上海人有很多人是从小喝光明牌牛奶长大的。比如我[捂脸][破涕为笑]

王默默
我比较穷,买的都是山姆的蒙牛,感觉还可以啊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上海人看到这句话一口血差点喷出来。疫情期间山姆是关闭的。不靠团长,牛奶根本买不到。团长团东西,哪里还有牌子可以选?这个月我们吃用的牌子,真的多少是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的……

草木力量
我为了让娃吃上牛肉,只能自己下海当了回团长,一回就干废了,成团迟迟发不了货,货到了不让点扔下就走,结果缺了东西物流仓库和商家又扯皮,退赔无期,最后我垫付给邻居了事[捂脸],好在牛肉算是买上了就当花钱另外买了个特别体验课吧[破涕为笑]

七七
GXZ!!!shen一直供应~我们家也是。3个姐妹一起住,虽然感染去了方舱,但是shen真的充充足足的供应!走之前小区业主联系前同事从山东资助的物资刚好到,方舱回来的时候刚好有物资发放,还得到了额外的恩典~真的谢谢上帝!让我们一家在这个时候经历祂这么多的恩典~也祝福杨太太~shen一直赐恩典和供应给你们家,让你们不至缺乏。

吕晨
我从小到大接受的观念也是不要麻烦别人,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这几年发现彼此需要互相帮助也是件美好的事情。人和人的关系在互相麻烦中亲密了。

Amazing Grace
特地试了一下,我家四款常温纯奶(一款是封之前买的小众品牌)日期都可以擦掉,不能因此判断为假货,不过我的全都是利乐包装。常温纯奶可以隔水温热一会喝,口感更好些,我娃一岁半后每天一两盒。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我们说的不是日期可以擦掉!我们说的是整个外包装上的所有的字所有的图片全部可以擦掉!!很可怕的真的。

Amazing Grace
呃……假货无疑。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但他们说是正品呀。。呵呵呵呵

Joyce Dong
最后一句真的戳中我“ 看到他们的很多美好的变化,在他们睡着以后,一起感慨主竟然如此恩待我们这两个软弱的人。”

Zhou.J
某利某牛的奶,自从当年出事后的态度,就一生黑了,如果你不记得那个事,说明你还年轻,哈哈哈!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团购真的没得选。也想给人家一个机会。

清茶
我三个孩子,在武汉疫情事也是各种团,千方百计找吃的,因为有孩子每天有各种期待与小惊喜,有次竟然团到了奶茶[捂脸],人间事故中的故事[合十][合十][合十][合十]

Nicky Li
志愿者之辛苦真的只有做了才知道[捂脸]

嗔喜「안리」
眼泪中又觉得想微笑,谢谢你可以把这样的能量带给肢体,也带给其他任何看到这篇身在疫区的人。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前面一大段其实是想和其他地方的朋友们解释的。我们身在上海,完全不需要彼此解释这些[捂脸][破涕为笑]

金竹
能生四个孩子的你们本身就很有力量和勇气,现在只是因为特殊时期而让你们觉得自己软弱,事实上能两个人这样照顾四个孩子已经很好很棒,其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加油!我们全国各地朋友都期盼上海好起来!中国加油,中国人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张惠-Sarah
某利蒙某的牛奶我们很早就不碰了。可惜光明欠了我很多牛奶也联系不上了,上海的企业也很不容易啊。

Irene
山姆的牛奶便宜量大质量好,但是最近也都不能网购了,感恩我们经常吃的橙色软件上买的黄油葱油饼,还能买。还挺好吃的,等你解封,感兴趣,我可以安利你[捂脸]。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我其实特别想吃山姆的瑞士卷[苦涩]

胡奇妙
杨太太,看到你写的牛奶那段真的哭了,为你感到难过,真的很想变成隐形人来给你送10箱光明的鲜奶;我们在杭州,但是过的却是不一样的生活;最近看到你更新的文字我会很安慰;无论如何,我会把我最喜欢的博主放在我的祷告里,流泪为你祷告 天父爸爸爱你 我们也爱你

i i
4月初刚开始很多人,因为预判不足确实缺物资,但现在感觉基本家庭通过团购,浦西物资已经非常充分。浦东还是有点困难。也感恩这个疫情,很多家里平时放着不吃的东西,都开始拿出来吃了,教会我们不浪费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你说的浦西应该不包括宝山这种对吗[捂脸][捂脸][捂脸]

leelily
真不是假牛奶,只不过不是我们利乐包装的,是竞争对手康美包的产品而已,请放心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我们也听说了。但我们剪开来看过了,真的差好多[苦涩][苦涩]我们活了三十多年,第一次吃非利乐砖包装的,真的吓到。。

黎嘉欣
二月底三月初时为了腾出娃的衣柜空间空间买春装,一股脑整理了三大袋去年的衣服寄给了不同的朋友。三月中开始封控时还只是在感慨新买的春装没机会穿出门,到了四月中天气开始变热,突然开始意识到情况不妙:娃没衣服穿了!仅有的一件100码短袖还是去年朋友看到打折凑单一起买了提前送的(此处跪谢),以及几条留作纪念的小裙子。于是乎,娃这几天上身穿着已经短得遮不住屁股的小裙子当上衣,下衣偶尔失踪或穿上仅存的一条短成了七八分的薄裤子,很是滑稽

Daisy Sun
我前两个星期左右尝试着在京东买了两箱小西牛的牛奶今天突然及时的送到一箱,又是在需要的时候,家里就还剩几小包奶。哈利路亚。一路数算恩典,没有缺乏。

Vivian
这段时间,看到上海文化里的柔和带着坚韧,也被苦难里展现的幽默深深感动。跟着上海人一起笑着流泪,请继续发声让全世界都听见。

李肖悄律师.Lydia Lee
翻着日历数了一下,你们这状况已经第47天了。且之后还有多久?愿TA看顾,与你们同在。

TOP

https://mp.weixin.qq.com/s/8_Asiah6xlI_WwZzk5B9gg
杨太太 | 被关看守所是一种什么感受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4-27 23:21


图片


我是一个刑事律师,常办辩护案件,我大部分的客户都在看守所里。最近常常想起他们,因为也有一段时间没见了。









第一阶段:恐惧焦虑



作为辩护律师,第一次去见当事人的时候,除了聊一些案件的情况以外,我还会花一些时间来安慰他们。



刚刚进去的时候,当事人会因为环境不适应,而产生极大的恐惧和焦虑。



大部分的当事人初入都会和我说几句话:



“我真的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

——能理解,万事都有头一遭。



“里面实在是太苦了!我晚上都睡不好……"

——肯定是,毕竟看守所不是疗养院。



“你老实告诉我,我们这事是不是非常严重?”

——这得看你用啥标准,对我们刑事律师来说,三年以下都不算重……









第二阶段:悲观情绪



等过了两个礼拜还没有出去,当事人会产生一种悲观情绪,并且不断开始复盘:

有人会在这时陷入抑郁的情绪;

有人会对自己产生自我怀疑;

有人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再否定;

有人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了。



“我进来的前一天,哎,那时候我不知道呀,早知道会进来,我当时就应该如此这般。”

——世上没有后悔药啊。



“我知道没有后悔药,但我就是后悔。”

——可是后悔也没用啊。



“我感觉我有点崩溃了,我完全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

——再过一点时间,真的就可以适应的……



"我想快点出去,我在外面还有很多要紧的事。”

——再要紧的事情,现在也干不了。与其多想,不如不想。









第三阶段:适应规则



适应能力好的当事人,一般进去以后两个礼拜,就开始渐渐适应里面的规则和生活。



看守所里规则非常多。有人觉得和看管自己的管教搞好关系是最重要,但实际上管教大部分时间可能都不想理他们——于是,和“排头”搞好关系就至关重要了。



排头可以理解为是“监室长”,监室里他最大。做排头了就可以在监室里搞搞管理,大权力是没有的,但是多少能让自己感觉舒服点。(但“排头”往往是一个监室里进去最早的那个,眼睁睁看着别人走了自己还没走……大部分人能当个“二排头"也就很不错了。)



适应能力一般的,对看守所的适应周期就需要一个月。也偶有当事人,尤其是外国人,到里面三四个月还是以泪洗面,这样的当事人在里面真的就很难熬。



“关于规则,我觉得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当你发现不遵守也没有用,遵守还能让自己稍稍好过一些,就遵守了。”








在这个阶段,当事人会自己摸索很多看守所的生活规律。比如看守所里每个月能用多少钱,买什么东西最划算,囤什么东西最管用。



还有一些当事人会让家属想办法带一点让自己舒服的物件,比如“要一双带鞋跟的保暖拖鞋“,“搞一本关于世界经济学的书”。



如果和他们聊聊里面的生活,大部分的客户会和我说:



“原来很多东西都吃不下去,现在都习惯了……”

——有当事人因为过年的时候吃了一根香蕉而感动到流泪。



“进来了以后会慢慢地没有了日期观念……”

——时间长了,今天是礼拜几会有点搞不清。



“在里面的生活很简单,就是时间有点难熬……”

——总想找点事,但每天又不知道干什么好。









第四阶段:融入生活



在呆了几个月以后,很多当事人开始渐渐融入了看守所的生活。甚至在看守所里还能找到一些小庆幸,小乐趣。



这些小庆幸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在里面交到了朋友。原来相互都不了解,但是因为一段时间下来的互帮互助,成为了朋友。甚至在出去以后还会经常联络。



“我们这里有个小安徽,人蛮好的,就是家里人不在这里,我也经常给他塞点方便面,他感动得不得了。”



这个阶段,当事人话也开始多起来了。虽然出去遥遥无期,但是悲观情绪稍微少一点了。



“一直在室内,所以每天有一个时间,太阳会有一个角度晒过来,我尽量去晒一晒。”

——如果有维生素会好很多。



“今天我剃了个头了,把胡子也刮了。”

——看着精神多了。



“我发现晚间档有个电视剧还蛮好看的。”

——也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



“我开始背单词学英语了。”

——……



有意思的是,当事人往往以前在外面的时候都没时间学英语……









第五阶段:自愿伏法



然而啊,刑事案件真的是需要一个办理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极其漫长。



有的当事人甚至要在里面呆个两三年?(“什么?你别吓我。”“没吓你,是真的。”)



这一类的当事人,他们的想法往往和最初有个很大的转变。



“最早就想早点出去。现在不想了。我现在就想早点下监。”



“现在判成什么样我都无所谓了。我现在就想知道什么时候判?”



“下监的东西我都准备好了。我现在在里面,东西都已经很充足了。”



有的当事人甚至连自己合法合理的上诉权也放弃了。因为受不了了,觉得无所谓了。虽然未来可能更糟糕,但就想快点结束这一切。



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这么盼望去监狱,其实去监狱比起呆在看守所,好处可多了……第一条,就是可以和久未见面的家属相见了。









其实看守所的日子虽然难熬,但是适应了也就慢慢感觉好一点。



有一个小标志,说明这个在看守所的当事人是适应起来了,就是当这个当事人开始关心小孩子读书的时候。



“我儿子读书最近怎么样了?……让这个小兔崽子给我好好读书!!”



——行,适应了。



图片
阅读 3.9万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黄玉澜~Rita
置顶
我今天上班弄错了好多文件要重头再来,很心烦,突然听到有个同事问了一句上海的伙伴们还关着的吗?另外一个同事说是的,关着的……瞬间豁然开朗,一切重来就重来[捂脸]

邹三
仔细的对照了一下现在的生活状态[捂脸][捂脸]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作者)
[旺柴][机智]

TOP

https://mp.weixin.qq.com/s/vpU22uvHUh8_C0sKlYSJyw
杨太太 | “可以请你来帮助我吗?”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4-28 12:24


图片​






有一对夫妻新生了宝宝,有很多手足无措,甚至夫妻之间都产生了一些矛盾。于是我们昨天和他们视频了大半个小时,也和他们说了我们走过的很多歪路和惨痛教训。



在我们视频的时候,这对夫妻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两个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是不是就该妻子顺服丈夫?”



杨先生在和这对年轻夫妇分享了经验,我听了非常感动,今记录之,也和大家分享。









杨先生说:



“我太太生了老四以后,心变软了。以前年轻时候带老大、老二,她严格得不得了,现在很多时候就舍不得让孩子哭。



我和她说,孩子晚上哭,你让她哭一下没事的,也不用半夜喂奶那么辛苦——但是她做不到。她睡前都说好好好,但是晚上听到孩子哭,就会去抱她。



但我看到她这样,我不会责备她,觉得她没有按照我们说好的来做。我会尽量休息好,这样早上孩子醒的时候,我就可以起来带孩子,让她再多睡一会。



但是呢——



我太太有时候会睡过头,有时候甚至会睡到下午一点还没有起来(哈哈哈,是真的)。这就让我很苦恼,因为白天我就一个人弄四个孩子的吃饭啊网课啊,也会觉得很辛苦。



但是我不会命令她,说你必须要早上起床来帮我一起弄孩子——我更多是用一种求助的语气来和她商量:‘我现在真的有点搞不定了,我很需要你的帮助。可以请你来帮助我吗?你看看现在怎么样弄会比较好?’



然后她就会尽早起床,来帮助我一起弄孩子。



可能看起来,结果是差不多的,过程也是差不多的——但是一个是她在‘被要求’下做的事,另一个则是她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做的。



我是能够感受到这中间细微的差别的,而且我也更喜欢她主动地来帮助我。



——以上就是我的做法。”









我昨天非常感动。



一是杨先生说的都是事实,我过去习以为常,但现在忽然发现这其实也代表着他里面生命的真实的改变,这真是太惊人了。



二是我过去从来没有听杨先生和其他弟兄分享这么多,想到我们的经验虽然也有限,但竟然也可以帮助到弟兄姐妹,就很为此感恩。



最后,我很被启发,我觉得杨先生的做法,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在爱里彼此恩待,而不是在律法里彼此要求”。



图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vpU22uvHUh8_C0sKlYSJyw
杨太太 | “可以请你来帮助我吗?”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4-28 12:24


图片​






有一对夫妻新生了宝宝,有很多手足无措,甚至夫妻之间都产生了一些矛盾。于是我们昨天和他们视频了大半个小时,也和他们说了我们走过的很多歪路和惨痛教训。



在我们视频的时候,这对夫妻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两个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是不是就该妻子顺服丈夫?”



杨先生在和这对年轻夫妇分享了经验,我听了非常感动,今记录之,也和大家分享。









杨先生说:



“我太太生了老四以后,心变软了。以前年轻时候带老大、老二,她严格得不得了,现在很多时候就舍不得让孩子哭。



我和她说,孩子晚上哭,你让她哭一下没事的,也不用半夜喂奶那么辛苦——但是她做不到。她睡前都说好好好,但是晚上听到孩子哭,就会去抱她。



但我看到她这样,我不会责备她,觉得她没有按照我们说好的来做。我会尽量休息好,这样早上孩子醒的时候,我就可以起来带孩子,让她再多睡一会。



但是呢——



我太太有时候会睡过头,有时候甚至会睡到下午一点还没有起来(哈哈哈,是真的)。这就让我很苦恼,因为白天我就一个人弄四个孩子的吃饭啊网课啊,也会觉得很辛苦。



但是我不会命令她,说你必须要早上起床来帮我一起弄孩子——我更多是用一种求助的语气来和她商量:‘我现在真的有点搞不定了,我很需要你的帮助。可以请你来帮助我吗?你看看现在怎么样弄会比较好?’



然后她就会尽早起床,来帮助我一起弄孩子。



可能看起来,结果是差不多的,过程也是差不多的——但是一个是她在‘被要求’下做的事,另一个则是她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做的。



我是能够感受到这中间细微的差别的,而且我也更喜欢她主动地来帮助我。



——以上就是我的做法。”









我昨天非常感动。



一是杨先生说的都是事实,我过去习以为常,但现在忽然发现这其实也代表着他里面生命的真实的改变,这真是太惊人了。



二是我过去从来没有听杨先生和其他弟兄分享这么多,想到我们的经验虽然也有限,但竟然也可以帮助到弟兄姐妹,就很为此感恩。



最后,我很被启发,我觉得杨先生的做法,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在爱里彼此恩待,而不是在律法里彼此要求”。



图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7HS5TtLWosxAf6JgbmO3Tw

两个大人四个娃,两只仓鼠两只喵——我们在上海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2-05-12 14:28

图片​






我们家住浦东。



最早是3月9日因为邻居有某园小学密接,我们整栋楼都是次密接被隔离。开始说是2+12,但实际因为各种原因搞成了7+7。再随后的三月底,浦东就开始全面封闭了。



我们有四个孩子,现在处于完全没有外援的状态。其实我们原本就没有和老人同住,也没有住家保姆;只是钟点工阿姨现在也不能上门,这确实让人郁闷——等于每天给我们的生活又增加了2-3小时的家务。



四个孩子的年纪是0-10岁。老大老二老三白天有各自的网课,我和杨先生都有各自的工作,最多的时候我们家同时有五台视频会议在进行。老四还在吃奶。因为几乎足不出户,所以她坚决不肯吃奶瓶,逐渐就成了纯母乳喂养。



我们还养了两只猫和两只仓鼠。两只猫六七岁了,换算成人类的年纪,搞不好还得叫他们一声叔叔阿姨好。两只仓鼠则是2020年头朋友送的,送给我们的朋友和我们说仓鼠的寿命就一年,给孩子养着玩。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养得太好了,这两只公仓鼠现在完全没一点要仙逝的迹象。



图片​






我们家这段时间的家务分成了五大块内容:烧饭,鸡娃,打扫,洗衣,购物。



烧饭



家里烧饭完全是杨先生在负责(此处掌声热烈响起五分钟)。杨先生烧饭真的很好吃,极大提高了我们家庭的生活质量。


图片​
(某日我们买到了草莓

TOP

https://mp.weixin.qq.com/s/QMsp_CgXpuPpWTjw4XY3Yw

杨太太|对对对,我们家老五囡百日啦!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4-01-07 22:59 发表于美国


开头要写个声明防杠:

本文绝对不是鼓励大家多生娃,我也没那个本事哈。本文就是被读者催更很久,发表一下自己近日感想,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谢谢关注。



其实我自己朋友圈里也有好多朋友根本搞不清楚我到底生了第几个娃,最近po娃照片,还有人恭喜我喜得三宝的。我知道很多人想问我们又不好意思问:“你们是不是不避孕?”答案是,不,我们实际上是避孕的。

因为自己的经历,所以我相信:避孕不避孕,是我们作为人的一个自由选择,也是我们向上帝表明的态度:“我们现在还不想要孩子。”然而,给不给孩子,则完全是上帝的主权。所以很多人虽然不避孕,也没有孩子;也有很多人虽然避孕了,却有了孩子。

我们有两娃的时候就已经很满足了,儿女双全,一生何求。然而后来又有了老三,感觉孩子已经扑出来了(沪语:满溢)。再后来有了老四,周围已经不大有人能指导我了,毕竟我生的娃数目比我老公外婆生得还多。再再后来又有了老五,所以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呢——

我得知自己怀孕的时候,当然也曾经有那么一小段时间,暗搓搓地有点沮丧。因为每次怀孕生娃,都会破坏我自己的很多的生活计划。然而,随着孕周的增加,直至宝宝平安出生,这种沮丧很快就一扫而光。

如今看着肉嘟嘟的老五,我真的是满心地感恩:我们虽然信心软弱,也自觉没有能力再多养一个娃,但是上帝仍然恩待我们,把产业赐给我们(基督徒相信孩子是上帝所赐的产业)。上帝极爱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做得有多好,也不是因为我们信心有多大,祂就是随祂自己的意思恩待我们。

就这样,莫名其妙我就升级成了五宝妈。

我还记得我怀孕三宝的时候,去北京拜访了馨悦姐妹,那时候觉得,天呐,五宝,太夸张了!我三宝已经到头了。但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有那么一天,也就有五个娃。人生真是很奇妙,是不是。




好了,到这里我要插播一句。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有疑问,难道避孕还有失败的?是的。

我在医院看到的数据,避孕套避孕的成功率是73%,而不是大家认为的98%。那个98%是避孕套的广告,而且那个98%的边上还有个小星星,下面有咪咪小一行小字,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避孕成功率比较高的方式,都是侵入式的。比如吃药,我不想吃,我不喜欢吃这种激素类的药。还有在身体里植一种芯片,想想我已经浑身鸡皮疙瘩起来了。还有就是上环,那个我就更不喜欢了。

再有就是更厉害的手术了。我各种手术做了好多次,不想再做手术了。所以我有建议杨先生去做手术,但是他也有点害怕做手术,哈哈哈,我能理解,所以就一拖再拖。之前我让一个做了手术的四宝爸劝劝他:“快告诉我老公,这个手术不疼的。”不料那个四宝爸说:“打麻醉的时候是不疼,做完手术疼了半年。”——直接把怕疼的杨先生吓得一哆嗦。而且我们还看到新闻,有做了结扎又复通的又再结渣的。他这么一联想,感觉更疼了。

写到这里,我知道有人会说:“那你们有五个就是‘咎由自取’了。搞不好以后你们还会有更多!”

嗯,怎么说呢,我没有打算要更多孩子,主要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感觉现在已经焦头烂额了哈哈哈。但是在我的价值观认知里,我也并没有觉得有更多孩子这件事是一种“刑罚”,或者是一种不好的事情。所以真的上帝以后一定要再塞给我一个,额,那我也会欣然收下。

所以比起在自己身体上搞那些有的没的,我自己总体就是这样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吧。

好了,插播完毕,咱们继续聊咱们的。




我和杨先生家里底子都不错。生两个娃的时候海吃胡喝,根本不怎么影响生活。但生了老三以后,就感觉家里房子略有一些不够住,收入开销也有一些紧张——但勉勉强强,凑凑合合,也都还能过下去。

我们当时的策略是,我们把老大老二归置在了一所学校里,又把房子置换在了学校边上,这样老大老二可以走路上学,我们日常就还是接送老三一个。然而这样的日子还没多久,我又有了老四——一下子,所有的问题又重新回到了台面上:按照我们的生活方式,那养四个娃,家里经济真的是会非常紧张。

其实养娃本身倒是不需要太大的房子,因为孩子们是可以睡一起的(随手推荐一篇好文《“9个孩子睡觉,你怎么安排?”美国妈妈是这样搞定的!》)。但是家里的开销太大,就确实常有危机感。出于种种原因,我们不愿意送孩子去读公立学校。我们尝试过各种教育方式,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但是不管怎样搞,在上海,教育成本真的很高,各种高。所以我们家的孩子的学费,以及培训班,一直是我们家开销的大头。

我觉得我们已经蛮克制了,我们没有给孩子报辅导班,也不上贵得夸张的课,甚至他们的英语也基本都是自学。但每个孩子一门体育,一门乐器,积累到三个勉强还行——但想想将来还有四个,天呐,真的压力很大。

2021年年底,老四出生,随后2022年在上海,按照通行的说法,自愿禁足了几个月。不夸张地讲,我整个人抑郁了得有大半年。疫情结束,重新开放,我看到很多朋友就像没事儿人一样,该吃吃该喝喝,心理调节得非常好。我大概是敏感又脆弱,我确实是做不到。

抑郁症又让我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进一步放大。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甚至没有办法安安静静好好看书。2023年,我人生第一次,尝试吃了专注达——这是另外一个故事,我们回头另开一篇。




哦,聊到这里,顺便向不熟悉我的朋友们介绍一下,我自己是一个刑事律师,专精于刑事领域十几年了。实事求是地说,本人业务水平确实还可以(哈哈哈),办过不少可圈可点的案子,也是上海市律师协会刑法与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对了,之前写过一篇《答同行秦律师朋友圈》,这个案子刚刚判。原本检察官建议量刑四年半,坚决不同意缓刑。最后我们据理力争,法院最终判了当事人缓刑——你看,在刑事案件里,技术派律师虽然干得辛苦,但也还是能起到作用的。

我做刑事律师呢,因为从来没有搞过七七八八的野路子,所以收入是比普通人略高一点,但也不是那种很高很高的那种。而且生育对于女性来说,确实是对事业有一些影响。我每次怀孕生娃,出于对当事人负责的心态,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接新案子。所以,有了老三以后,经济压力的问题一直都缠绕着我(亦见《记老三出生以后的经济危机》一文)。

但我现在回头想这些事,我也很感慨:

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有了老三,老四,甚至是现在有了老五,我们两个人可能就是躺在舒适圈里,吃吃喝喝,打打麻将,人生也就那样了。但因为有了更多孩子,人生就有了更迫切更现实的奋斗目标,这确实也让我们两个懒癌晚期患者,没有终日躺平,而是被迫营业,从而看到了人生的更多种可能性。

所以我没有觉得生了五个孩子影响了我的生活质量。反而我觉得是孩子们让我成为了更好的人,让我活得更明白了。

说到孩子会影响生活质量,这是很多人不愿意要更多孩子的一个原因。但我觉得这句话是一句伪命题。一个人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岂是一个孩子能阻止的呢?为什么要让孩子成为自己不继续努力的借口呢?





所以我最近在干嘛,为什么又停更了。
答:我在复习考美国的律师证。因为自己不是那种很有考运的人,不是那种随便看看书就能考过考试的类型,所以我就在很认真地学习看书。毫不夸张地讲,上一次这么认真看书,还是在考中国的律师证的时候。
我知道又有人要问了:你为什么要考美国的律师证呢?是要移民嘛?
答:懂的都懂,考美国的律师证对移民没有一毛钱的帮助。我考美国的律师证,是因为,我自己想要考。
我一直对美国法有兴趣,但因为没钱也没时间读美国的法学院,我觉得复习备考美国的律师证是一个很好的系统性的学习美国法律体系的方式。
其实大概几年以前,就过想过要考这个考试,但是总觉得自己是刑事律师,“考了对自己的事业也没有帮助”,所以就缺乏动力,一直拖拖拉拉,也从来没有真的开始。但是这一次,可能是老五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动力,我就觉得,为什么人生各种事都要饱含功利心呢?我就想做一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比如,学习。
过去没有真的开始备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实在是实力不足。我是在英国读过书,但是英国的硕士,和美国的法学考试,不管是知识体系,还是英语词汇,都是风马牛不相及。又因为我没有在美国读过法学硕士,所以我不能参加相对简单的纽约州的律师证考试,而只能参加公认最难的加州律师证考试。这个考试要考两整天,有一半是要写论述题——一想到要写那么多论述题 ,我头就大了。
还有一点,就是我真的超级忙啊,没时间复习啊。比如最近,老四得了RVS病毒,杨先生得了流感病毒,老五则是两种病毒都感染了。光照顾孩子,搞搞家务已经搞得我精疲力尽了,再抽空复习,就显得特别勉为其难。但是我有个学弟鼓励我,他说如果是真的想要做的事,就一定可以抽出时间。深以为然。
因为上述原因,所以我就一直没有更新。因为一写文章,就更忙啦!写文章花时间,回复留言也花时间。


但今天抽出时间来写这篇文章,
一是向大家报个平安,我和我的公号都还活得好好的,哈哈哈。
二是老来得女,生了老五,让大家也一起开心开心。很多读者说,看着我从二宝到了如今的各种戏剧化人生,看我的公众号就好像在看一部文字版电视剧,所以也向大家更新一下剧情。
三也是想记录一下当下自己的心情。等考试通过的时候(希望今年就能看到这一天),虽然也会继续写文章,但是那时候心境不同,文字大概没有现在这么新鲜。
但除此之外,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恳请各位读者朋友们一起为我祷告,希望自己今年逢考必过(哈哈哈)。我不要赏赞,也不做广告,我就想大家想到我的时候,为我祷告一下。
我相信祷告的力量,愿上帝能够继续帮助我。
我也给大家一个承诺,等我考试通过了,一定就会回来更新的。我真的是还有好多好多生活的变化,想法的更新,想要和大家分享——
但现在就先吊吊大家胃口,给大家更多动力来为我祷告。

TOP

https://mp.weixin.qq.com/s/Jju8x__92sVpR8K8RWNyLA
杨太太 | 凌晨3:40,我发现12岁的女儿在打游戏
原创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2024-04-09 13:17 美国


——这只海鸥是我自己拍的。
自从喜欢拍鸟以后,
摄影水平突飞猛进有没有!


前几天早上3:40,我学习完毕打算睡觉前,忽发奇想想去帮爱踢被子的老大盖被子。把她房门一打开,她就和我说:“妈妈,对不起,我在打游戏。”

我当时极其震惊。

一来,现在已经3:40,明天还要上课,你不睡觉吗?

二来,我这个六年级的女儿是一个成绩全A的好孩子,上个礼拜老师开家长会还把她花好稻好地夸一番,说她就是勤奋努力的典型代表。她是那种会和我主动说,“学校数学太简单了,妈妈我自己每天做两页数学题然后自己批改吧”的那种小孩——这么个孩子半夜打游戏,让人感觉反差很大。

三来……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了,你通宵打游戏你还考全A……你们学校的考试是认真的么……

我们给她手机,她玩这个游戏,都是最近几个月发生的事。因为我们都觉得她年纪差不多到可以有自己手机交朋友的时候了,所以我们允许她用手机和她的朋友联系。

至于打游戏,我们家的规矩是我们周六晚上有一个电玩之夜。平时偶尔孩子们会看个电影,但是如果是要看视频,打游戏,那就是周六晚上的集中的一段时间。杨先生和我自己也打游戏,我觉得集中一段时间一起打游戏,反而不容易上瘾。

这天是礼拜一,肯定不是电玩之夜,也肯定已经是应该睡了。但是她不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半夜还和我搞起了辩论,论述她为什么要打游戏的正当理由。我说现在太晚了,我不想和你聊这些,然后我把杨先生给叫醒,让他去教育女儿。

我拿着她手机,看了一下她和游戏里的朋友列表,一眼看到了我儿子也在她的好友名单里。我儿子的网名叫“如花”。我当场就忍不住笑了出来。

我问她:“你以前有这样玩到半夜吗?”

她说:“有的,很多次。”

我又问她:“那你以前早上起不来床,都是因为晚上打游戏吗?”

她说:“是的。”

那天我走了以后,她对她爸进行了指责。杨先生的脾气是真的好,他回房以后和我说,他自己也进行了反省,他说他也答应她,这个月陪只要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自己就不拿手机出来了。

我说是啊,如果我们父母自己都是老拿个手机,那怎么教育孩子要避免手机上瘾呢?

他说:“你说得对,所以我也反省了。”



我们对她的惩罚就是,这个月平时不能玩手机了——但是原来的电玩之夜我们还是让她和弟弟妹妹一起玩。我和她说:“这是因为,你对我们非常诚实,对于诚实这件事我们必须要肯定。”
但是事情不能就到此为止,没见过哪个孩子是因为惩罚而改过的。礼拜三晚上,她参加百宝学习班回家路上我去接她,趁机和她谈了谈。
她说她希望每天都能打一会游戏,是因为这个游戏每天打卡有一些道具奖励。
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游戏设计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环节?
她说就是为了让她上瘾。
我说对啊。
她说但是她还是喜欢玩,因为玩这个游戏会让她暂时失去真实世界里的压力。
我和她说:
“我也是一个资深游戏爱好者。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玩游戏,各种游戏玩得都很多。我一直到30多岁,才从游戏成瘾的这个问题里走出来,原因是我在真实的世界里也获得很多成就感——我发现真实世界里的成就感是游戏世界里不能比的。
我在我的工作里赚了钱,我用这些钱给家人买了很多东西,和大家一起出去旅游,这些都给了我很多成就感。还有原来和你在家一起学习的时候,陪你学习,看你一点点进步,这些也给了我很多成就感——这些和游戏里的成就感是完全不同的。
我也是最近在读书的时候,才刚刚体会到这种“读书的乐趣”——原本应该在小时候就体会到的,但是我最近才刚刚体会到。就是那种通过学习,感觉自己不停在level-up的感觉,那比打游戏好玩多了。我最近甚至会想要念书多过想要打游戏,因为我很有成就感,也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我很理解你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因为我们在真实世界的时候,没有那么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即时的成就感。游戏的设计者很巧妙地通过很多任务手把手地教你上手——但是在真实世界里很多时候连目标都需要我们自己一点点去摸索——在游戏的世界里,我们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但是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努力是为了什么。
好像你现在的学习——好像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但是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所以我们就会在这么长的一个过程里迷失了目标——这是游戏设计者会避免的。事实上,很多游戏你玩到后面,练级也练不上去了,任务也懒得做了,也自然会失去乐趣,你也会抛弃那个游戏。”
女儿听了我讲的,沉思了一下,然后说:“你说的是你的经历,你已经体会到了,但是我还是没有体会到,我还是会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还是觉得游戏比真实世界更好玩。”
我说我也很理解,但是真实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啊!真实世界里的努力,也是有成果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要在真实世界里寻找那一点点的小目标,每天完成一点,日拱一卒。好像妈妈和你说的,哪怕我们每天只做几题数学题,日积月累,也会有大收获的。


然后我们讲回了她说她想要每天打一点游戏的事情,她左举一个例子,右举一个例子,都被我一一驳回。最后她说:“我同学xx,她倒是平时也不打游戏,但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她爸爸每天帮她上线做任务。”
我笑了,这样啊,那我也可以帮你每天上线做任务的。
她也笑了,她说:“那这样可以,这样我就可以接受每周就只在周六玩了。”
然后她又补充了一句:“你如果打不过去,你可以问我的。”
我看了她一眼,哈,你对你的妈妈真是一无所知。
说干咱就干,她介绍了她的游戏给我,来展示怎么来做这个每日任务。有收集,有打怪。
我看了一眼,嗯,我直接弄肯定是不行的。我和她说,因为系统很复杂,我也需要重头开始玩来熟悉一下剧情和具体的操作。
她表示很理解,我也就下载了游戏开始玩了。玩了一天,我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游戏就是抄塞尔达的(哈哈哈哈)。打斗操作那些上手倒是很快,但是对于具体的世界观和系统,我感觉我还需要几天来理解。
在玩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几件事。
1.我发现我也不喜欢被逼着做事情。哪怕是打游戏,这也是一个好游戏,但是因为我也感觉我有点被逼上梁山的感觉,我也变得都不怎么想玩。
现在因为游戏变成任务了,每天很多时候我的想法都变成了:“唉,一会还要打游戏,没时间了,让我赶紧再多读一点书。”
所以以前很多时候我把目标放在“如何让孩子们完成每日任务”上,包括让他们练琴啊,作业啊,题目啊,家务啊……这些很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被逼迫,反而更不想干了。
倒不如把目标放在“如何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自主性”:一个人只有自己想做一件事,才能持续地坚持下去,才能体会到这件事的快乐。
学习如此,游戏也是如此。
2.我意识到,其实一家人在一起的重点,就是彼此的互动,体会彼此的感受,融入彼此的生活。
举个例子,我以前总是想要去游泳,因为生完孩子胖想要减肉,觉得游泳不伤膝盖。但是我又没时间游泳,因为游泳前后的换衣服洗头发其实要花很多时间——这就让我很苦恼,感觉自己都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最近我忽然豁然开朗了,我觉得既然我想要的事减肉,为什么我不陪孩子们一起运动呢?我儿子在打棒球 ,我完全可以每天陪他练练抛接球,既可以陪伴他,又可以自己运动运动,这不是一举多得吗?今天我也是第一次陪女儿们一起攀岩,乖乖,真是吓死我了,我才发现她们的勇气和技巧,都远在我之上了——体验孩子的体验,才能更真实地欣赏。
我自己是独生子女,过去总是习惯性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到了现在好大一家子,我还是常常习惯性地去找时间来做点我想搞的事,好像那才是我想要做的——但是实际上那真的是我要的吗?还是只是自己小时候独处惯了而已?
其实我没有很享受独处,真的让我完全一个人,我也要闷死。我认识到我只是喜欢那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无拘感。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自己“想做什么”的事情,就转化成日常需要做的事情呢?那这样我想做什么,就正好也是我应该做的,这样生活也会很有秩序,自己也会不断前行——这不就是我想要教给孩子的吗?
和女儿一起打游戏也是这样。我平时也打游戏呀,我也有介绍他们打我打的游戏,但是我好像从来没想过要和孩子们一起打他们的游戏。以前可以说是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游戏幼稚,但是现在这话说不出口了,她打的这个游戏一点也不幼稚——那为什么我不和她一起打游戏呢?
我常常遇见有的妈妈,一边说想要更了解孩子,想要到甚至要翻看孩子的日记。但是另一边又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毫无兴趣,孩子没有办法张口谈游戏,一谈妈妈就要生气。有时候孩子好奇想要了解妈妈在搞什么,喜欢什么,妈妈又觉得孩子太小,不会懂所以也懒得说——这样的亲子关系搞得好才怪是不是。


我其实还蛮感恩的。感恩女儿到叛逆期了。叛逆这个词看着好像很糟糕,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我现在对叛逆有了新的理解:叛逆期就是一个人开始建立自己的三观了,开始探索自己想要什么,开始明白到底什么是真的对的,而不是仅仅是接受别人所灌输的了。
从这个角度说,叛逆的过程是一件大好事。并且一个人小时候叛逆,比长大叛逆好多了——人总是越早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会越少走弯路嘛。
我记得小时候写过一篇关于姐姐囡如何乖巧的文章(见《杨小姐的趣事几则》一文),那时候还有人说什么乖巧的孩子更要小心如何如何。其实姐姐囡从小就蛮有主见的,我甚至欣慰,也一直鼓励她要保持自己的想法。
我也感恩她现在游戏品味比小时候大大提升了,感恩她长大了,竟然可以操作这么复杂的一个游戏了。想当初介绍她玩塞尔达,介绍她玩饥荒,不也就是为了今天能让她有品味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好游戏嘛?
我没什么更多想要说的了。
现在我老公,我儿子都在打这个游戏。我也感恩,感恩一家人可以一起打一个游戏——这实在是酷毙了。
杨先生的读后感
“我花了半年时间,在送他们去学琴的路上,给他们听了很多好听的歌,现在他们听歌的品味提升了很多。他们从喜欢听幼稚的歌,到也会和我们一样喜欢听周杰伦,2岁的老四还会唱皇后乐队的歌,想想也是很有意思。
很多时候大人总是说,为什么小孩子会有奇怪的想法,或者小孩子怎么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很多还是因为大人的陪伴不够多。"

TOP

 300 123456
发新话题